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有句名言,一语道出了中国共产党推翻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要诀,那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既然是斗争,就需要强大的军队和武器装备作保障。
正是因为人民子弟兵的牺牲与守护,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他们平日的训练和作战,咱们一般人可是见不到的,只有在阅兵式上,我们才能有幸目睹中国解放军的雄壮军威,同时还能体会到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
阅兵从一年一次到停办25年
从1949年的开国大典到2019年国庆70周年大阅兵,我国一共举行了15次阅兵仪式。不过这15次阅兵可不是像奥运会一样,4年举办一次,或者有一个固定的周期。建国初期的阅兵频次非常密集,每年都要举行,到1959年一共举行了11次。
而1959年阅兵之后,这项彰显国力军力的仪式就停办了,而且这一停就是25年,直到1984年才恢复,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战后遗留的诸多问题,政权很不稳固。如果不通过阅兵来振奋军心,展示军威,就不足以震慑西方列强和反动势力,不利于国家稳定。
那么为什么1959年又要停办阅兵式呢,也很简单。阅兵可没有咱们看上去那么简单,短短1、2个小时的阅兵式要烧掉的“军费”,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士兵的衣食住行,坦克飞机的调度,现场的布置,哪个不要花钱?如果单单计算投入产出比,阅兵式是典型的“赔本生意”。
更何况,实际情况也不容许,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到来,我国处于空前的困难时期。人民连基本的吃饱穿暖都保证不了,国家再去劳民伤财地大搞“阅兵”,那跟当年慈禧把北洋海军的军费拿去修“别墅”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党中央、毛泽东出于勤俭建国的考虑,决定今后不再年年搞国庆阅兵,国庆活动也不再搞典礼,改由民间自发进行。实行“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办法,这个办法一公布,就得到了党内和军内的广泛赞成。
转眼5年过去,到了1964年,按照当年出台的办法,到了“小庆”之年。有人就提出,今年既是“小庆”,也是建国15周年的“大庆”,是不是可以搞阅兵式,庆祝一下。不过毛泽东和其他领导同志商量后,还是决定:不举行!
他们认为,“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全国经济正在恢复期,要把钱花在刀刃上,等到“大庆”再说。可是1966年之后,阅兵又被扣上了形式主义的帽子。于是,1969、1979这两个“大庆”之年也都没有举行过阅兵活动。
邓小平力排众议 阅兵式再次恢复
1981年,眼看3年后又到了“小庆”年。这时候面对要不要办阅兵这个问题,党内军内又展开了一波新的讨论。有人建议要把这项停了25年的活动恢复,认为阅兵式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次重大检阅,能够扬国威、振士气。
也有反对者,主要观点就是阅兵式劳民伤财,形式主义。双方争论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大家齐齐看向邓小平,这时候,只有他才能一言九鼎,力排众议,决定“阅兵”的命运。
1981年3月10日,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到:“不能说检阅式、分列式是形式主义,它对部队的作风培养有重要意义,通过阅兵式把军队展示给群众看,可以让军民关系更加和谐,对军队完成训练任务也有很大帮助”。
从他说了这番话之后,反对阅兵式的声音就逐渐消散。在邓小平发表讲话之后的第8天,也就是1981年3月18日,总参谋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通令全军,恢复在军队内部举行的阅兵活动。得到指示后,各部队就根据自身特点,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阅兵,这极大促进了部队的军事训练和正规化建设。
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同年9月,我国在华北某地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邓小平穿上了一身新军装参加了演习后的阅兵式。这次大规模阅兵,也成为了1984年大规模国庆阅兵的前奏。
1984年阅兵有历史特殊性,它是新中国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的情况下举行的。当时中央为这次阅兵式的意义定了调子:“振奋民族精神、鼓舞爱国热情、简约建设成就、增长四化志气。”
经过两年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初步拟定了参加阅兵的部队。1983年11月中旬,在邓小平的亲自部署下,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阅兵式专题会议,会上确定成立“国庆35周年首都庆祝活动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和部署国庆庆典以及阅兵筹备等工作。
1984年阅兵:世界一流 国际前茅
11月底,总参军务部遵照上级的指示精神,把阅兵初步方案呈报给杨得志总长。12月5日,杨得志总长对军务部呈报的阅兵方案原则同意,同时又补充了一些具体指示。邓小平随后亲自给本次阅兵式定下了目标:“世界一流,国际前茅”。
目标很高,自然对参加阅兵的官兵要求相当严格。阅兵指挥部很早就提出,要在部队中进行认真挑选。参加阅兵的士兵,一定要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身材合乎标准。在正规军队里挑选人员相对容易,因为参军之前就已经筛选过一轮,很快就选拔出了规定人数。
然而民兵部队就没那么容易了,他们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特别是女民兵,往往都没有受过训练,动作很不标准,不能直接参与阅兵式。指挥部最后确定,女民兵方队的员额由北京市负责组织选拔。
规定报名条件为身高在1.63米至1.75米之间,年龄17至25岁的女性。经过一系列的初选、体检和面试后,再集中进行训练,训练通过后,这些女孩子便以“女民兵”的身份参加国庆阅兵。
为了方便参加阅兵的战士们集中训练,阅兵指挥部将参加检阅的部队集中安置到北京近郊。士兵们同吃同住,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阅兵村”。
阅兵村中搭起军用帐篷,通了简易公路,建起食堂、医院和小卖部。村中各处都是军事化管理,井井有条,干净整洁,不但成为了当地的亮点,也成为了世界阅兵史上的“一大奇观”。
阅兵车 红旗造
这次阅兵式上还有一大亮点,就是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检阅时的“座驾”——阅兵车。1959年之前毛主席坐的阅兵车都是进口的,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当年中国是没有生产汽车能力的。但是到了1984年,改革开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如果阅兵式还使用进口车,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于是邓小平提出,这次阅兵坚决不坐外国车,要坐就坐我们自己生产的汽车。指挥部一听到这话,一个头顿时变成两个大。要知道,虽然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以当时的水平,还生产不出符合庆典标准的阅兵车。
指挥部综合考虑认为,当时我国唯一有能力完成这个重任的,就是红旗牌轿车的生产企业——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于是立刻把由其生产阅兵车的提案报给邓小平。
邓小平批准之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立即安排最精干的技术人员和工人,选用当时最好的材料,不计成本地专门制造这台“红旗C770TJ型”国庆阅兵车。
没过多久,阅兵车就光鲜亮丽地驶出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大门。它通体黑色,敞篷车顶,庄重大气。发动机是厂子集合世界上最先进的三种美国大型轿车的优点自主研发的,不但性能强悍,车身尺寸也比美国同级车足足大了一圈,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豪华的阅兵车。
阅兵式上 “杀气”无处不在
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这一天对上了些岁数的人来说,一定记忆深刻。它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有气势的阅兵,此后举行的熟悉阅兵虽然军事武器、人员数量有所超越,但是单论部队的“杀气”来说,1984年的阅兵称第二,还没人敢说第一。
凌晨5点,参加阅兵的部队就集结在东西长安街两侧,空军受阅部队和其他现代化装备部队也都到达了演练好的指定位置。阅兵还未开始,一辆辆坦克、步战车、装甲车和各种榴弹炮、滑膛炮、火箭炮、导弹发射车等都排列整齐,肃杀之气油然而生。
上午9点40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国来宾,在现场一片欢呼声和掌声之中,登上了天安门城楼。10点整,北京市市长宣布国庆阅兵典礼正式开始。
国歌奏响,礼炮齐鸣,之间身穿藏青色中山装的邓小平,乘坐上文说到的红旗牌黑色阅兵车,从天安门城楼驶出。车辆缓缓前行,越过金水桥后,转了个弯,邓小平开始正式检阅部队。
这时,军乐队奏起阅兵进行曲,已经80岁高龄的邓小平站在阅兵车上,身板挺得笔直,目光好似泰山一样沉稳坚毅。看着两旁一眼望不到边的受阅部队,老人家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他想起了万里长征,想起了百团大战,想起了三大战役。
阅兵式的亮点之一,是绵延数公里,由428辆战车组成的24个机械化部队方队。方队由各种导弹、火箭炮、榴弹炮、加农炮,以及新式坦克、装甲车组成。
邓小平视线所及,这些机械方队排列整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是一条直线,一股强大的威慑力令人肾上腺素激增。人民解放军从当年的“小米加步枪”到现在的海陆空全方位战略防卫体系,完全是颠覆性的变化,是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为新中国拼回来的。想到此处,伟人的眼眶湿润了。
“同志们好!”
“首长好!”
“同志们辛苦了!”
“为人民服务!”
偌大天安门广场上,这一句句朴实的阅兵词,却犹如惊涛拍岸,汇聚成一股势不可挡的雄浑之力,响彻天际。一呼一应之间,无不彰显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无比坚定的信心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杀气”从何而来
阅兵仪式上,对士兵们的每个眼神都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整齐划一,不能游移涣散。在1984年这次阅兵式上,人们发现,士兵们的眼神不只是“炯炯有神”,而且还透着一股浓浓的“杀气”,让人望而生畏,不敢直视。
有人分析说,不少的检阅部队是从越南战场上撤回来的,刚刚经历过真实惨烈的战争,所以自带“杀神”气质。不过细细想来不太可能,对越自卫反击战发生在1979年,当时的服役年限是3年,大部分参加对越战争的士兵都已经退役,不可能大规模出现在阅兵式当中。
还有人给出了自己的见解:1984年之后的阅兵式大多都是现场多机位直播,只有1984年这一场,是通过“现场拍摄+后期剪辑”的方式,以胶片电影的形式呈现在国人面前。意思就是说,大家看到的“画面”,经过了后期的二次创作,进行了一定艺术性的加工,是导演想让我们看到的。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打个比方:我们自己用手机拍摄的画面,就是跟专业电影级设备拍摄出来的画面不一样。再加上专业的后期人员会对素材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加工,把最能展现军威的“眼神”挑出来,剪辑到一起,看起来绝对是和现场直播这种“拍到啥就是啥”的效果完全不同。
记忆里的美好
其实,让人们对1984年阅兵式留下深刻记忆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年代感”和“特殊性”。时隔25年的阅兵,一定是轰动一时的爆炸性新闻,加上当年可没有现在众多的“娱乐”活动来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人们对这件事的关注度自然非常高。
就跟春晚一样,从1983年开始,每年都准时在大年三十的8点上演。可是能让大多数人留下印象的,可能还是几十年前的某一首歌,某一个小品或者相声。
陈佩斯总共也没上过几次春晚,却被人们称为“小品大师”,作品也被奉为“春晚经典”。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美好回忆,给某个人或者某个作品人为的“镀”上了一层金色。
大时代 大变革
1984年,对于当年的人们来说真的是“新时代”。1976年,开国领袖毛主席、人民爱戴的周总理相继辞世;1977年恢复了高考;紧接着1978年,又迎来了全新的概念“改革开放”,基本是一年一个大变化。
改革开放要求,人们的思想意识必须从灵魂深处产生巨变,与过去习惯的种种做“切割”,断舍离。这种改变是深刻的,也是需要外界刺激的。阅兵式能够极大提升人民对国家的信心和“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心,有了强大的后盾,人们才能更好地拥抱这些“变化”。
结语
总之,1984年我国第12次阅兵式,振奋了三军的“士气”,打击了敌对势力的“傲气”,提升了中国人的“志气”,给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底气”。
它既彰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强盛的“军力”,也展现出我国科技兴邦的“实力”。士兵们眼神中透着的“杀气”,正是中华民族踏上复兴之路的“勇气”!
相关阅兵仪式几年一次的扩展:阅兵仪式几年一次 十年大庆一次 今天阅兵仪式几年一次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中国的阅兵仪式几年一次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