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马祖卡的扩展:
什么是玛祖卡 是属于男女对舞用的舞曲。起源于波兰,也曾在欧洲风行一时。它与波尔卡最大的区别是前者为二拍子,而它却是三拍子。一般三拍子的曲子重音是落在小节的第一拍,而玛祖卡却常落在第二或第三拍。比如“浅易琴谱”中所登的汤姆生《玛祖卡》,多数小节的重音就是如此。玛祖卡所表达的情绪一般都活泼热烈,演奏时需掌握这个特点。 《玛祖卡〉是肖邦最不能不听的作品 另外 傅聪也有这个名字的作品
肖邦玛祖卡OP.33自由节奏与演奏分析
庞晓颜
摘 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家、作曲家,一生在钢琴音乐创作领域卓越,他的作品中包含有深深的斯拉夫民族性和强烈的爱国情怀,OP.33该作品融合了多种波兰民间舞曲,是玛祖卡中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作品的背景出发探寻作品的内在情感,从作品的自由速度中挖掘肖邦作品的无限魅力,通过对傅聪先生的大量资料查询,找到其与玛祖卡的思想观点,并融入进我们的作品中。在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中挖掘肖邦作品的创新和多变,在钢琴演奏中挖掘触键、踏板、放松基本功等合理建议。给演奏者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肖邦;玛祖卡;自由节奏;演奏技巧
肖邦19 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本篇文章,针对肖邦的介绍以及玛祖卡的创作背景,讨论了玛祖卡民族性的源头和爱国性的体现。文章重点讲述了玛祖卡作品中的弹性速度Rubato,结合对傅聪先生的资料收集总结出了玛祖卡中,弹性速度与时住的值安排的科学应用,音符的时值节拍,重音记号以及和声结构的变化对节奏的变化影响。包括如何合理地使用自由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将作品包含的四首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了细致地分析。之后对作品如何演奏以及演奏技巧进行一个很好的建议,包括有细致的触键练习方法和踏板的实际应用、对声部层次的处理问题,以及演奏中循环放松的基本功进行合理的建议。本文的宗旨就是通过对玛祖卡背景以及民族性的分析,使得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更多地融入情感因素,找到理性的出发点进行融合,并通过演奏技巧中的练习建议,使我们在学习该作品时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依据。
一、肖邦与《玛祖卡》
(一)肖邦背景及介绍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1849)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波兰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他的一生奉献给钢琴音乐的创作与研究。我他这一生孕育着伟大的浪漫主义精神因素支撑起了钢琴这一古典音乐发展的进程,是钢琴的一个伟大的黄金时代。被誉为“钢琴诗人”的肖邦。他开创的划时代性并具有高度独创性的钢琴艺术创作,形成了独属于他的时代,世世代代流传至今。
肖邦音乐创作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华沙时期(1810-1830)自小展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接触到了波兰民间音乐知识和民族爱国主义的进步思想。第二个阶段,华沙起义期(1830-1831)“11 月起义”的失败,肖邦被迫前往维也纳。创作出充满浓郁爱国情怀的《革命练习曲》。第三个阶段,巴黎时期(1831-1845)这一时期创作的旺盛期,写出了不少不朽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贤淑的艺术创作和深刻的民族精神,并且其卓越的富有诗意的钢琴演奏,轰动了巴黎成为波兰的一颗明星。第四个阶段,最后时期(1846-1849)肖邦的病情迅速恶化,最终肖邦在1849 年逝世,人们将他的心脏运回了家乡。
肖邦的一生把想象力奉献给了键盘,在这个狭窄的琴键上,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世界。他从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魔术般的把单音安排得合乎自然。肖邦的作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具有技术性的练习曲Opus10 和Opus25 各12 首曲目。第二种是小型亲切的曲式写成的作品,包括有24 首前奏曲、19 首夜曲、4 首即兴曲、14 首圆舞曲、10 首波兰舞曲和58首玛祖卡舞曲。第三种是较大型的自由曲式,写成的作品有4 首谐谑曲、4 首叙事曲还有6 首幻想曲。
(二)玛祖卡音乐风格
1、玛祖卡创作背景
肖邦出生于华沙郊区,由于外来人口众多,涌入了众多的民俗音乐,从小便受到了各种民俗音乐的感染。1830 年离开华沙出国深造的肖邦与当时正处于亡国和民族解放斗争时期的波兰,肖邦的儿童和青年时期在波兰,他的后半生也没能踏上祖国的家园。其中玛祖卡OP.33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由四首玛祖卡舞曲组成,是肖邦玛祖卡舞曲作品集的中期创作。他将其民族性贯穿进他的音乐创作中。以此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玛祖卡舞曲是以三种波兰民间舞曲分别是玛祖尔、库亚维克、奥别列克为基础进行创作。
玛祖尔:波兰玛索维亚的民间舞蹈,音乐活泼,热情奔放,重音位置多变,任何一拍都可以是重音。最常见的是落在第二拍上,往往是出现在最高音的那一拍上。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喜欢跳马祖尔,舞蹈期间,大家围成一圈并分散成许多小圈儿,并成双结对地跳起来,领舞会领着第一对,并指挥着其他队伍。大家的身段随机应变,男人们常常会用脚做出各种变化的花样。
库亚维克:流行于库亚维省的民间舞蹈。多为小调式,速度缓慢,旋律抒情,常使用三连音和倚音,往往四小节为一个乐句,重音分布固定,严格且均匀。结构较为均衡,有助于舞者跳出有规律循环圆润的动作,以此来保持舞蹈的节奏。跳舞时,男女分为两排面对着面,互相用手放在对方腰间双双旋转,起始缓慢之后越来越快。
奥别列克:舞蹈富有激情,有快速的,双人旋转和托举技巧著称。奥别列克速度快,节奏较为简单,和弦运用较为规律,并以大跳的旋律进行,重音都在第二,第三拍上,其风格多为欢快幽默轻松愉快的状态。
2、玛祖卡创作特征
民族性:肖邦将波兰民间音乐通过传统的民间节奏,将其更加具象化地表达在主旋律与和声上的精彩布局中,加上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旋律线条。使得轻盈欢快而华美的舞蹈动作向音乐巧妙地转变过来。使得玛祖卡舞曲变得十分高贵典雅时髦,被誉为“音乐的珍珠”。结合了三种民间波兰舞曲进行了创作,半音阶的使用,以及增二度的出现,使用了典型的吉普赛音阶,即带有增二度的七声音阶(1 ♭3 #4 5 ♭6 ♭7 1)以及中古调式。
旋律性:他的作品很少表现出结构感和均衡感,曲式结构更多的依据曲目的题材、作者的情感色彩进行多样化的创作。大小调混合交替使用,不稳定的调式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他的作品中富含有大量的反复,反复带来强调的意味,但却有略微的变化使得情节的推动。但有时只用了少量的装饰和变化就给反复增添了不同的韵味。肖邦旋律中的装饰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装饰音往往会以快速而灵活的形式展现在旋律进行中,不会打断旋律和节奏的进行,使其与曲目融为一体。装饰音的演奏一定要做到手指清晰,手指尖的力量一定要集中,在键盘上演奏时,一定要果断迅速。
节奏:常采用带附点的节奏型,以及三连音的使用,在欢快的舞蹈段落融入短暂的十六分休止符来增强舞曲的动感。既有稳定的节奏烘托美好的氛围,又带有八度迅速地跳动紧凑的进行推动曲目发展。节奏型多样化穿插在曲目中有着独特的魅力。
和声:曲目中出现了大量的减七和大小七和弦,丰富了和声色彩。肖邦作品中的和声在纵向和横向的进行中都可以看到多样的变化。倚音、经过音和不协和音层出不穷。他的和弦音程相对宽松,跨度较大,善于用琶音这种手法比传统的分解和弦和古典音乐中使用死板的伴奏织体要丰富得多,呈现出一种柔和优美的效果。
3、玛祖卡与波罗乃兹舞曲异同
肖邦创作的波罗乃兹和玛祖卡在继承传统民间舞蹈音乐上进行了创新和组合,赋予了其独特的韵味和特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中,波兰舞曲(波罗乃兹舞曲)和玛祖卡舞曲,其风格受到波兰民间旋律和节奏的影响最为显著,他们是波兰的民族舞曲,用三拍子的斯拉夫节奏进行和民歌式的旋律写成。波罗乃兹舞曲相较于更具民族风味的玛祖卡:波兰舞曲一般在宫廷舞会中用到,所以是较为缓和的三拍子庄重而具有贵族气息,风格华丽充满着豪迈的英雄气魄。舒曼称他们为“埋在花丛中的大炮”。具有更强民族性的玛祖卡,源自波兰中部的玛祖尔地区,其均为三拍子,感情丰富,将柔和忧郁热烈欢快歌唱性的情感多样地组合在一起。
肖邦在生前一共出版了41首玛祖卡舞曲,加上在死后作为遗作整理出版的10首,总计51首。
这51首玛祖卡包括:
1.升F小调,OP.6.1。
OP.6的4首作于1830年,出版于1832年,呈献给布拉蒂伯爵小姐。
这首第一号为两个插入部的回旋曲形式,A(升F小调)-B(升C大调)-A(升F小调)-C(升F小调)-A(升F小调)。
哈聂卡评介:“仿佛是乡下人个个围着跳合适的舞蹈。”
2.升C小调,OP.6.2,3段体,ABA。
第一段升G大调开始转入升C小调;
第二段A大调=利地亚调式,活泼的乡村风格;第三段升G大调、升C小调。
3.E大调,OP.6.3,ABA,3段体。
第一段为E大调;第二段为B大调,由半音阶的和声装饰;第三段A大调。
4.降E小调,OP.6.4,仅24小节,有一种忧郁情绪,3个8小节构成。
5.降B大调,OP.7.1。
OP.7的5首作于1830-1831年,出版于1832年,呈献给约翰斯。这首第五号是51首玛祖卡中的精彩者,构成为回旋曲式:A(降B大调)-B(F大调)-A-C(降B小调)-A。
哈聂卡评介说:“全曲到处是伸缩速度(Rubato),最后为农夫的愉快的脚步声。”
6.A小调,OP.7.2,此曲为51首中的杰作,3段体。
第一段A小调,第二段A大调,第三段A小调。
哈聂卡评介说:“像是墓场上的舞蹈,转为大调还是不能避免紊乱,因为心情太沉重之故。”
7.F小调,OP.7.3,这是极为优美的一首,3段体。
最初为序奏,中段为降A大调并经过多种转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
库勒普斯基评介说:“在深切悲痛的主题下,低音部分晴朗的节奏,中段具独创性,洋溢着热情与幻想。”
8.降A大调,OP.7.4。
情绪如万花筒般千变万化,ABABACC的回旋曲式,其中A、B为C大调;A、C为降D大调。
9.C大调,OP.7.5,非常短小。
4小节序奏后是8小节乐句,然后在属调上反复,在属调主音终了而回复,反复组合出诗的效果。
10.降B大调,OP.17.1。
OP.17的4首作于1832-1833年,出版于1834年,呈献给胡勒帕夫人。
自这第17号起,结构更为丰富。此曲构成为3段体,第一段降B大调,有两个乐句;第二段有4小节序奏,E大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
伊尼克斯解说,“此曲有一种威风凛凛的武士性格,最初部分大胆而灿烂,最终部分以强烈的节奏表示马刺及脚跟用力踏地的声音。”
11.E小调,OP.17.2,3段体。
第一段由两个旋律组成;第二段为C大调,其最后部分被强调扩大;第三段反复第一段,有4小节尾声。
尼克斯认为,此曲可称为《追求》,因为“从悲伤到闲谈,无所不包,全曲以憧憬及悲哀为基调,第二段一次次反复,像是在质问,但没有回答。然后开头那段悲伤的旋律恢复,一切又都重新开始。”
12.降A大调,OP.17.3,3段体。第一段有降B小调两个乐句;第二段有E大调和B大调两个乐句;第三段为第一段反复。尼克斯认为此曲表现的是“怀疑、不安、无可救药”。
13.A小调,OP.17.4,此曲有《小犹太人》的标题,3段体。第一段有一段序奏,中段为C大调,第三段有28小节的尾声。尼克斯评介:“在第一段转入A大调之前,一切都是那么凄凉,没有欢乐。而渗透到心里的颤音,使梦想也因残酷而惊醒。开始的六和弦上方的终结、半音阶的和声、奇妙的回旋及跳跃,都带来不吉祥的性格。”
14.G小调,OP.24.1,OP.24由4首组成,作于1831-1835年,1836年出版,呈献给贝尔德伯爵夫人。3段体,第一段为降B大调,第二段为降E大调。此曲使用增三度,有异国情调。
15.C大调,OP.24.2,3段体。第一段有4小节序奏,C大调、F大调(利地亚调式);第二段降D大调、降E小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尾声。
16.降A大调,OP.24.3,3段体。第二段为C大调,尾声经装饰后,独具魁力。
17.降B小调,OP.24.4,3段体。第一段有4小节序奏,降D大调;第二段为降B小调、降D大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尾声为降B小调。
18.C小调,OP.30.1,OP.30的4首作于1836-1837年,1837年出版,呈献给武尔登堡公爵夫人,3段体。中段为降E大调。
19.B小调,OP.30.2,3段体。第一段升F小调,第二段A大调,第三段升F小调。库勒普斯基认为第三段不断反复的乐句“有尤吉斯基(Vjejski)的诗《杜鹃》的特征”。
20.降E大调,OP.30.3,3段体。第一段A小调,有序奏;第二段降C大调、F小调、降B小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
21.升C小调,OP.30.4,这是51首玛祖卡中最为重要的作品,3段体。第一段为4小节的序奏及反复,A小调;第二段升C小调、B大调;第三段4小节反复第一段,尾声。哈聂卡评介说,“这是规模最大的一首玛祖卡,它最后的连续五度、四度增强了其意图的表达。”
22.升G小调,OP.33.1。OP.33的4首作于1837-1838年,出版于1838年,呈献给莫斯德卡伯爵小姐。这首第二十二号,3段体,中段为B大调,哈聂卡认为,“这是心地善良的玛祖卡”。
23.D大调,OP.33.2,这首明朗的玛祖卡后来由法国著名女高音加尔夏(Garcia)改编成独唱曲。结构为3段体,第一段为D大调、A大调、D大调;第二段为降B大调、升F小调、A大调(一个乐句作16次反复);三段D大调、A大调、D大调、尾声。在16次反复处,库勒普斯基解说道:“不管是悲伤或痛苦,有勉强舞蹈的气氛,或是正被某一思考所集中精神的孩子的纯真表现。”
24.C大调,OP.33.3,3段体。第一段C大调,第二段降A大调,第三段为第一段重复。
25.B小调,OP.33.4,3段式。第一段为A、B(降B大调)、A、B;第二段为C(B大调)、D(B大调);第三段为重复第一段、尾声。
26.升C小调,OP.41.1。OP.41的4首作于1838-1839年,出版于1840年。此曲结构为3段体,第一段为升C大调,第二段为升F大调,第三段为第一段重复,尾声。哈聂卡评介说:“这首升C小调非常节奏化,音阶富于异国情调,节拍多断奏,旋律沉浸在悲伤的生活环境里,但勇气未失。主题在内声部、低音部,最后有充分的和声。八度音一旦保持到和声消失却有良好轮廓,这里有真正的节奏净化。”
27.E小调,OP.41.2,以A小调始,有E小调的华彩以及伪装的佛利吉亚调式。哈聂卡评介说:“悲伤到能令人落泪。”
28.B大调,OP.41.3,3段体。第一段为B大调、降E大调、D大调;第二段为G大调、E大调,哈聂卡评说;“这是强壮、明朗的舞曲。”
29.降A大调,OP.41.4,3段体。第一段为降A大调,第二段为C小调,从C大调到降A大调。哈聂卡评说:“有着嬉戏的性格,装饰的外表,但没有深厚的情绪。”
30.G大调,OP.50.1。OP.50共3首,作于1841-1842年,出版于1842年,呈献给西米特斯基。这首30号有两个插入部的回旋曲形式,A-B(E小调)A-C(c小调)-A-D(C小调)-E(A的变奏、C小调)。
31.降A大调,OP.50.2,3段体。第一段有序奏,F小调;第二段降D大调、降B小调。哈聂卡评介说:“这是贵族的玛祖卡。”
32.升C小调,OP.52.3,这是规模最大的玛祖卡,构成为3段体。第一段为A大调;第二段为B大调、E大调、升G大调;第三段发展第一段,尾声。封·隆兹评说:“开头好像为管风琴而作,却断然以沙龙风格结束,没有一首作品像这样被推敲过。”
33.B大调,OP.56.1。OP.56由3首组成,作于1842年,出版于1844年,呈献给马巴利。这首33号是技巧性最高的玛祖卡,构成为:不规则的开头,降E大调,重复开头,第二段的变奏,重复开头,第一段的发展。哈聂卡评介说:“曲中展示了对应的技巧,情绪上却好像缺了些什么。”
34.C大调,OP.56.2,构成为序奏和3段体,第二段为A小调、E大调(反复进行),第三段为主题音型的变奏。卡拉索夫斯基认为此曲明显显示了肖邦的忧郁症,“他为了彻底忘却他的忧郁症,一时陶醉在麻醉品的消遣之中。”
35.C小调,OP.56.3,构成为A,A,B(降A大调)、C(B大调)、D(降B大调)、E(降A小调)、F(降B小调)、D(降B小调),A,A,A(经过发展的尾声,有漂亮的转调)。哈聂卡评介说:“除B小调简短的间奏之外,不是用心、用手作成,而是用头脑作成。”
36.A小调,OP.59.1。OP.59的3首作于1845年。这首36号构成为3段体:A、B、A(E小调),B、C(A大调)、D(E小调),A(升G小调)、B(降E大调),A、尾声。哈聂卡评介说:此曲中“微妙的转调如在坦途上送出花香,诱导人们走向不可思议的森林空地。”
37.降A大调,OP.59.2,3段体:A,B(降A大调)、C(E小调),A,尾声(降A大调),这是最优美的玛祖卡。
38.升F小调,OP.59.3,3段体:A、B(A大调)、A,B、C(升F大调)、C、D(B大调转调),A的发展、延长、尾声。这是最著名的一首,肖邦创作的顶峰。哈聂卡评介说:“情绪优雅,有节制的忧郁,以及把这些表现于音的技巧,成就了这首杰作。”
39.B大调,OP.63.1。OP.63的3首是肖邦生前最后出版的玛祖卡,作于1846年,出版于1847年,呈献给佐斯特夫斯卡伯爵夫人。这首39号为3段体:A、B(B大调)、C(B大调),B、D(A大调,B大调),重复A,尾声。哈聂卡评介说:“充满生命感”。
40.F小调,OP.63.2,ABA3段体,充满哀伤的情绪。
41.升C小调,OP.63.3。3段体:A、B(升C小调),B、C(降D大凋),重复第一段,尾声。
42.G大调,OP.67.1。OP.67的4首,第一、第三首完成于1835年,第二首作于1849年,第四首作于1846年,乃肖邦死后以遗作方式出版的作品。这首42号构成为3段体:序奏,A、B(D大调),B、C(C大凋),重复A、B。
43.G小调,OP.67.2,朴素的优美小曲,肖邦标示“如歌地”,3段体。
44.C大调,OP.67.3,A、B(G大调)A,3段体。
45.A小调OP.67.4。这是OP.67.4首中最优秀的一首,也是51首玛祖卡中最著名者。构成为ABA3段体。
46.C大调,OP.68.1。OP.68共有4首,前3首为肖邦17-20岁时的作品,第四首为去世时的绝笔。第46号构成为3段体,属未成熟时代的创作。
47.A小调,OP.68.2,3段体。尼克斯评说:“此曲虽单纯,但又很优雅,其中独创性的中段速度转快,在他晚年的玛祖卡中,这种形式又以变形再现,这意味着在他初期作品中对未来的美有了前兆。”
48.F大调,OP.68.3,三段体。中段为降B大调,利地亚调式。哈聂卡评说:“印象单薄,没有价值的作品。”
49.F小调,OP.68.4,3段体。F小调转A大调再转回F小调,降A大调,有经过的转调,重复1。冯达纳在编辑出版此曲时注明这是肖邦去世前“以最后的灵感作成”,卡拉索夫斯基评说:“这首'天鹅之歌’,证明肖邦依旧憧憬少年时代在故乡的幸福。”
50.A小调,无编号,出版于1842年,约作于1840年春。3段体:C大调,A大调,重复1。
51.A小调,无编号,约作于1841年,呈献给艾弥尔·盖雅。3段体:C小调、A大调,A大调、A大调转A小调,C小调转A小调,最后有11小节尾声。
视频加载中...
肖邦 - 玛祖卡 上卷
视频加载中...
肖邦 - 玛祖卡 下卷
二、玛祖卡OP33 四首曲目分析
第一首作品为升g 小调玛祖卡作品篇幅短小,为带再现性质的单三部曲式,曲目开头带有一丝忧伤的状态,随着调式的转换,色彩和情感逐渐明朗。如同舞曲的引子,给人一种遐想意犹未尽的状态。
第二首曲目为D 大调,为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充满动力性的开头以非常具有歌唱性,且动听的旋律,彰显了欢快愉悦的气氛,使用了具有玛祖卡舞曲特点的节奏型。加上倚音和重音的使用,强弱对比明显的重复旋律,多次转调后的优雅气质,以及结尾多次半音的进行,使得整首曲目丰富绚丽。
第三首由C 大调转为降A 大调,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C 大调的使用,使其旋律更具有了平稳,舒展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节奏的发展中,同样使用了带有附点的进行来彰显玛祖卡旋律的特色。第二拍重拍的使用体现了库亚维亚克舞曲的特点,使得音乐在平稳中不失舞蹈性。
第四首是本套曲目的经典之作,也是流传最广泛的一首作品,曲式最复杂,是带再现的五部曲式,这首曲目在转调的使用上非常大胆,丰富的和声色彩以及不断转调带来的微妙变化,使得作品的创新性和张力得到彰显,曲目中舒缓的旋律,以及欢快的旋律不断交替进行,优雅和欢快的氛围充斥着全曲,以及再现部分连接的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结尾,以强收结束达到了气势恢宏的效果。
视频加载中...
肖邦玛祖卡舞曲B小调Op.33 No.4 霍洛维茨
三、弹性节奏Rubato
(一)适度且符合逻辑的弹性速度
在马祖卡演奏过程中,探讨最多的就是弹性速度(rubato tempo),即自由速度或伸缩速度,其意思是指对其中的单个拍子进行增加或缩减的变化处理,但并不影响其基本速度和节拍,在符合逻辑的条件下进行合理的速度变化。自由速度并非肖邦的原创,他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16、17 世纪的波兰传统音乐和意大利歌剧。肖邦创作的玛祖卡,在旋律和和声上精彩的创作与自由速度的洒脱,形成了其作品独特的气质。在前期的练习中使用节拍器严格地控制节奏,使得曲目的节奏熟记于心,之后抛去一味的机械性,自然地随着乐曲流动做适当的节奏伸缩,先进行节拍器的训练,会使你后期进行弹性节奏变化时,有一个克制不脱离实际的状态。
视频加载中...
肖邦-玛祖卡 Op.33 No.3 - 基辛
(二)傅聪先生与玛祖卡中的Rubato 时值安排
傅聪先生推崇的原则“长音不能弹短,短音不能弹长”。在旋律性为主的段落,常常采用“长长短短”的原则。即短音可以更短,长音可以更长。四分音符及更长时值的音符,可以看做长音,八分音符及八分音符以下的可以看作短音。
其中,附点节奏为玛祖卡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舞蹈性,于是会对带有附点的音符进行略微夸张的延长处理。休止符“无音之音”,通过适当的延长休止符给人留白以及对后面旋律的期待。抢先进入的切分音,增强不稳定性,使旋律更具有冲击感。三拍子中不同位置的重音演奏处理中的调整:三拍子的玛祖卡中,重音位置多变且不规则,且根据多方面因素考虑重音位置,选自op33no4 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后面相似乐句同理,其中并没有标注第二拍的重音,但是此时采用了装饰音波音来修饰,以及占有最长的时值,结合来看这个音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把这个应起到一个强调的作用,此时要缩短第一拍延长第二拍。op33no2 第一和第二小节展示出重音位置在第三拍,但是此时应强调和延长第二拍中的第一个音,由于第一小节中音符时值均等没有特殊的时值,加上第二小节第一拍得长时值和倚音,使得这个音显得尤为重要。在后面的第三第四小节重音要展现出来。
所以三个位置的重音对玛祖卡节奏的影响总结为:重拍的实现常常使用延长时间的方式来表达,自由节奏的使用,为达到均衡,要将前一拍的时值缩短。少数情况下会采用延长前一拍来强调这个重拍,结合具体情况来处理。重拍和音符时值的长短中,优先考虑音符的时值长短再来考虑重拍,然后对音符时值和节奏进行伸缩。
面对时间的调整问题还受到了和声、句式结构、重复音型,以及渐强渐弱音乐处理的影响。往往在密集的和声中留出时间,但有时多个不稳定的和声出现需要压缩时间。其重要判断依据是根据曲子的意境交代出情感的变化。密集的和声中,留出时间是品味色彩的变化,有足够的时间去突出和品味。在有些情境下密集的和声有着推动的效果,所以此时需要加快。针对一个乐句和乐段,将此处的两端放缓,中间稍急,使细致的语气能够交代得更加清晰成型。针对重复音的多次出现,也要采用慢起稍急再放慢的演奏形态。以上体现了傅聪先生所说的“橄榄形”原则。最后针对渐强和渐弱的处理,渐强往往预示着色彩和情感的递增,此时要更加紧凑的连接前后乐句,稍作减快,渐强渐弱在此扮演着一张一弛的角色。
视频加载中...
【Guiomar Novaes】肖邦《玛祖卡舞曲 Op.33 No.2》(1920)
四、玛祖卡Op33 演奏技巧研究
(一)触键及练习方法
不同的触键方式会带来丰富多彩的层次变化。增强曲目的戏剧性达到丰富的音乐层次,一定要了解弹奏时,钢琴内部发声的原理,从而理解我们的演奏来控制我们的声音,击弦之后,琴锤离开琴弦,不再作用于琴弦,琴锤以垂直的角度击打琴弦,制音器同时松开,使得琴弦充分振动。能决定音色和音量大小的最终因素就是琴锤对琴弦的击打速度。同时决定击弦速度的就是触键。即触键——击弦速度——音色。其中一是下键的距离,高、低、贴键。二是下键的速度,快,慢。三是下键的角度即指尖与琴键的角度,可以大角度,或小角度即运用指腹。四是离键控制,弹完可压着不动,也可以快速地离开卸力,音色的变化就是演奏过程这四种因素的组合。
肖邦玛祖卡曲目中,融合有抒情连贯的音色与充满活力和爆发力的乐段。针对抒情温柔的脸奏触键方式:我们强调,用指腹柔和的触键,避免使用高抬指,选择贴键演奏,缓慢的下键速度结合缓慢的离键速度,放低手腕,巧妙自然地发力,有学者认为手是键盘的延伸。手的能量要均衡使用,巧妙发力,及时调整手臂手腕的松弛状态。在演奏充满活力和舞动瞬间的乐段时,借助手臂以及后背身体的力量,将手指掌关节以及手腕和身体的各个部位,形成巧妙的协调性,手指和掌关节将和弦和音准准确地抓牢,手腕手臂发力后迅速放松,使得音色更加饱满。再结合快速击键发力以及离键的速度来处理不同的音色。
视频加载中...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肖邦《玛祖卡舞曲 Op.33 No.1》
(二)踏板的合理使用
钢琴踏板在浪漫主义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踏板既有古典主义的含蓄简洁,又有着浪漫主义的开放与丰富多彩,舞曲多用到节奏踏板,节奏踏板又叫重音踏板,在弹奏一个和声的时候踩下踏板,弹奏下一个和声的一刹那换掉,然后同新出现的和声同时踩下,节奏欢快的舞曲常通过这种方法增加声音的音量,产生共鸣的音响效果。掌握这种踏板方法难度不大。通过延音踏板,弱音踏板对旋律的音色做渲染的作用,曲目中,标注有重音的位置,可以通过加入踏板,使其更恢宏明亮,使得泛音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尾声以及乐段连接处,可以用弱音踏板渲染朦胧的色彩。
通过和声的变换更换踏板时的音色更加的清透舒展,避免了音色的浑浊,掩盖了旋律线的展示。使用半踩踏板的方式,将踏板踩至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处换踏板,脚不用完全离开踏板,这样的方式弹奏出来的音乐的旋律连贯清晰,音响效果更加到位。
为更好地使用踏板,我们要对谱面进行深刻的分析,严格地按照乐曲中的标注,分乐段乐句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根据听觉效果进行反复的调整。
视频加载中...
傅聪先生珍贵采访
(三)手指技巧的训练及放松
首先严谨认真的还原乐谱,在掌握有很强的视谱能力后,需要放慢速度,反思每天练习新内容的音准、节奏,以及不同乐段之间谱面的异同。严谨地对待谱面上的重音、连线、奏法、力度以及踏板。我认为每天练琴结束后,抽出一小部分的时间对新曲目进行一个细致的反思,会对之后一段时间的练习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将今天遇到的练习困难进行一个小结,在未来的几天之内如何一步步解决这个难题。
在OP33.NO2 练习之初,由于不够注意谱面的细致观察,只是后期出现了漏音只顾旋律音的错误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在后期加速时,第二小节倚音的演奏过程中,出现了手指紧张,弹奏的音响不够明亮的状态。后来经过每天坚持练习哈农45、46、49 条由慢至快的反复坚持练习,使得双手四五指得到了手指主动发力的状态,在这一部分的快速跑动中会避免紧张,轻松地将旋律线描绘出来。
多体会放松,指尖和手腕顺畅的配合,手臂和身体宛如一个管道将力量传送到指尖,指尖的发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手指技巧的练习,通过哈农,练习曲集,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法,找出自己弱势的方向,进行练习和学习通过手指练习的技巧,先训练将指尖的独立性发力训练出来。每次回小课以及上台演奏时,心里的状态一定要放平第一是曲目演奏得足够熟练,第二要集中注意力演奏作品,第三,放松我们的肩膀深呼吸,第四给自己积极的鼓励暗示。
视频加载中...
钢琴大师傅聪访谈录——《鲍蕙荞倾听同行——中外钢琴家访谈录(第二集)》第113-132页
结 语
肖邦是极具创作魅力的作曲家,通过丰富的和声以及具有民族性的节奏型,展现对祖国的怀念和热爱。肖邦作品中的旋律性和歌唱性是非常值得认真练习的,也是弹奏好作品的关键点。丰富的和声变化以及大量和弦的运用,使得我们非常有必要,将主旋律从各个声部中提取出来。进行单独的练习。一只手掌控不同声部层次的练习方法:一加强四指和五指的独立性训练,以及大拇指的力度控制。二将触键的技巧性练习融入其中,通过使用二关节,掌关节以及手臂击键和贴键的不同方式来表现声音层次。三使用双手弹奏同一个和弦多次反复聆听旋律层次,将主旋律突出,和声层次更多一些柔和。四慢练出奇迹,结合快速练习,两者交替进行。在反思中不断巩固加强。
综上所述对肖邦玛祖卡的精准掌握,首先,我们要对谱面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收集大量相关资料,认真训练基本功,学会放松,认真读谱,经常反思查找问题,掌握自由节奏的运用,将谱面不同色彩氛围的状态,展现出来勤加练习。■
视频加载中...
傅聪演奏肖邦玛祖卡(上)
视频加载中...
傅聪演奏肖邦玛祖卡(下)
参考文献
[1] 王子鸣.傅聪“肖邦玛祖卡”演奏版本分析与教学启示[D].西安音乐学院,2022.
[2] 沈家瑶.肖邦玛祖卡OP.33 的民族性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 俞彦捷.时间因素与傅聪演奏的肖邦《玛祖卡》[D].上海师范大学,2008.
[4] 董淳.萧邦b 小调玛祖卡舞曲Op.33No.4 音响版本研究基于表演速度(时间维度)的比较[D].上海师范大学,2018.
[5] 陈晨.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 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J].黄河之声,2022.
[6] 黄俊.肖邦《玛祖卡Op33.No4》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20.
[7] 于海明.三种波兰民间舞曲风格在肖邦玛祖卡创作中的体现——以创作中期代表作品OP.33 为例[J].人文天下,2019.
[8] 赵琳.波兰民间玛祖卡与肖邦的钢琴创作——肖邦玛祖卡Op.33 研究[J].艺术评鉴,2018.
[9] 杨正军.肖邦b 小调玛祖卡舞曲(Op.33No.4)音乐分析[N].肇庆学院学报,2005.
[10] 张云良.肖邦“玛祖卡舞曲”的艺术特色研究[J].艺术科技,2010.
作者简介:庞晓颜(1997-),女,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今天马祖卡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玛祖卡舞曲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19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