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

关于宋濂的故事✅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宋濂的故事答案,了解更多明史写了宋濂什么故事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宋濂的故事的扩展:
明史写了宋濂什么故事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宋濂,字景濂,一生手不释卷,没有一日不读书,“于学无所不通”(《明史·宋濂列传》),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的文章质朴简洁,与刘伯温并称为“一代之宗”,虽然没有像刘伯温那样获封爵位,可明朝的很多礼乐制度,多出自宋濂的裁定。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图1)

宋濂的祖先是金华潜溪人,到宋濂时迁到浦江,他的父亲在元朝至正年间(元顺帝的年号)官至礼部尚书。据说宋濂的母亲怀孕七个月生下宋濂,因此宋濂从小体弱多病,每次患风眩病则昏迷好几天。不过,宋濂自幼聪颖,记忆力出众,曾师从金华儒士闻人梦吉,后来又拜名儒吴莱为师。

吴莱比宋濂大十三岁,是元朝集贤殿大学士、名儒吴直方的长子。

元顺帝即位之初,权臣伯颜采取了一系列民族压迫政策,排斥汉人,废除科举,“禁汉人、南人、高丽人不得执持军器,凡有马者拘入官”,“伯颜请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帝不从”(《元史·顺帝本纪》)。

吴直方是脱脱的启蒙之师、心腹幕僚,脱脱听取吴直方的建议,与元顺帝联手除掉伯颜,被任命为中书省右丞相,百官之首。

后来,元顺帝召宋濂为翰林编修,宋濂为赡养父母为由拒绝,先后隐居仙华山、龙门山著书。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图2)

可见,宋濂很有主见。他的做法与后来刘伯温的选择类似,由于“倾家事守御,反以结嫌猜”(刘基《感时述事十首》),刘伯温辞官归乡,“以待王者之兴”(刘基《郁离子》)。

一、忠诚谨慎,主张仁爱,屡受称赞

元至正十八年十二月,朱元璋率军攻占婺州,次年正月,令知府王宗显开办郡学,宋濂被聘为五经师,此时宋濂四十九岁。

元至正二十年三月,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与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被朱元璋请至应天,当时四人并称“浙东四先生”,宋濂在四人中年龄最大,比刘伯温大一岁,比李善长大四岁。

这年闰五月,陈友谅率军大举进犯应天府,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计策,在龙湾击败陈友谅。或许,陈友谅这次进攻让朱元璋深感不安,七天后,朱元璋下令设置儒学提举司,任命宋濂为提举,让五岁的长子朱标跟宋濂学习。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图3)

从此,宋濂和刘伯温经常随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不过二人的工作有所不同,刘伯温侧重于军事谋略,宋濂则主持文化教育,“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基佐军中谋议,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明史·宋濂列传》)。

宋濂十分认同朱元璋,对朱元璋忠心耿耿,知无不言,用心教导太子朱标。宋濂出生于元朝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宋濂比朱元璋大十八岁。

宋濂对治理天下的学问见解深刻。朱元璋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说:“这是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若能遵照实行,赏罚得当,则天下可定”。而且宋濂还曾说:“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明史·宋濂列传》),朱元璋听后连连称是。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诏编修《元史》,让宋濂担任总裁官,这年八月完成,宋濂被封为翰林院学士,从三品。洪武三年二月,儒士欧阳佑等人收集到元朝元统年以后的事迹,朱元璋于是令宋濂续修《元史》,六个月后完成。不久,宋濂被降职,洪武四年,被封为国子学司业,正五品,在国子学官制中,仅低于正四品祭酒,次年被任命为赞善大夫,这是东宫官职。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图4)

宋濂先后教导太子十余年,一言一行,都以礼法劝勉,使之符合封建礼法规范,在论及前代兴亡之事时,必拱手说:“当如是,不当如彼”(《明史·宋濂列传》),太子每次都听得十分认真,言必称师父。

宋濂随侍御前,随时随地进献忠言。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前,让宋濂留宿大本堂(明初宫内藏书之处),和他通宵达旦地讨论,宋濂根据汉、唐史实,提出自己的看法。

由于降雨连连,朱元璋问宋濂:这是吉兆,还是凶兆?宋濂回答:“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明史·宋濂列传》),而且宋濂认为:吉祥与否不在吉凶之兆,而在于是否仁爱。

朱元璋坐车去祭祀方丘,“患心不宁”(《明史·宋濂列传》),宋濂从容进言:养心莫过于寡欲,若能清心寡欲,定然身体康健,朱元璋连连称赞。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图5)

洪武六年七月,宋濂被封为侍讲学士,正四品,这年九月,朱元璋下令定散官品级,封宋濂为中顺大夫,正四品,想让宋濂处理政事,宋濂果断推辞。

宋濂忠诚谨慎,长期在朱元璋、太子身边为官,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在自己的住所题写“温树”二字,若有人问他宫中之事,宋濂便指指这两个字。

有一次,宋濂与客人在家饮酒,朱元璋秘密派人观察,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是否饮酒了?客人是谁?吃的什么食物?宋濂照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瞒朕。有时朱元璋让宋濂评说群臣的优缺点,宋濂只评论优点,“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明史·宋濂列传》)。

刑部主事茹太素的奏章长达一万多字,朱元璋一怒之下,问大臣的看法,“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明史·宋濂列传》),而宋濂挺身而出,直言劝谏,认为茹太素只是尽忠上奏,如果惩罚茹太素,不利于广开言路。后来,朱元璋又看了一遍茹太素的奏章,发现确实有可采纳之处,于是把大臣召来严厉斥责,说:要不是宋濂,差点错怪进谏之人。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图6)

朱元璋这样评价宋濂:“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明史·宋濂列传》)。

意思是:宋濂跟随朕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假话,也不曾议论他人的短处,始终如此,可谓贤人。

洪武十年,宋濂告老还乡,此时宋濂六十八岁,朱元璋赐给他珍贵的丝织品,让他留着作百岁衣,他希望宋濂长命百岁,“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明史·宋濂列传》)。

二、为何获罪?

洪武十三年,宋濂的宋慎牵连胡惟庸案,“帝欲置濂死”(《明史·宋濂列传》),经过马皇后和太子朱标极力求情,朱元璋下令赦免宋濂,将其流放四川茂州,“明日赦濂,安置茂州”(《明史·后妃列传》)。第二年,宋濂在流放途中病逝于夔州,享年七十二岁。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图7)

根据《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马皇后是这样劝说朱元璋的:“民间延一师,尚始终不忘恭敬。宋先生亲教太子诸王,岂忍杀之!且宋先生家居,宁知朝廷事耶?”

意思是:民间聘请一位老师,尚且礼待有加,宋先生教导太子、诸王读书多年,怎能忍心处死?况且宋先生已归养乡里,怎会知道朝廷大事?

马皇后所说的这些理由,朱元璋怎会不知?如果他想不牵连宋濂,聪明如朱元璋必然能找到合适的理由。如果他真觉得宋濂罪无可恕,不会下令赦免。那么,朱元璋为何这样做呢?难道是为了帮太子树立宽厚的储君形象?

宋濂致仕时,朱元璋临别送诗:“白下开樽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图8)

这是什么意思呢?让宋濂以后常回京师看看,还是提醒他远离朝廷,从此闲云野鹤,颐养天年。

宋濂回答:“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显然,他理解成了前者。

明代学者郑晓所著的《皇明名臣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太子宽大仁明,天下归心爱戴,太史公之功居多”。

意思是:太子宽厚仁爱,天下归心,备受爱戴,宋濂的功劳最大。宋濂当时被各地学者称为“太史公”。

对于太子朱标的性格,《明史》中有这样一句话:“太祖命太子省决章奏,太子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

意思是:朱元璋让太子处理奏章,太子朱标性情仁厚,在刑狱方面大多有所减轻。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的著作《国榷》认为太子朱标“孝友仁慈,出自至性”。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图9)

明代学者徐贞卿所著的《翦胜野闻》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朱元璋把棘杖扔在地上,让朱标去捡,见朱标有些为难,朱元璋说:”汝弗能执欤?使我运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刑余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朱标回答:“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朱元璋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怕有刺不敢捡,我帮你把这些刺都清理掉。

然而,朱标却回答:“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

朱元璋苦心孤诣地培养太子,希望他既能驾驭如狼似虎的勋臣宿将,又能应对朝堂内外错综复杂的局势,成为能干的储君,或许,他担心朱标过于仁厚,坐不稳江山。

洪武二十三(公元1390年),韩国公李善长牵连胡惟庸案,获罪被诛,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 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申国公邓镇守(卫国公邓愈的儿子)、临江侯陈镛(陈德的儿子)等人被处死。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图10)

此时,朱标三十五岁,正值盛年,这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朱元璋对朱标的担忧。朱元璋此时六十二岁,他这么做很可能是为了太子地位的稳固。

对于宋濂晚年罹祸的原因,明代学者焦竑的著作《玉堂丛语》认为,“乃讳迹焉”。

或许,朱元璋希望宋濂远离朝堂,不再与太子联系,宋濂没读出朱元璋诗中的言外之意,“又明年,来朝”(《明史·宋濂列传》)。

宋濂的第二子宋璲擅长作诗,特别擅长书法,洪武九年,被封为中书舍人。宋璲长兄之子宋慎也获封官职,祖孙三人,同时在朝为官,“众以为荣”(《明史·宋濂列传》)。宋慎获罪后,宋璲被连坐,与宋慎一起被诛,家属全部流放到茂州。建文帝即位后,让宋璲的儿子宋怿去翰林院当官。永乐十年,宋濂的孙子牵连郑公智案,朱棣特地下诏宽宥。

今天宋濂的故事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4276.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宋濂的故事 宋濂的故事简短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