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火炉图片 火炉图片大全大图

关于火炉图片✅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火炉图片大全大图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火炉图片答案,了解更多灶台的种类有哪些?灶台什么牌子好?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火炉图片的扩展:
灶台的种类有哪些?灶台什么牌子好?

灶台有传统的燃气灶,电磁炉,电陶炉,还有新型的电燃灶,个人推荐的是电燃灶,比如华火电燃灶,它z只使用电能,能产生明火,最高温度1200℃,产品安全,健康,环保,省钱。可以考虑一下


当代散文||冬日的火炉

文/樊泽宝

火炉图片 火炉图片大全大图(图1)

岁月如歌,四季更迭。不觉间又进入冬季,优越的物质生活及现代化的供暖设施已让人们感知不到季节变化带来的温度差异。不断袭来的寒流让室外寒气凛冽,冷风袭人,室内却依然温暖如春。

在享受现代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们这些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人,对童年时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取暖靠抖,保安靠狗的乡村生活有着十分清晰却又感觉遥远的记忆。

童年的冬天特别冷,白天冷,晚上更冷,外面冷,屋里冷,有时屋里甚至比外面还冷。冷,如影随形,无法躲避。每当过了大雪节气后,基本就是冰天雪地了,天寒地冻,村里村外,一片茫茫,呼口气都是白的。

因条件差,当时的人们除了多穿衣服,几乎没有别的御寒措施,整个冬天都在厚重且笨拙的棉衣里蜷缩着。在室外个个蒙头盖捂,身上裹着厚重的棉衣棉裤,头戴三大扇棉帽,将三扇帽带全部解开,两边的系在下巴上捂着耳朵,上扇盖住额头,脚穿棉鞋,把两只手揣在袄袖里,不停地跺着脚取暖。那种浸入肌骨的冷,是现在无法想象的。

农户烧土灶,一天三顿饭,燃烧的柴草把炕头熥爊的烫人。条件好的家庭还会在炕榜的左下侧垒个炕炉子,夜晚睡觉前在里面烧些玉米瓤棒或干柴炶炶炕(那时买煤要凭证或票,农户买不到煤),使土炕的温度持续到黎明。在冬季,农村人的三顿饭都在炕上吃,一家人坐在热炕上围桌吃饭,热热乎乎,吃的舒服。外出回家后先把手插到炕头叠放的被底下暖和暖和,感受着热炕头的温暖。这或许就是当时农村人对“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最切实的期盼。

单位和学校在严寒时节都会在室内安个生铁铸造的火炉取暖,我对铸铁火炉的认知是从上小学开始的。每到冬天,教室里阴冷,冻得跟冰窖一般,脚冻的发麻,跺下脚都生疼。一下课同学们都跑到室外晒太阳,我们站在墙边不停地跺脚、搓手、捂耳朵、相互抗膀子挤堆取暖;手背上都是皴,很多孩子的手脚生冻疮,起初红肿,像个小“气蛤蟆”似的,后期就溃烂流脓水,疼得要命;春天暖和了后,冻坏的肉要更新组织,又是奇痒难忍,而且以后每到冬天就复发,成了孩子们的一个恶梦。

挨到立冬时节,学校就给每个教室发一个生铁铸造的煤炉子,与之配套的还有几节铁皮烟囱、几个45度直角拐脖、炉钩子、铁铲子、盛煤的长方形铁皮斗子。

按炉子前,为防透风散热,老师会领着高个的同学先用报纸将南北窗棂封好,再和些泥巴用砖或土塈在室外将北窗砌壁堵好。为了透明,会在壁子中间留两个方孔。

把窗封堵好后,老师就领着我们支炉子。炉子是中间粗、上下两头收缩的圆柱状,分一二三和大号四种,我们教室的一般是二号,大小类似于现在的20公斤的汽油桶。煤炉从上到下由五部分组成,最顶端是叠套着的几个炉圈,压在炉膛口上,外圈大,中圈小,小圈中间是个带牚的小圆炉盖,可用炉钩子钩起添煤;第二层是正梯形圆炉膛,煤炉的主要部分,生炉子时柴煤在此燃烧。一侧的半上端有圆孔,从外面用螺丝上着如铁皮烟囱粗细的几公分长的生铁烟道管,便于安装连接烟囱;第三层是圆形的炉箅子,煤炉中间最粗处、上下连接点,上托圆炉膛,下压灰囤,中间有齿状圆空、插一带把的方形带长缝隙的炉条,可以用炉钩子将烧透的煤灰通过炉条投下,使炉膛的煤燃烧的旺,熄灭炉子时,将炉条用炉钩勾着把撤出,倒掉炉膛的煤渣;第四层是倒梯形的圆炉灰囤,上粗下细,有个占周壁四分之一面积的正梯形缺口,一是盛放炉膛掉下的煤灰,二是燃烧的炉子上头盖封好后,可通过缺口向炉膛透风催火,既使炉子燃烧的旺,也能通气让煤烟顺着烟囱顺畅吸出;第五层是圆空炉底圈,圆圈上铸有三或四个半椭圆支脚,整个煤炉叠压在底圈上。

火炉图片 火炉图片大全大图(图2)

炉子装好后就开始接烟囱,烟囱都是一节一节的,长度应是一米左右,每年既有新的,也有旧的。旧的因使用时间长加上夏季高温锈烂,外表锈迹斑斑,需用细棍敲敲,将附在铁皮内层的往年烟灰和铁锈震脱掉,然后把它们分别接成一个二米长,一个三米长的烟囱。接完烟囱后就开始支炉子,炉子一般按在距教室门口向里两米左右、左手讲台下面的位置,炉底下面垫几块砖,先在炉壁的烟道管上插上一个口朝上的铁皮拐脖,把那根两米长的烟囱插到拐脖里,再在上头按上个口向南或北的拐脖,将那根三米烟囱一头插进横向的拐脖口,另一头插进教室南墙的预留烟道口。或者在教室外先把烟囱全部接好,抬进室内插上即可。

烟囱插好后,再在教室南北墙上钉上铁钉,用铁丝在那根竖着的烟囱上缠一圈,将铁丝的两头分别系在钉子上,这样就能防止烟囱歪倒而发生意外。为防生炉子时烟囱的连接缝冒烟,要用稀泥将接缝及墙上的插口处空隙密封。一切就绪后,找些纸草点火试炉,炉膛内发出“轰轰”的燃烧声,就说明炉子安装成功了。从此,教室里就有了热乎气。

生炉子的煤和引火用的柴草一般事先准备好,在讲台的南北两侧靠墙根的屋角用方砖砌两个池子,一个放煤,一个存松球(当地叫松笼子),这是我们班一个冬天的取暖保障,相当重要。

小学是村办的,煤由大队(村)统一购买。我村是公社驻地,有供销社、粮所、医院等部门,带动了大队的副业发展,村集体收入可观,在全公社是屈指可数的。每到冬季,大队就安排人员到供销社煤场买煤,那时的煤便宜且学校用煤国家有指标,数量一定,每斤几分钱。买好后用拖拉机或驴车拉到校园,再分到各班放进煤池子里。

因煤炭数量有限,就要想方设法节省着烧。一是在炉膛内和上一圈黄泥土层,满炉时可少装不少煤。二是做煤饼子,将煤块砸成煤粉,挖些黄土与煤搅拌,土和煤的比例极其重要,土多了不起火,煤多了烧起来不但火烟大,还浪费。一般都是老师调好比例,和成煤泥,我们负责做饼。在教室南墙根用铁锨把煤泥摊得薄平,用锨尖划成小方块,晒干后拿进教室,整整齐齐地码在教室南侧的池子里,随时使用。煤饼子烧起来火苗不大,但燃烧时间长,靠着黄土的凝聚力,不仅能使煤得到充分燃烧,黄土也能跟着一起燃烧。煤烧尽了,化作炉灰渣,在黄土作用下不至于轻易散开,仍能够持久地保持余温;三是如不是极寒天气,中午过后,基本就不再向炉子里填煤;四是每天放学前,值日生需将炉渣认真清理,把没燃透的煤渣全部捡出。煤灰里但凡有小煤核让老师发现,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甚至训斥;五是春季煤烧完后,如遇倒春寒,就组织学生到其他单位倒出的煤灰堆里捡煤核。

引火的柴草则需我们去捡拾,每个人都有任务,拾草剜菜本来就是农村孩子的强项。放学后或星期天到山林里的松树上摘松笼子,或者爬到柳树、杨树上去抈些干枯的树枝,上学时将这些带到教室,放到北面的池子里。

燃料备好后,就是常规性的每日生炉子。生炉子是件苦差事,也是个技术活。需先用火柴点燃纸或松球裂开的木瓣,然后放进炉膛里,等火着大了,再放一些松球或用手抈些树枝放入,再着旺一点,瞅准火候才能往里面少放几块小煤块。放早了,火就压灭了;放迟了,引火烧过头,就不容易引着煤。待煤块着火后,再把煤坯子掰成小块儿,均匀地覆盖在上面,压在着火的煤块上,这样炉子基本就生好了。

很多时候尤其是返风时,煤饼子可没那么容易着,咋办?用嘴吹,吹累了再拿起笤帚一顿狂扇。炉子里的烟直往眼睛里钻,揉揉眼睛,捡起笤帚再扇,整个教室乌烟瘴气,我们也熏得跟小鬼似的。

那时,班里每天都会安排两个值日生,早晨负责早来教室生火,下午放学后负责打扫卫生,清除炉子里的煤渣。记忆中,每当轮到我值日,为完成这项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任务,早晨我会早早地顶着寒风,踩着积雪,一路小跑奔向教室。我边搓手边熟练地点火、填煤,课间拿着铲子往炉膛里加几铲子煤,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下面烧完的煤渣掏出来,这些活我干得轻车熟路。

极寒天气,教室外是零下十几度的严寒,透过破碎的封窗纸可见北窗的壁子上结出一指多厚明亮的霜冻,教室门的玻璃上也结了一层层的冰花,学校会发个棉挡子挂在门框上挡风。有时老师也会找几块砖压在炉口上,让煤火把砖烤热,砖散热慢,给在教室后面的同学垫脚、暖手,足够用一节课,这是当时我们自创的“暖手宝”。

那么大的教室,一个小小的火炉,尽管烧得炉膛、炉盖甚至拐脖及半截竖立的烟囱都通红,但教室后面的同学照样冻得跺脚搓手。一下课同学们就一拥而上,有的直接把手抱在烟筒上,围在火炉的四周,暖手暖脚,围着火炉,打打闹闹,偶尔也谈论着某一道题或者哪位老师的趣事,享受着课间十分钟的欢乐和火炉带来的温暖。

火炉图片 火炉图片大全大图(图3)

小小的火炉在冬日里不仅让我们抵御了严寒,还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乐趣,尤其是上联中(初中)后,离家远的同学从家里带来地瓜或瓜枣(晒干的小熟地瓜),中午放学后放在炉子盖上或炉底烤着吃,不用再走回家吃饭来回挨冻;有的同学将扁豆粒、皮花生、苞米或高粱粒等放在炉盖或炉底的热灰里,烙几分钟就会闻到一股香味儿(炉盖或炉底热灰里不时会发出“嘭嘭”的炸豆和爆米花炸裂声),迫不及待将豆粒捡在手里,不等温度降下来就放进嘴里“咯嘣,咯嘣”地嚼,往往被烫得冒汗,脸上粘着的炉灰与汗水一调和成了大花脸;从树枝上折摘些“吊死鬼”(树上的一种虫子)的茧袋,放在炉子上或炉底,烤焦茧皮吃虫子,烤焦的茧丝味很浓,弥漫在整个教室,让很多人尤其女生感到厌恶,为此会经常挨老师的训斥。受“吊死鬼”美味的驱使,男生们依然如故,这样的美食会持续几个月。

也有些能作的同学,将雪球或冰棒放在烧红的炉盖上,在“哧啦哧啦”的化雪(冰)声中,一团热气升起,霎时的淬火使圈盖爆裂,“啪”的一声,不是炸成两半就是裂开一条纹;还有的值日生为早回家,下午放学时不等炉子余温散尽,向炉膛的煤渣里倒凉水,随着“嗵”的一声,腾起的粉尘、蒸汽弥漫半个教室,有时会把炉箅子、炉条甚至炉膛壁淬裂。把炉子弄坏,只好到学校的仓库里找往年的散件配用,如配不上,就是谁弄坏的谁赔偿,损害者除被老师训斥外,回家也免不了一顿胖揍。

参加工作后,因单身且年轻,天天当“值日生”;除生炉子、掏煤灰外,还用燎壶烧水,八点上班前将各个办公室的暖瓶灌满。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当地才陆续实行了集中统一供暖,那些灰头土脸的笨拙铸铁火炉逐渐消声匿迹。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除使用清洁能源集中供暖外,现代化的空调、电暖气和太阳能也进入千家万户,特别是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的提高,全社会彻底告别了昔日围炉向暖的生活。为了绿水青山及后代子孙,柴煤烟火也已禁燃。

岁月沧桑变迁,火炉取暖曾陪伴了我们的生活,是一代代人的生命足迹,记载着我们的年轮和终生难忘的亲情、恩情及友情。

闲暇之余,我时常用笨拙的笔,回忆、还原儿时的一些往事、趣事,感叹那些回不去的过往。这些往事真实却又虚幻、亲切而又陌生,感觉离我们很近、却分明又非常遥远。柴门农舍,炉火可亲,冬日的火炉,那暖暖的气息永远氤氲在我的脑海里。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樊泽宝,青岛人,中共党员,喜欢文学的60后,偶尔写写文字自娱,记录生活自勉,散文作家;山东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省级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注册会员;《中国散文网》签约作家、特约编审;200余篇作品散见于报端、杂志、期刊及文学平台,入选各种年度选本并获奖项。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火炉图片 火炉图片大全大图(图4) 今天火炉图片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火炉图片大全大图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80441.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火炉图片 火炉图片大全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