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7月13日鬼节 7月13日鬼节不能出门吗

关于7月13日鬼节✅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7月13日鬼节不能出门吗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7月13日鬼节答案,了解更多农历七月十三是什么日子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7月13日鬼节的扩展:
农历七月十三是什么日子 2014年8月10日,农历7月15日,是中国人常说的鬼节。不过其实,从7月14至16日,都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鬼门敞开,让游离于阴间的鬼魂能够重返阳间,同亲人相见,但也有大量的孤魂野鬼,或带着仇恨的厉鬼,会回到阳间作恶。所以这三天,要尽量早点回家,不要深夜了还在外面游荡。夜晚听到有人从背后叫你不要回头,不要接受陌生人的赠与,不要同陌生人搭话。不要在靠近水边、山涧、坟场等地方大声喧哗,若看到路边有人在烧纸钱,尽量绕行,不要盯视,更不能嘲笑讥讽或心生不敬。 但是从佛教讲,打开鬼门关,也是佛祖的慈悲,让很多心愿未了的鬼能够得以圆满的解脱阳间的牵挂和遗憾,能够悔悟,能够放下,能够最终脱离苦海。所以,在佛教中,7月15日,叫做“佛欢喜日”。 在这几天里,心怀恭敬即可。即便你不信鬼神,但是不可任意诟病,诋毁神鬼。要知道宗教永远是凌驾于科学之上,正因为科学不能解释所有的万物之神奇,才会有宗教来引领世间万事万物。所以,可以不信,但不要信口开河诽谤众生。 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
七月十五,不只是“鬼节” 7月13日鬼节 7月13日鬼节不能出门吗(图1)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尽管这个节日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很可能是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古人在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时,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

原先“秋尝”祭祖的时间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后来由于佛教和道教的介入,才固定在此日。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巴利语中的乌兰波纳。“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后来“盂兰盆”衍生为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佛教这个节日大多是在寺庙集体做盆供祭祀。魏晋南北朝之后,这个节日就随着佛教的普及开始广泛流行。

几乎在同一时期,道教也将七月十五作为节日命名为“中元”。在道教世界里,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形成道教信仰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分别主管赐福、赦罪、解厄事宜,其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是为“三元日”。

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已经故去的祖先会在中元日回人间,看望子孙后代,其他孤魂野鬼也会出来捣乱。中元节被称为“鬼节”,正是由此而来。

人们为免遭不测,要在中元节祭祀祖先,燃烧纸钱,既表达孝心,也给孤魂野鬼些许安慰,换取人间生活安宁。道教地官赦罪信仰,遂演变为中元节祭祖孝亲的节俗。

中元节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缩影,这个过程以魏晋为起点, 隋唐时达到鼎盛,出现了儒家秋尝、佛教盂兰、道教中元并行的奇异景象。

《唐会要》载:“(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十三日敕:七月十五日前后各一日,宜准旧例休假。”七月十五日有三天休假,此为盂兰盆节的日子,宫廷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史籍留下的诸多记载也证明唐后期此节普遍施行于民间。如陈元初《忆长安·七月》云:“绣毂金鞍无限,游人处处归迟。”诗文描述了节日狂欢的场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其繁华喧嚣以至于游人归迟。唐以后,这个节日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从宗教走向民俗,节日色彩趋近清明节。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北京青年报

今天7月13日鬼节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7月13日鬼节不能出门吗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hjw/57958.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7月13日鬼节 7月13日鬼节不能出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