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1582年消失的十天视频的扩展:
1582年10月4日,末知11天去哪儿了? 是十天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格里历,这个历法的前身是儒略历法。儒略历法是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目的是取代旧罗马历法。在儒略历法中,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单数月份31天,双数月份除2月份外30天,2月份平年29天,闰年30天,因此全年天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 而在天文学中,地球环绕太阳转动一圈的时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天,周期约是365.2422天。因此,使用儒略历法之后,每年多算了11分钟14秒。由于误差不太大,头几年没什么关系,但是,一年又一年,误差累积起来,儒略历法就与实际的太阳年不合拍了。 到了16世纪,这个偏差已经达到了10天。于是在1582年,当时的教皇于1582年2月24日以教皇训令颁布,将1582年10月5日至14日抹掉,于是这10天就消失了,一去不复返。1582年10月4日过完了,第二天已经是10月15日了,于是历法又回到与太阳年同步。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历法——格里高利历,简称格里历,也就是我们说的公历。
《万历十五年》
近日,我读了一本一直想读却一直提不上日程的书——《万历十五年》。我从小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在小学三年级时,在别的孩子都在户外玩耍的年纪,我就捧着一套四本的由林汉达先生写的书《上下五千年》,静静地坐在窗户前阅读。到了初中时,我成为了学校图书馆管理员,有更多的机会看我感兴趣的书。那时,我看了很多历史人物的传记,比如《康熙大帝》,《孝庄秘史》,《秦始皇传》等。总总原因,促成了我选择《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了有关明朝的更多事情,对一些家喻户晓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改变了我以往的一些看法。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万历十五年》,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作者是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作者用近乎平淡的笔触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而这些平淡的叙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对历史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心有戚戚焉。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写了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同时,也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等等。无论是皇帝还是官僚,是将军还是知识分子,都各有自己的理想,又都各有自己的局限,最终在相互制衡冲突中彼此消耗,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全面平庸与危机,整个中国社会逐渐走向衰亡的趋向似乎不可避免。
万历皇帝。万历皇帝,也就是明神宗朱翊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坖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万历皇帝的看法发生了多次转变。万历年仅九岁就成为了一国之君,书中这样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万历登极之初,就以他高贵的仪表给了臣僚们以深刻的印象。他的声音发自丹田,深沉有力,并有余音袅袅。从各种迹象看来,他确实是一个早熟的君主……”少年至青年时期的万历是一个懂事,爱读书,勤奋孝顺且守规矩的好孩子。我对这一时期的万历是十分赞赏的。万历的懂事,是在该玩的年纪就担起重任;万历的爱读书,是他命令大学士把本朝祖宗的“实录”抄出副本供他阅读,又命令宦官在北京城内收买新出版的各种书籍,包括诗歌、论议、医药、剧本、小说等各个方面;万历的勤奋和守规矩,是他早期对于早朝,经筵等繁琐又无聊的传统祖制活动即使下雨下雪也要坚持不辍,并在亲自出席各种祭祀仪式,其端庄严肃认真的样子让群臣动容;万历的孝顺,是他时常用宫内的傀儡戏来讨取母亲李太后的欢心,在太后下轿之前跪在庭前恭候慈驾……这要换在现在时代来看,就是一个典型的,让所有家长都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形象。在读到本章中段时,我逐渐对中年时期的万历的一些行为产生不解。中年的万历变得慵懒起来,连早朝也不上,群臣也不见了。他的这些行为也使很多人评价他“昏庸无能” ,史学家也认为正是由于万历帝的怠政,才导致明朝灭亡。读到这时,我不禁有点气愤:身为一国之君,万历这样也太不负责任了!但是,读下去,我对他的态度又发生了转变,我竟然理解了他的行为甚至对他产生同情。其实,万历虽贵为九五至尊,却身不由己。我们不妨把自己代入万历的角色去看,当我们的种种行为都受到父母管束时是多么不自在,多么厌烦。万历也是如此:身为皇帝,却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国家,处处受到群臣的约束;对于心爱的女人却不能给她想要的一切,这是多么痛苦啊!万历其实并非变懒了,而是他看透了一切,看透了他这个皇帝只是一个“傀儡”,是两万多名文官的牵线木偶,因此他变得心灰意懒。纵观万历的一生,他是不幸的,生在帝王之家,偏偏又被选中为这个朝代的接班人。内心不被理解,才华不能施展,当读完这章之后,我对万历皇帝除了同情之外再无别的。
张居正。张居正(1525年5月26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故称之“张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张居正是一个在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其一生也备受争议。在张居正去世后,他遭到了反对者狠狠地报复,遭到了朝廷的清算。有人说张居正是个十足的“伪君子”,要求皇帝及百官节俭,自己的私生活却极其奢侈。也有人说张居正生前竟有谋反篡位的野心……孰是孰非现已无从考证。纵观张居正的一生,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这个朝代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许多明圣的君主,有过繁荣的时期。例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在人们都不太看好的万历时期也有一个“万历中兴”,这还归功于张居正。万历中兴,又称张居正改革,是在明神宗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改革自万历元年(1573年)开始,至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结束。这场改革,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整顿,尤重于经济的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改革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改革却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卒后,除一条鞭法外的措施都遭到废除,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改革最终失败,但在历史上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也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对于张居正的这一举措,在今天看来是值得肯定的。
申时行。申时行是万历时期的历任首辅之一,也是皇帝老师。在读这本书时,申时行始终以“和事佬”的身份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很敬佩他,敬佩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在那个时期,万历皇帝和群臣之间存在很深的矛盾,基本上是相互看不顺眼。而申时行是两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在任期间,申时行极力维持朝廷和平的局面的诚意,在获得皇帝高度信任的同时也得到了某些文官的尊重,因而很少被群臣诟病。这其实非常不容易。申时行成为“和事佬”也是为时所迫。在当时的背景下,时局要他做一个“和事佬”,他便成了一个“和事佬”。而他这个“和事佬”做得很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他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如果没有申时行的从中调和,万历皇帝与群臣之间不知会起多大的风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申时行的举措对维持朝廷安定有重要的作用。
海瑞。海瑞是一个执拗而又正直的古怪模范。他不相信治国的根本大计是在上层悬挂一个抽象的,至美至善的道德标准,而责成下面的人在可能范围内照办,行不通就打折扣。他尊重法律,按照规定的最高限度执行。如果政府发给官吏薪给微薄到不够吃饭,那也应该毫无怨言地接受。这种信念有他自己的行动作为证明: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仅留下白银二十两,不够殓葬之资……读到这里,我感到无比惊讶!海瑞的正直获得了老百姓的赞赏与尊重,却让官员们害怕。他们虽看海瑞极其不顺眼,却又不敢对他有过分的举措,只能安排他去干一些官大却无实权的职位。我对海瑞这个人保留看法,对于他这种性格,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戚继光。戚继光是历史上以为伟大的将领,他带领的戚家军可谓家喻户晓。然而,相对于他的军事才能,我更欣赏他的文学才能。戚继光写过军事著作《练兵实纪》,还刊印过诗文集《止止堂集》。在当代高级将领之中,除了“少好读书”的俞大猷之外,戚继光的文章造诣已无与伦比。在平常的谈话中,他可以随口引用儒家的经典和史书上的教训……读罢本章,刷新了我对戚继光的看法,也让我对他的敬佩更深一步。
李贽。相信大家都对李贽这一人物不陌生。我们都听说过李贽的离经叛道,听说过他的作品《焚书》。李贽是一位自相冲突的哲学家。这种自相冲突体现在,他在毫不犹豫地做完一件备受争议的事后会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他的离经叛道其中体现在,在当时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背景下和女性“打成一片”,一起研究学术,而对舆论不加理睬……从他这个表现来看,我认为,李贽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万历十五年,历史上一个极其普通的年份,涌现了一批不平凡的人物。对于他们,我们有值得学习,值得思考的地方。所谓以史为鉴,大概就是这样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hjw/75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