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白条锦蛇的扩展:
关于白条锦蛇 白条锦蛇中文目名:蛇目中文科名:游蛇科中文属名:锦蛇属中文俗名:黑斑蛇、麻蛇、枕纹锦蛇拉丁文名:Elaphe dione英文名:Dione rat-snake物种命名人及年代:Pallas,1773物种信息:头略呈椭圆形,体尾较细长,全长1米左右。吻鳞略呈五边形,宽大于高,从背面可见其上缘:鼻间鳞成对,宽大于长,其和工只及前额鳞的一半;前额鳞一对近方形;额鳞单枚成盾形,瓣缘略宽于后缘,长度于其与吻端的距离;顶鳞一对,较额鳞要长。鼻孔大,呈贺形,开口于大小几相等的前后鼻鳞间;颊鳞1枚,长大于高;眶前鳞2枚,少数为1或3枚,不与额鳞相切;眶上鳞1枚;眶后鳞2枚;颞鳞2=3(或4)枚。上唇鳞8(3-2-3)枚,第7枚最大;下唇鳞10-11对,第一对在颏鳞后方相切,前5对切前颏片。背鳞在多为25行,少数23行;中段25行,少数23,个别27行;肛前段19行,个别17行;整个背鳞有9行具弱棱。腹鳞性173-193枚,雌性177-189枚;尾下鳞性63-69对,雄性54-60对。肛鳞对分。背面苍灰、灰棕或棕黄色。头顶有黑褐色斑纹三条:最前一条较细或不明显,横过鼻间鳞经颊鳞、眶前鳞达眼;第二条弱宽,横越前额鳞斜向后经眶前鳞上角至眼与前一条相会合,眼为粗大黑纹斜达口角;第三条最宽,横于额鳞分别沿左右眶上鳞、顶鳞外半后行至枕后,呈“钟形”两侧联结,即成一特殊的枕纹。头顶诸斑纹在幼蛇时尤为显著。躯尾背面具三条浅色纵纹;正背中一条窄而模糊,常被黑斑(宽约1-2枚鳞列)隔断,两侧的二条较宽。腹鳞及尾下鳞两外侧斑点粗大,且断续缀连如链;有的个体腹两侧尚散有棕红色小斑点。枕纹锦蛇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的各种环境中,在田野、草原、森林至半荒漠地区都有其活动踪迹,为我国北方最常见到的一种无毒蛇。以小鸟及鸟卵、鼠类、蜥蜴和蛙类等为食。为卵生,于7月至8月间产卵于深穴或石缝内,每次产卵10(6-15)个左右,卵壳柔韧,污白色,卵每项约28-45*15-25毫米。垂直分布可达海拔3500米。主要分布于北方诸省区。
善于躲藏的白条锦蛇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2014年8月1日,正值暑假,我在辽宁老家休息。有人给我送来一条蛇,全长约70cm,躯干部和尾部背面呈黄褐色,有3条黄白色纵纹,其中中央一条自头后延伸至尾部末端。我知道它是无毒的白条锦蛇(学名为Elaphe dione),但有学者因其头部背面有黑褐色大型斑纹而称之为“枕纹锦蛇”。在民间,因其身体背面有两排不规则的暗褐色短斑,左右大多不相连,也被称为“花带子长虫”。白条锦蛇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北广的大地区都有分布,在辽西的北票、北镇和葫芦岛等地是优势种。
我想为这条白条锦蛇拍张照片,便把它带到山上一处只有稀疏小草的空地。地表上还有薄薄一层断茎和枯叶,勉强能遮盖住地面,而雨水和微生物早已将其变成灰白色。我刚把这条蛇放到地面,它便钻进那层断茎和枯叶下面;虽近在咫尺,却根本看不到它的身影。我只能根据它的大致位置,拍了几张照片。后来我将拍到的照片在电脑上放大,仔细寻找后才在小草和枯叶间发现少许暴露出的鳞片。如果事先不知道有蛇藏在其中,根本无法发现它的存在——白条锦蛇真的是潜伏高手!
这里有一条白条锦蛇,您能看得见吗?
放大了看!
再放大!
列入中国新闻广电岀版报年度优秀畅销书科技分榜,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推荐书
今天白条锦蛇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2024年白条锦蛇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hjw/67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