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屠岸无姜 屠岸无姜历史有这人吗

关于屠岸无姜✅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屠岸无姜历史有这人吗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屠岸无姜答案,了解更多程大业和屠岸无疆到底哪个才是赵武,赵氏孤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屠岸无姜的扩展:
程大业和屠岸无疆到底哪个才是赵武,赵氏孤 第26集 郄克一死,全城井水复清。屠岸贾要去吊唁郄克,要程婴写下悼词,程婴一句“死得好”道破屠岸贾之计。原来,这都是屠岸贾排除异己所设的圈套。一晃14年又过去了,程大业和屠岸无姜长成了19岁的英武少年,亲如兄弟,到满看出长大的大业与赵朔有几分神似。 到满拿出大业的一篇 “助吴制楚”的文章给屠岸贾,屠岸贾看后大为惊奇,称大业这篇文章可改变晋国整个战略。程婴也认为时机已到,多次向大业提起赵氏祖先之事迹。19年前打败晋军的秦军主帅又率兵来进犯晋国边境,韩厥请缨出征。 屠岸无姜 屠岸无姜历史有这人吗(图1)屠岸无姜 屠岸无姜历史有这人吗(图2)屠岸无姜 屠岸无姜历史有这人吗(图3)屠岸无姜 屠岸无姜历史有这人吗(图4)

赵之始,与秦同姓,皆颛顼(1)裔也。自虙羲(2)而神农(3)至黄帝(4),生昌意(5)。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6),是为女枢,感瑶光贯月之祥而生颛顼於若水。颛顼之裔孙女修(7)见玄鸟堕卵而吞之,是生大业(8)。大业之妻少典子曰女华(9),生大费(10),佐舜调训鸟兽兼助禹治水有功,赐姓嬴氏,是为伯益。其长子曰大廉(11),生文昌,文昌生大谦,大谦生中衍(12),为商太戊(13)御。中衍生中涡(14),中涡生蜚廉(15),蜚廉生恶来(16),恶来生女防(17),女防生旁皋(18),旁皋生太几(19)。太几生大辂,大辂生非子。次子季胜(20),季胜生孟增(21),仕於成王,是为宅皋狼。孟增生衡父(22),衡父生造父(23),为周穆王(24)御攻徐偃王(25)有功,封於赵城,子孙因以赵为氏焉。

造父之四世孙曰奄父(26),为周大夫。奄父生叔带(27),以幽王(28)无道,去周仕晋文侯(29),以为御史。叔带之后五世而生夙(30),夙生共孟(31),孟生衰(32),事晋公子重耳(33),有骊姬(34)之乱,从奔狄,狄伐廧咎如(35)得二女,以少妻重耳,以长妻衰,而生盾(36),又生同(37)、生括(38)、生婴齐(39)。晋公子返国遂霸诸侯,称文公。以衰为原大夫,秉国政。卒谥成季子,又名成武子。子盾嗣,卒谥宣孟子。盾生朔(40),娶晋成公(41)姊,卒谥庄子。遭屠岸贾(42)之祸,韩厥(43)、公孙杵臼(44)、程婴(45)志存赵氏,得朔之遗腹孤儿,名武(46)者,匿于山中。其后晋景公(47)疾,笃卜之,曰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王问於韩阙,阙委曲谕以赵孤父祖之功德,程婴匿孤山中之详,王遂举而立之,是为文子。生景叔(48),景叔生鞅(49)是为简子,鞅之长子伯鲁(50),幼子毋恤(51)是为襄子。春秋晋靖公(52)时,智伯(53)求蔡皋狼之地於赵,不与,智伯率魏驹桓子(54)、韩虎康子(55)围襄子於晋阳。襄子阴约韩魏反攻,智伯灭,而分其地。襄子卒,伯鲁之孙浣(56)立,是为献子。献子卒,子籍(57)为晋大夫,周威烈王(58)时,命籍为烈侯,遂有晋地。子武侯(59),历敬侯章(60)及成侯种(61)、肃侯语(62),至战国。赵始盛大,而立国称王,肃侯子雍(63)称武灵王。太子章(64)废,少子何(65)立,是为惠文王,生孝成王丹(66)。弟胜(67)封平原君,孝成王卒,子悼襄王偃(68)立,至襄王传幽穆王迁(69)。逮秦政十九年葵酉吞并六国,子孙离散。公子嘉(70)自立为代王,其后,至西汉宣帝时本始三年庚戌广汉(71)出为京兆尹(72),世居涿州,元康三年戊午充国(73)出封营平侯,世居天水,始置郡名。迨五代复盛。而禧祖(74)生焉,禧祖讳朓,生于戎马之地,仕唐历永清立安幽都三县令,卒封文安府君,追谥文宪睿和皇帝,妣崔氏谥文献,生顺祖(75)讳珽,为藩府从事,累官御史,卒封中丞府君,谥惠元睿明皇帝,妣叶氏谥惠明,生翼祖(76),翼祖讳敬,仕唐历营蓟涿州刺史,周显德(77)中赠骁卫上将军,追谥简恭睿德皇帝,妣刘氏谥简穆,生宣祖(78),宣祖讳弘殷,字洪恩,少骁勇善骑射,为邻里推重,仕后唐庄宗(79),掌禁兵号飞捷指挥使,累功封前军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后为洛阳禁卫将校迁检校司徒,赠大尉武清府君,追谥昭武睿圣皇帝,妣杜氏(80)先封南阳夫人,后尊为太皇太后,谥昭宪,生子三,长匡济殇,次太祖胤(81),三太宗义(82),耿氏生子二,长秦王光美(83),次匡赞殇。

自今卜世卜年惟太祖太宗秦王三派永绵世泽於不替云。

宋绍圣元年甲戌秋七月之吉

翰林学士承旨苏轼撰

注释:

(1)颛顼[zhuān xū],姬姓,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

颛顼辅佐少昊有功,封于在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少昊死后,打败争夺帝位的“怒而触不周之山”的神农氏后人共工,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号“高阳氏”。始都穷桑,后迁都商丘。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帝喾继位。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有颛顼、帝喾的“二帝陵”。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河南濮阳戚城景区有颛顼帝乘龙至四海雕塑,很漂亮。

(2)伏羲,华夏民族的人文先祖,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燧人氏华胥之子,生于成纪,定都在陈地。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立了八卦,伏羲八卦中“天人谐和”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原点;他始创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形式;他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中华姓氏自此起源。伏羲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中华文化里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河南省淮阳县有纪念伏羲的太昊陵,被称为“天下第一陵”,惜墨如金的朱镕基参观时曾题写“羲皇故都”四字。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有伏羲庙,江泽民曾题“羲皇故里”四字。

(3)神农,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号神农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学术界对神农氏和炎帝是否为同一人有争议,但这不重要,在我们湖南的炎帝陵纪念馆是把炎帝作为神农来祭祀的,纪念馆内有炎帝尝百草的主题。神农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相传炎帝神农氏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被奉为药王神;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五谷;他还首辟市场,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改善了生活。

传说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华人将炎帝与黄帝共同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自称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有炎帝陵,被称为“神州第一陵”。

(4)黄帝,五帝之首,“人文初祖”,据说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妻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陕西黄陵县有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每年的清明节祭祀黄帝大典已成为“中华第一大典”。1937年,毛主席写《祭黄帝陵文》,堪称抗日“出师表”。

(5)昌意,上古传说人物,姬姓,是黄帝和嫘祖的儿子,出生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是颛顼的父亲。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二子为嫘祖所生,长子为玄嚣,次子昌意。

(6)昌仆,昌僕,相传为蜀山氏女,名女枢,昌意之妻,生颛顼。

(7)女修,女脩,颛顼后代的孙女。《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她的孙子伯益是秦、赵共同的先祖。知其母不知其父,女修应该是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8)大业,女修的儿子,伯益的父亲。

(9)女华,中国上古时期少典部落的一个女性,大业的妻子,伯益的母亲。

(10)大费,即伯益,一作伯翳,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助禹治水,《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都有记载。舜帝因其辅助有功,将自己家族的姚氏女子许配给伯益。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中衍、造父皆长于训鸟兽。伯益的主要政见言论可见于《尚书·大禹谟》,提倡德治,像“谦受益,满招损”,就是伯益对大禹说的。大禹的儿子夏启即位后隐居到箕山南麓。

(11)大廉,伯益的长子,他在夏朝初期,建立了古黄国。廉氏后人取祖先名字中的“廉”为氏,奉大廉为廉姓的得姓始祖,黄氏后人奉大廉为黄姓的得姓始祖。

(12)中衍,伯益长子大廉的玄孙,被商王太戊请来为其驾车,深得太戊的赏识,为商朝太戊时期贵族。

(13)太戊,商朝君主,在位75年,是商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太戊在位时期,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任用伊尹之子伊陟担任国相、任用巫咸辅佐朝政,各诸侯纷纷归顺,使商朝再度兴盛,因此尊称太戊为中宗。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有太戊陵。

(14)中潏[yù],商朝贵族,中衍的玄孙,中潏是父亲戎胥轩在镇守西垂时与骊山女所生,成年后继承胥轩之职,继续“在西戎,保西垂”。

(15)蜚廉[fěi lián],商朝贵族,是商纣王的大臣、亲信。据《史记》记载,“蜚廉善走”,应该也是个御车高手。周武王讨伐纣王时,蜚廉正在北方为纣王办差,等他回来时,商朝已经亡了,他的长子恶来也已死于周武王之手。蜚廉到霍太山上设坛祭祀纣王,得到一个石棺,上面刻有铭文:“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大意是“天帝看在你(蜚廉)没有参与纣王的乱政,所以赐给你一个石棺,让你后世子孙昌盛”。于是蜚廉带着小儿子季胜就隐居在霍太山附近。

(16)恶来,蜚廉长子,商纣王宠信的大臣,以勇猛而闻名。《三国演义》第十回中,曹操对典韦称赞:“此古之恶来也”,可见恶来的勇猛了。周武王伐纣时杀恶来,但周武王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八百多年后,自己的王朝会被蜚廉、恶来的子孙后裔推翻!没错,秦国就是恶来的后裔非子建立的。

(17)女防,恶来之子,恶来在周伐纣的战争中被周武王处死后,家室籍没入官,女防等沦落为奴,流徙至宗周王地区被管制和役使,名声不显,事迹不详。

(18)旁皋,女防之子,恶来之孙。因祖父恶来被周武王所杀,名声不显,事迹不详。

(19)太几,旁皋之子,因曾祖父恶来被周武王所杀,名声不显,事迹不详。

(20)季胜,蜚廉的二儿子,父亲死后,他继承嬴姓家族领袖。季胜后裔是赵国的祖先。

(21)孟增,季胜之子,蜚廉之孙,嬴姓家族领袖,因博学而受到周成王宠信,得到重用并赐之皋狼之地以为邑,所以孟增又号“宅皋狼”。

(22)衡父,孟增之子,周穆王的大臣,赵氏始祖造父的父亲。

(23)造父,赵氏立姓始祖。造父为伯益的十四世孙。因祖父孟增的功德,成为周穆王的亲信随臣,时为驾车大夫。后受周穆王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遂以赵为氏。传说造父为助周穆王平徐偃王乱,驭八匹千里马载周穆王,自昆仑瑶池西王母处返回,一日千里,有救乱之功。

(24)周穆王,(约前1026年—约前922年),姬姓,名满,又称“穆天子”,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在位期间,两伐犬戎,西征昆仑,东攻徐国,臩命刑书。《穆天子传》中有周穆王西游见西王母的记载,富于传奇色彩。

(25)徐偃王,嬴姓徐氏,是西周时期徐国第32代国君。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建都下邳良城(今江苏省邳州市)。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称“王”之后,与周天子分庭抗礼,为周穆王所灭。作为徐国的代表人物,徐偃王是徐国文明史的奠基人、开拓者和领袖人物。淮河流域的徐国史和长江流域的吴国史,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的上古史。

(26)奄父,造父的六世孙,号称公仲,周宣王时讨伐戎狄的时候,为周宣王驾车。宣王遭困,救其脱险。《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载:“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为御。及千亩战,奄父脱宣王。”族谱印刷:“造父之四世孙曰奄父”,有误。

(27)叔带,奄父之子,造父的七世孙。因周幽王无道,叔带去周入晋,事晋文侯,自此始建赵氏于晋国。《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叔带叹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吾不忍坐见西周有‘麦秀’之歌!”于是携家竟往晋国。——是为晋国大夫赵氏之祖,赵衰、赵盾即其后裔也。

(28)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宫湦[shēng],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在位期间,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29)晋文侯(公元前805年―公元前746年),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曲沃桓叔之兄,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晋国第十一任国君,公元前780年—公元前746年在位。公元前785年,晋穆侯去世,晋文侯的叔父晋殇叔篡夺君位,晋文侯逃到其他诸侯国避难。公元前781年,晋文侯以武力夺回君位。晋文侯是晋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他辅佐周平王东迁,诛杀周携王,为东周初年的局势稳定作出很大贡献,因此深得周平王的倚重。

(30)赵夙,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造父十二世孙。赵夙曾受晋献公之命领军伐霍、魏、耿三国,建立战功,晋献公把耿(山西河津县南)赐给了赵夙。

(31)赵共孟,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赵夙之子,赵衰的父亲。

(32)赵衰[cuī](?—公元前622年),即赵成子。字子余,谥号“成季”。是一位谋士、战略家、政治家,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从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起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19年,在流亡途中多次献计协助晋文公脱险。在齐国的时候设计让秦穆公支持重耳回晋国、战略性建议晋文公护尊王并护送周王回京等,一系列谋略奠定了晋国的霸主雏形。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晋文公回国,赵衰任上卿,封原地。晋文公四年(前632年),赵衰随晋文公参与践土之盟,奠定晋国盟主地位。为人低调、不争权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与晋文公之间既是翁婿关系、又是连襟关系,可是赵衰依然懂得为臣之道,从来没有恃宠而骄的表现。晋文公晚年任命他为晋国最高执政大夫,奠定了赵氏在晋国的地位。

赵衰跟随公子重耳流亡,先到翟国,赵衰娶叔隗为妻,生赵盾,母子都留在翟国。重耳即位为晋文公之后,将女儿嫁给赵衰,称赵姬,生了三个儿子:赵同、赵括、赵婴齐。

(33)重耳(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即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晋文公初为公子,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19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与他有关的成语有:退避三舍、贪天之功、竭泽而渔、师直为壮、人莫予毒、艰难险阻、行将就木、渭阳之情,等等。

(34)骊姬(?-前651年?),名不详,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妃子,晋君奚齐的生母。骊姬姿色艳美。前672年,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阴险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信任,参与朝政,但骊姬仍不满足,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杀,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

(35)廧咎如[qiáng jiù rú],春秋时夷国名,隗姓,赤狄别种。在今山西太原市一带,一说在今河南安阳一带,史籍记载甚少。约存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88年。

(36)赵盾,(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即赵宣子,时人尊称其赵孟或宣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晋文公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正卿,权倾朝野,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37)赵同(?—前583年),赵衰之子,因采邑在原,又称原同。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38)赵括(?—前583年),赵衰之子。因采邑于屏,又称屏括。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括参加了晋景公时晋楚之间的邲之战。

(39)赵婴齐(生卒年不详),赵衰之子,因食邑于楼,故又称楼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40)赵朔(公元前637年—公元前595年),即赵庄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衰之孙、赵盾之子。其妻为晋成公之女赵庄姬(赵庄姬的称谓构成:夫氏+夫谥+姓。《史记·赵世家》记载其为晋成公之姊,并非事实,属司马迁之误)。

(41)晋成公(?- 前600年),姬姓晋氏,名黑臀,晋国绛(今山西省翼城县)人,晋文公之子,晋景公之父,晋襄公异母弟,晋灵公的叔叔,母为周王室之女,春秋时期晋国第25任国君。晋成公早年在东周作人质。公元前607年,晋灵公遇害,晋成公回到晋国继位。晋成公继位后,恢复公族官职,并馀子、公行官职,以卿士的嫡子、庶子担任。后与郑国结盟,多次派兵援救郑国;联合白狄打败秦国,俘虏秦国将领。

(42)屠岸贾[gǔ],屠岸姓,名贾,出自《史记·赵世家》,《左传》不曾提及。元代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影响深远,以后的许多剧种都据此编出了精品剧目,多年流传,在戏剧和民间传说中一直是以一个大奸臣的面目出现。

(43)韩厥,生卒年不详,因其谥号献,故亦称韩献子。他是韩武子韩万的玄孙,韩赇伯的曾孙,韩定伯韩简的孙子,韩舆之子,始为晋国赵氏家臣,后位列八卿之一,至晋悼公时,升任晋国执政,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一生侍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是位稳健的政治家。

(44)公孙杵臼,春秋时晋国人,赵盾、赵朔父子的门客。生卒年俱不详,主要活动在晋景公时期(前599-前581年)。忠义故事《赵氏孤儿》的主角。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和程婴合谋,藏匿赵氏孤儿赵武,自己献出了生命。后世编成戏剧,广为传颂。

(45)程婴,(?—约公元前583年),春秋时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陕西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为晋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盾,灭其族,赵朔门客公孙杵臼与之谋,婴抱赵氏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孩儿,后景公听韩厥言,立赵氏后,诛屠岸贾,婴则自杀以报杵臼。淳佑二年被宋理宗封忠济王。

(46)赵武(前589—前541年),嬴姓赵氏,名武(春秋战国时期用氏不用姓,嬴只是部落名称和称号,所以不叫嬴武)。谥号一个“文”字,后人尊称他为“赵孟”,史书称他为赵文子,是赵盾的孙子,赵朔与晋成公之女赵庄姬的儿子。春秋中期晋国的六卿之一,赵氏的宗主,赵氏复兴的奠基人,后来提升担任晋国正卿,执掌晋国的国政,力主和睦诸侯,终于促成晋国和楚国的“弭兵之盟”。

(47)晋景公(?—公元前581年),姬姓,名獳,一名据,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六代君主(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在前597年的邲之战被楚国打败,使楚庄王成为霸主;前583年晋景公派兵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 ,使楚国霸业结束。在前589年的晋齐鞌之战中,晋景公派兵击败齐国。晋景公在晚年将国都由绛迁往新田(今山西侯马),并改称新绛。之后又发兵消除专政的赵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胜利。

(48)赵景叔,名成,谥景,故史称赵景子。赵武之子,前540年─前518年为晋国赵氏宗主。

(49)赵鞅(?-前476年),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赵国基业的开创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谥号“简”,赵景叔之子,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鞅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与其子赵毋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50)赵伯鲁,赵鞅嫡系子。

(51)赵毋恤(?―公元前425年),名毋恤(亦作“无恤”),左传也作赵孟,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赵鞅感觉长子伯鲁资质平庸,不足以担当重任,便让庶子赵毋恤承袭自己的官职、爵位。与其父赵鞅(即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

(52)晋靖公,本名:姬俱酒,战国时晋国国君。周安王二十六年,魏、韩、赵废晋靖公为家人而分其地。后因亡国之君不可再姓“姬”姓,遂以唐为姓,传为唐氏始祖。

(53)智伯(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53年),姬姓,智氏,名瑶,即智瑶,因智氏源自荀氏,亦称荀瑶,又称智伯、智伯瑶。谥号“襄”,史称智襄子。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大臣。智伯向韩氏、魏氏、赵氏讨要万户封邑,韩氏、魏氏随后献出封邑,唯独赵氏不肯献出封邑,智伯于是率韩、魏两家一起讨伐赵氏。在即将获胜之际,韩、魏两家突然倒戈,与赵氏联合以水倒灌智氏大营,智伯兵败被杀。韩、魏、赵三家瓜分智氏封邑,智氏家族两百多人惨遭杀戮。智氏亡而三晋分,三晋分而七国立,中国从此进入战国时代。刺客豫让为给主公智伯复仇,留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

(54)魏桓子(?─公元前446年),姬姓,魏氏,名驹,又称魏宣子,魏襄子魏侈之孙。是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魏桓子和赵襄子、韩康子一起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他的领地,他们三家的领地更大了,超过了诸侯。

(55)韩康子,姬姓,韩氏,原名韩虎。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韩氏第十位宗主,韩庄子之子。公元前453年,韩康子和赵襄子、魏桓子一起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他的领地,只给晋幽公留下两城,他们三家的领地更大了,超过了诸侯。后来,韩康子的孙子韩景侯韩虔索性与赵、魏三家分晋,自成一国,迁治于阳翟(河南禹县),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认韩虔为诸侯。

(56)赵浣,(?——公元前409年),亦称赵献子,嬴姓,赵氏,名浣,赵襄子赵毋恤长兄赵伯鲁之孙、代成君赵周之子,战国时期晋国赵氏宗族领袖。赵襄子认为自己得到嫡兄赵伯鲁的嗣位违反宗法,希望把继承权还归赵伯鲁一系,于是立赵浣为储。浣即位后,都城在中牟(今河南鹤壁),其子赵烈侯追谥其父为赵献侯。

(57)赵籍(?—公元前400年),嬴姓,赵氏,名籍,赵献子(后追封为赵献侯)之子,称赵烈侯,赵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08年―公元前400年在位。赵烈侯在位时期,任用公仲连、牛畜、荀欣、徐越等人,为政待以仁义,约以王道,又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当时中山国的骑兵猛烈攻击赵国,赵烈侯联合魏文侯,打击中山。赵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与韩、魏并立为诸侯,追尊其父赵献子为赵献侯。公元前400年,赵烈侯去世,其子赵敬侯赵章年幼,由其弟赵武公(亦称赵武侯)继位。

(58)周威烈王,姬午(?—前402年),是东周第20代君主,周考哲王之子。在位24年。公元前403年,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此即“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紧接着是战国时代的来临。这一年,也是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的起点。

(59)赵武侯,亦称赵武公,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烈侯之弟。

(60)赵敬侯(?-公元前375年),嬴姓,赵氏,名章,赵烈侯之子,赵武侯之侄,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75年在位。公元前386年,将都城从中牟(今河南鹤壁)迁到邯郸,规划成两大区域,宫城区(行政中心)与大北城(商业中心),邯郸迅速繁荣。此后数年相继对齐、魏、卫、中山等国用兵。公元前376年,与魏、韩二国正式灭掉晋国,瓜分晋国残余领地。

(61)赵成侯(?─前350年),嬴姓,赵氏,名种,赵敬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君主。前372年,赵成侯在邢地浆水镇附近(今邢台县)高筑檀台,以朝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前353年,魏国派大将庞涓带兵攻打赵国,围赵都城邯郸。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

(62)赵肃侯(?-前326年),嬴姓赵氏,名语。战国时期赵国第五代君主,赵成侯赵种之子,赵武灵王赵雍之父。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对魏、齐两国联合互尊为王一事不满,包围魏国北部(河南内黄西),不克,被迫撤军。在南、北边境、漳水和滏水之间筑起长城。在位二十四年,在位的后期,他的果敢与武略为其子赵武灵王赵雍树立了榜样,也为发起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以适应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赢得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63)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即赵武灵王,嬴姓赵氏,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赵肃侯之子。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先秦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赵国军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甚至可以和秦国相抗衡。后来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还修筑了“赵长城”。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在赵国鼎盛的时候为了专注于军国大事,把王位禅让给儿子赵惠文王赵何,自己被尊称为“主父”。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赵武灵王遭遇沙丘之乱,他被包围达三个月,在宫中得不到饮食,饿死在沙丘宫中,终年45岁。死后大臣追谥“武灵”,后人尊称赵武灵王。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赵雍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因为他和秦始皇、汉武帝、宋武帝一样,是少数可以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1903年,梁启超发表《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传》。

(64)赵章(约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名章,赵武灵王长子,赵惠文王异母兄,母韩氏。赵章原为太子,因赵武灵王宠幸吴娃,于是改立吴娃之子赵何为太子。但赵武灵王见赵章失位,而且侍奉弟弟,于心不忍,一度想将赵国一分为二,由二子各自为王,但为大臣们所阻。最后将其封于代郡,号称安阳君,以田不礼为国相辅佐。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禅位给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称主父(君主之父)。公元前295年,赵章得知赵武灵王与赵惠文王在沙丘游猎,于是和田不礼趁机发动兵变,史称沙丘之乱,公子赵成与将军李兑等从邯郸领兵前来救援,将赵章和田不礼诛杀。

(65)赵何(约公元前309年─公元前266年),即赵惠文王,亦称赵文王。嬴姓赵氏,名何。战国后期赵国第七代君主,赵武灵王次子。赵何的母亲是深得赵武灵王宠爱的王后吴娃。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五月,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退位之后自称“主父”。赵惠文王在位时有蔺相如、廉颇、平原君、赵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强大。

(66)赵丹(?—公元前245年),嬴姓赵氏,名丹。赵惠文王赵何之子,东周战国时期赵国第八代君主。公元前265年即位,史称“赵孝成王”,在位21年。赵孝成王年幼执政,在位的第一年便联合齐国退走秦军的进犯。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韩国献上党郡与赵国,赵王贪恋土地,于是秦军进犯长平,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战死,四十五万赵军精锐部队被杀,赵国大震,史称“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后,赵国联合其他诸侯国,进行战略动员,打败了秦军。晚年重用廉颇,多次战胜燕国,守卫赵国北方。

(67)赵胜(?- 前251年),即平原君。战国时赵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人。赵武灵王子,赵惠文王弟。相惠文王及孝成王。封于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号平原君。喜宾客,养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围赵都邯郸,他在城中坚守三年,后率毛遂等门客求救于楚、魏,击败秦军,遂存赵国。与齐孟尝君、楚春申君、魏信陵君齐名,时称四公子。

(68)赵悼襄王(?-公元前236年),嬴姓,赵氏,名偃,赵孝成王之子,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公元前245年―公元前236年在位。公元前244年,派李牧攻打燕国,夺取武遂和方城。公元前242年,燕国派剧辛攻打赵国。赵悼襄王派庞煖率军抵抗燕军,庞煖击败燕军,杀死剧辛,俘获燕军二万人。公元前239年,魏国将邺地割让给赵国。公元前236年,赵悼襄王派兵伐燕,夺取燕国貍阳城。战事还未结束,秦将王翦等趁机率军攻赵,夺取邺地九城。同年,赵悼襄王去世,太子赵迁继位。

(69)赵幽缪王(?—公元前222年之前),亦称赵幽缪王,嬴姓,赵氏,名迁。战国时期赵国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235-公元前228年在位),赵悼襄王之子。公元前236年,正式继位,品行不端。屡遭秦国攻打,接连丢失宜安、平阳、武城、狼孟、番吾等郡。公元前229年,秦国大兵压境,命令将领李牧、司马尚率军抵御。听信宠臣郭开谗言,杀害李牧,罢免司马尚,令宗室赵葱、颜聚代替,导致赵军大败,国破家亡。受俘进入秦国,发配到房陵深山中,谥号幽缪。

(70)赵嘉,赵悼襄王之长子,幽缪王赵迁之兄。公元前228年(赵幽缪王八年),秦军攻克邯郸,俘虏了幽缪王并流放至房陵(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赵国贵族逃到北部(代国旧地,属赵),拥立赵嘉为王。赵嘉在代地继续率领赵国军民抵抗秦军,前后达六年。最终因敌众我寡,代地亦被秦将王翦攻破,赵嘉被虏,全族被迁至咸阳。

(71)赵广汉,字子都,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西汉时期大臣。曾任守颍川郡太守、京兆尹。《汉书》载“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资治通鉴》记“京兆政清,吏民称不容口。”

(72)京兆尹,是中国汉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主管今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地位相当于如今首都的市长。

(73)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后移居金城令居(今甘肃兰州永登)。西汉名将。赵充国为人有勇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汉武帝时,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率百壮士突围,被拜为中郎,历任车骑将军长史、大将军都尉、中郎将、水衡都尉、后将军等职。他率军击败武都氐族叛乱,并出击匈奴,俘虏西祁王。汉昭帝死后,与霍光等拥立汉宣帝,封营平侯。累官蒲类将军、后将军、少府。神爵元年(前61年),计定羌人叛乱,并开展屯田。赵充国晚年致仕后,仍常参与议论“四夷”问题。甘露二年(前52年),赵充国去世,年八十六。谥号“壮”。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成语“百闻不如一见”即出自《汉书·赵充国传》。

(74)赵朓,幽州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时期大臣,宋太祖赵匡胤高祖父。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三县的县令。宋朝建立后,累谥“立道肇基积德起功懿文宪武睿和至孝皇帝”,庙号僖祖。

(75)赵珽,字号不详,幽州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官员,宋太祖赵匡胤的曾祖父。投靠卢龙节度使,出任幽州从事、御史中丞。北宋建立后,追封惠元皇帝,庙号顺祖,安葬于康陵。

(76)赵敬,(生卒年不详),幽州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五代时期大臣,宋太祖赵匡胤的祖父,历营、蓟、涿三州刺史。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后,追尊曰简恭皇帝,庙号翼祖。

(77)显德,(公元954年-960年正月),是周太祖郭威开始使用的年号(显德元年正月)。其后周世宗柴荣在元年正月即位沿用(显德元年-六年);周恭帝柴宗训即位后继续沿用(显德六年六月-七年正月),前后共计7年。

(78)赵弘殷(899年—956年9月3日),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五代时期大臣,宋太祖赵匡胤父亲。出身官宦世家,骁勇善战,擅长骑射。初事赵王王镕,救援后唐庄宗有功,负责管理禁军。后汉时期,大破王景崇,出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建立,参加淮南之战,拜检校司徒,册封天水县男,与儿子赵匡胤掌管禁军。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尉、武清军节度使。建隆元年(960年),儿子赵匡胤建立北宋,追封皇帝,谥号昭武,庙号宣祖,安葬于永安陵。

(79)后唐庄宗李存勖(885年12月2日-926年5月15日),本姓朱邪,字亚子,应州金城县(今山西省应县)人,沙陀族。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后唐太祖李克用之子。

(80)杜太后(902年~961年9月17日),定州安喜县(今河北省新乐市杜固镇杜固村)人。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之母,赠太师杜爽长女,母为范氏。十五岁时,嫁给赵弘殷,生下五子二女。凭借儿子赵匡胤,受到尊崇,受封南阳太夫人,尊为皇太后。治家严毅,颇通礼法。谥昭宪太后。

(81)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涿郡人,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累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

(82)赵匡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共二十一年。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在位期间,采取治国驭将方针,明显地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并最终构成为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内容。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

(83)赵光美(947—984年),本名赵匡美,又名廷美,字文化,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宋宗室大臣,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四弟,母为昭宪太后杜氏。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赵廷美迁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后降魏王封爵为涪陵县公。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迁居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在《包公案》中被改为秦王,因其不满哥哥太宗不遵祖制,欲以谋反,被废,但宋太宗仍封其子赵爵为王,称襄阳王,后襄阳王叛乱,被包拯等剿灭。

今天屠岸无姜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屠岸无姜历史有这人吗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hjw/1196.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屠岸无姜 屠岸无姜历史有这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