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李密怎么死 李密后来情况

关于李密怎么死✅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李密后来情况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李密怎么死答案,了解更多瓦岗 李密的结局是?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李密怎么死的扩展:
瓦岗 李密的结局是? 假意投唐,不得志又携王伯当逃跑,被追上乱箭射死、 李密怎么死 李密后来情况(图1)

李密墓志铭。(资料图片)

【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吕登纬】看过《隋唐演义》或相关文学作品的人或许对瓦岗军首领、邢国公李密并不陌生。在多数文学作品中,李密是以好色无能、忘恩负义的跳梁小丑形象出现的。但当我们深入了解李密后才会发现,他并非如此不堪,相反他在隋末唐初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李密不仅有雄才大略、文武兼备,还在灭隋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李密的身死与黎阳城(今浚县)有密切关系,他死后被葬在黎阳城郊(今浚县卫溪街道罗庄村附近)。

李密后来为何身败名裂?他死后为何葬身黎阳城郊?11月20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浚县采访。

卫河清淤现李密墓志铭

1969年,人们在卫河罗庄村段河床上清淤时发现了一块墓志铭。据《浚县志》记载,这块墓志铭以青石料制成,63厘米,宽81厘米,共有39列文字,每列31个字,其上有“唐上柱国邢国公李君之墓铭”。经当时闻讯赶到的专家们辨认,这块墓志铭正是史学界苦苦寻找的李密墓的墓志铭。

因为年代久远,罗庄村如今几乎无人能讲清楚李密墓志铭出土时的详细情况。村民们介绍,虽然李密墓志铭是在该村附近发现的,但李密墓多年来一直未被发现。

“经常有人来俺村附近找李密墓,都没有找到。李密墓可能就不在这儿,即便在这儿,可能也被卫河水冲毁了。”罗庄村村民张有孩告诉记者。

随着参与卫河罗庄村段河床清淤工作的村民逐渐老去,罗庄村曾出土过李密墓志铭的事逐渐被人们淡忘。

处心积虑叛唐?

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李密曾协助杨玄感起兵反隋炀帝,后参加了翟让的瓦岗军,并逐渐取代翟让成为瓦岗军的首领。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密在洛口建立政权,自号魏公。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后返回中原,被李密阻击于黎阳城。王世充利用李密与宇文化及两败俱伤的机会,击溃了李密的军队。李密为保性命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月降唐。

令人疑惑的是,李密降唐没多长时间便因叛唐被杀。以往很多人将李密的叛变归结为他人品卑劣、处心积虑东山再起。

《新唐书》《旧唐书》对李密叛唐的记载十分详细,且内容大致相同。《旧唐书》记载:“未几,闻其所部将帅皆不附世充,高祖使密领本兵往黎阳,招集故时将士,经略世充。时王伯当为左武卫将军,亦令为副。密行至桃林,高祖复征之,密大惧,谋将叛。”其意思是李密在降唐后了解到自己的旧部均不愿归降王世充,便提出要到黎阳城招抚旧部,唐高祖李渊同意后,李密领本部人马开拔。当李密一行到达桃林县(今河南省灵宝县附近)时,接到李渊要求他返回长安的圣旨,李密有所顾虑,便举兵叛唐。据《新唐书》《旧唐书》记载,李密的叛军很快就被剿灭,李密也被斩杀。

《新唐书》《旧唐书》将李密描述成处心积虑叛唐的人,而“高祖复征之”只是加速李密叛唐的诱因。随着后世的《隋唐演义》《说唐》将李密描绘成奸诈狡猾之人,李密因叛唐在读者心里留下了反复无常的印象,后来被杀也显得合情合理了。

叛唐是被逼上梁山?

李密墓志铭的出土让人们看到了另一个版本的李密叛唐被杀的原因。

“李密墓志铭中的‘上柱国’指的是李密的功勋级别,这一级别在唐代已经是最高的了。‘邢国公’指的是李密的爵位级别,国公在唐朝地位仅次于王爵,可见李密的政治地位在李唐王朝是很高的,和徐世勣(jì)、魏徵、程知节、秦琼等人差不多。”我市文史爱好者张宗乾介绍,李渊对待李密称得上“寡恩”,因为徐世勣、魏徵、程知节、秦琼等人都曾是李密的下属,且李渊曾尊李密为反隋义军的盟主,让李密与昔日的下属平起平坐显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有失公允,这也为李密叛唐埋下了种子。

张宗乾说,一些文学作品称李密在加入瓦岗军之前是落魄书生,其实李密并非如此,他是世家大族之后。李密的曾祖李弼是西魏重臣、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密的父亲李宽在隋朝是上柱国,爵位是国公。李密的品行也并非像许多文学作品中描绘的那样不堪,作为隋唐时期的枭雄,李密不仅学识渊博,至今留有“牛角挂书”的美谈,还有谋略,且作战时身先士卒,深得士兵爱戴。因此,李渊因“所部将帅皆不附世充”,而需李密招抚。

“现在我们讲英雄不问出处,人人平等。但在宋代之前,出身名门望族才有可能进入统治集团。每一个世家大族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朝廷重要职位几乎被世家大族瓜分。李密的家族地位崇高,并不比取得天下的陇西李氏逊色。”张宗乾说,“李密虽然是兵败降唐,但是仍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最关键的是,李密因影响力大让李渊忌惮,这也是为何‘高祖复征之,密大惧’。其实,李密和李渊的关系彼此心照不宣。”

《新唐书》《旧唐书》将李密叛唐说成处心积虑。“(李密)乃简骁勇数千人,著妇人衣,戴幕离,藏刀裙下,诈为妻妾,自率之入桃林县舍。须臾,变服突出,因据县城,驱掠畜产,直趣南山,乘险而东,遣人驰告张善相,令以兵应接。”据《旧唐书》这样的记载,我们很容易将李密率军假扮妇人持兵刃洗劫桃林县后逃遁并召军马接应理解为准备充分的武装反叛。

李密墓志铭对李密“桃林之叛”描写得比较模糊,因此,读者反倒能品出更多不同的味道。“(李密)与元帅秦王东讨洛邑,出鸡鸣之关,次休牛之塞。诏公旋旆,更尽嘉谋。公想淮阴之伪游,惧彭王之诈返。内怀震恐,弃军宵遁。熊耳峰危,羊肠径险。降吴不可,归蜀无路。顾骏马以徘徊,哥零丁而流涕。同阴陵之失道,类尸乡之丧元。”李密墓志铭这样描述李密叛唐。由此可以看出,李密当时是同秦王李世民一起在进兵洛阳途中接到李渊诏书而“内怀震恐”“弃军宵遁”的,并非蓄意带兵叛唐。

“‘淮阴之伪游’讲的是刘邦在夺得江山后忌惮韩信,便假道游览云梦泽擒拿韩信的故事。‘彭王之诈返’讲的是刘邦因听信谗言将并无反心的彭越抓捕、杀害的故事。”张宗乾分析,从李密墓志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密并非想反叛,也无心举兵东山再起,而是因李渊猜忌被逼上梁山,最终“降吴不可,归蜀无路”遭到剿杀。

张宗乾认为,李密墓志铭的作者是同情李密的,他用韩信、彭越的故事映射李密之死的根本原因是李渊的猜忌与布置。

墓志铭或是

魏徵对李密的公正评价

李密墓志铭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唐朝谏臣魏徵。直言纳谏、性情耿直的魏徵借韩信、彭越的故事来评价李密,由此可见李密确实死得冤枉。然而,魏徵并非仅评价过李密一次。在《隋书》中,魏徵对李密的叛唐行为进行了批驳,痛斥李密不忠诚。

“然(李密)志性轻狡,终致颠覆,其度长挈大,抑陈、项之季孟欤?”《隋书》中,魏徵称李密为陈胜、项羽一类的流民、败寇,且轻佻奸诈,桃林之叛”失败是必然的。

魏徵为何会两次评价李密,且态度不同呢?张宗乾认为,魏徵在《隋书》中给李密的批评性评价并非其主观意愿。张宗乾说:“《隋书》是官修正史,必须表达唐朝的正统意志,反叛必然会被载入史册并加以批驳。而李密墓志铭是魏徵作为李密曾经的下属,怀着对李密身死的惋惜之情创作的,这或许才是魏徵的真实想法。魏徵虽然已经降唐,但是难以抑制自己心中的真实意愿,用‘淮阴之伪游’‘彭王之诈返’的故事来为旧主喊冤叫屈。”

风光的葬礼

无论是《新唐书》《旧唐书》还是李密墓志铭,均记载李密被唐军统帅盛彦师斩杀于熊耳山。可李密为何会被葬在黎阳城郊呢?《新唐书》旧唐书》曾明确记载,李密死后被送往长安,随后李渊“遣使以密首示之(黎阳城的徐世勣、魏徵),告以反状”。

李密本来想去黎阳城招抚旧部,当时在黎阳城统兵的正是徐世勣。当时,徐世勣未被赐国姓,不完全信任李渊。作为李密曾经的下属,徐世勣听说李密被杀,便请求李渊把李密葬在黎阳城。李渊为了笼络徐世勣,同时为了照顾已经归降他的瓦岗军众将的感情,同意了徐世勣的请求,并“诏公礼葬焉”。

《新唐书》《旧唐书》对于李密葬礼的描述较少。“高祖归其尸,勣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大具威仪,三军皆缟素,葬于黎阳山南五里。”《旧唐书》这样描述李密的葬礼。由此可以看出李密的葬礼非常隆重。

李密墓志铭的出现,也让我们领略了这个乱世枭雄的最后一程是何等风光。

李密墓志铭显示,李密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冬下葬,徐世勣等将领在位于“黎阳县之西南五里之平原”的李密墓前追忆李密,念诵辞藻华丽的纪念骈文。

虽然李密墓一直没有被找到,但李密墓志铭被很好地保存了下来,能让后人更加客观地看待李密。

今天李密怎么死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李密后来情况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2586.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李密怎么死 李密后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