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中国赵氏棘龙 赵闯棘龙

关于中国赵氏棘龙✅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赵闯棘龙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中国赵氏棘龙答案,了解更多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中国赵氏棘龙的扩展:

亘古传奇:广西的恐龙化石(一) 中国赵氏棘龙 赵闯棘龙(图1)

流落到国外的黑龙江满洲龙骨架化石示意图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恐龙大国,恐龙研究起步虽晚,但后来居上,截至2019年年底,发现266属322种,超过美国的 226 属285种,居世界之首。研究恐龙离不开中国:旧中国,国外列强来华盗挖、搜罗化石十分猖獗,我国的许多珍贵化石流落到美、英、法、德、日、沙俄和瑞典等国;新中国,外国来华“朝圣”或合作研究的古生物学家络绎不绝。广西恐龙化石亦不少,早在1963年即有发现,并做了科学鉴定。

广西陆地面积辽阔,达24万平方公里,在全国排行第9位。在这广袤的八桂大地上,各地质时代地层发育齐全,中生代陆相盆地达数十个,在这些盆地及河湖相地层中均有可能埋藏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蕴藏量巨大。广西到目前为止共有11个地点发现恐龙化石,依发现的时间顺序记录于下:

桂平社步盆地:恐龙最早发现地

1963 年,广西区域地质测量队(以下简称广西区测队,现为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在桂平县(今桂平市)一带填地质图、测剖面时,在该县东南部社步盆地的红层(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新隆组)中发现几块骨头化石。为了明确该化石是何种动物的,他们将化石寄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鉴定,鉴定结果是原始鸟脚类(Ornithopoda)恐龙胫骨的化石,其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该化石名单已记入区调报告和地层剖面中。

1973年10—12月,中科院古脊椎所一支野外科考队到百色盆地等地考察,我参与考察。该队邱铸鼎同志把他看的资料中关于桂平社步盆地这一恐龙化石发现、鉴定的情况告诉我,我铭记不忘。1974年我两次去社步盆地红层中调查,因盆地太大,约 2500 平方公里,恐龙化石的确切产地又不详,仅找到一些双壳类化石,脊椎动物化石一无所获,无功而返。

1963 年发现于桂平社步盆地的恐龙归鸟臀目、鸟脚亚目,该亚目之下有异齿龙科、禽龙科、鸭嘴龙科等较原始科,这个鉴定所归科、属未定。桂平发现的距今 1.45 亿—1亿年前的原始鸟脚类胫骨化石,是广西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

扶绥那派盆地:中国恐龙之乡

那派盆地位于南宁市西南部直距约 60 公里处,面积近 200 平方公里。这个古盆地形成于约 1.4 亿年前的早白垩世之初,地质构造上是个断陷盆地,随之便成了一个大湖泊或河湖相间出现,沉积了中生界下白垩统新隆组河湖相碎屑岩。据该盆地地层剖面图显示,盆地中含恐龙的新隆组总厚度达 939 米,化石十分丰富,河湖岸边有各类恐龙活动痕迹。含化石地层中有各种泥裂结构,说明当年长期干旱。目前发现恐龙化石至少有 15 处,多分布于盆地东南、南部一带约 6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数量多、密度大,但该盆地化石处于风化、剥蚀面上,骨骼破碎。

中国赵氏棘龙 赵闯棘龙(图2)

那派盆地发现的各门类化石极为丰富,有的地方几乎俯拾皆是。门类包括:轮藻、双壳类(蚌)、软骨鱼类、硬骨鱼类、龟鳖类、鳄类、蜥脚类恐龙、兽脚类恐龙、鸟脚类恐龙、角龙类,等等。

1972 年,广西区测队七分队在扶绥县山圩镇那派盆地(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新隆组)一带完成1:20万地质图的测剖面填图,在盆地中发现一些骨骼化石。标本寄到中科院古脊椎所鉴定,确定是恐龙化石。广西区测队仅将化石的鉴定结果编入区调报告中,没有进一步重视、挖掘。1972 年冬,中科院古脊椎所一支野外考察队从云南来到南宁,其中的尤玉柱同志告诉了我以上的发现和鉴定结果。待他们离南宁回京后, 我和一位同事于1973年1月到宁明县驮龙村广西区测队七分队驻地了解情况,弄清恐龙化石确切的产地后,我当月即到扶绥县山圩镇那派盆地进行野外调查。在上英屯附近一条小冲沟中我找到一担骨化石,一个人挑着走了 14 公里的路程到山圩,当时已入夜,第二天在山圩搭班车回南宁。不日,我写下一份专业性的调查报告,这是该盆地第一次恐龙专业性调查。同年 4 月广西自然博物馆邀请中科院古脊椎所派员来与我们联合发掘,5月上旬动工,经历 20 多天发掘,用了两个大的套箱,获得蜥脚类的广西亚洲龙(Asiatosaurus kwangshiensis)和兽脚类的广西原恐齿龙(Prodeinodon kwangshiensis)化石。此外在另一山坡我找到5颗牙齿化石,经研究,认为归属蛇颈龙目\上龙科的水生爬行动物,定名为“扶绥中国上龙”,扶绥人曾引以为荣。后来发现其归属错了(不属恐龙),但多种广西地图册上均印有“上龙”产地,谬误流传甚广。以上3种化石均为新种,全部标本存于中科院。后来法国等国专家将“扶绥中国上龙”化石改正归属为蜥臀目、兽脚亚目、棘龙亚科恐龙。这次发掘所暴露的化石仅为整个盆地所含化石的冰山一角。

中国赵氏棘龙 赵闯棘龙(图3)

1973年5月上英屯发掘现场合影,后排左一为作者

中国赵氏棘龙 赵闯棘龙(图4)

法国专家到那派盆地考察

1973年5月发掘期间,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乔晓光等曾来现场。我听到群众反映,在六榜村一带群众用恐龙化石打墙基盖房子,于是去调查,发现当地茏草岭周围恐龙骨骼不少。之后几年我还去调查了几次,为以后的发掘奠定了基础。

1994 年以后的几年,特别是 2001 年以后,广西自然博物馆对那派盆地六榜村,尤其是茏草岭四周进行了多次系统发掘,获得何氏六榜龙(Liubangosaurus hei)、赵氏扶绥龙(Fusuisaurus zhaoi)等化石。以上两种恐龙均为新属新种,那派盆地群众还送来巨大的霸王龙牙齿化石 1 颗,形同匕首。

中国赵氏棘龙 赵闯棘龙(图5)

赵氏扶绥龙骨架复原模型

扶绥县那派盆地是个有名的化石库,蕴藏的化石十分丰富,除上述的恐龙类(至少 8 种)之外,还发现轮藻至少 2 种,双壳类(蚌类)至少 5 属 13 种,软骨鱼不少于 6 种,硬骨鱼 2 个未定种,龟类已鉴定者2属种以上,等等。化石数量多且密度大,古生物资源蕴藏量大,对研究当时的生物群组合、生态环境、古地理、古气候、沉积相与相近的泰国等地地层对比、动物群对比,均有较大的意义。我国的禽龙类恐龙以前仅发现于北方,到早白垩世时,已扩散到南方的扶绥。前述的几种恐龙多生活于湖、河岸边,林地或低丘地带,棘龙还能闪电般地跃入水中猎食水生物,堪称水 边一霸。兽脚类恐龙的棘龙亚科动物化石在辽阔的亚洲仅发现于泰国和中国扶绥,用棘龙化石与北非、欧洲乃至南美洲含同类化石的陆相地层对比,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不单是中国的古生物学工作者,就是法国、瑞士、丹麦和泰国等国专家亦不远万里来扶绥合作研究,扶绥的知名度在国际上大增。

古生物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进化来的)极其生动的实物材料,亦是国家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因此,对恐龙等化石应很好地保护、合理利用。扶绥县那派盆地的恐龙等化石的发现和研究,一直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和扶绥县人民政府的重视。经申报,2014年扶绥县荣获了国家自然资源部批准并授予的全国首批“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称号,这是广西唯一入选的县。2015 年扶绥县人民政府组织, 我们参与、协同完成各项申报材料等工作,向中央申报“中国恐龙之乡”称号,2016 年荣获批准。这是广西首次获此殊荣,亦是中央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那派盆地与首府南宁近在咫尺,目前已建成龙谷湾恐龙公园,这是一个有仿真机器恐龙的露天生态恐龙园,将来还可建专业性恐龙博物馆,普及科学知识,形成巨大产业链,对发展地方经济的作用不可小觑。

横州南乡广龙村:龙属巨型蜥脚类

1983年前后,广西第四地质队在横县(今横州市)南乡镇广龙村一带淘重砂找矿,在一低山坡下发现一些化石。带回南宁经我鉴定属于恐龙的,其中有勺状的牙齿(尖端破损)1 颗,尾前部的脊椎 1 个,体形巨大,还有其他的一些破碎骨骼。我确定它们属一类进步的蜥脚类恐龙勺齿蜥龙科(Bothropodidea ),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新隆组。标本保存在第四地质队,曾借到广西自然博物馆参与黑龙江的鸭嘴龙骨架在南宁展出。1983 年以后我两次去西津水库以南的广龙村一带野外调查,因植被茂密,土壤覆盖,暗紫红色地层露头少,再往北、往西地层又被水库所淹,所以没有再发现新的恐龙化石。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赵仲如

1963 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广西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曾任广西自然博物馆地学部主任。1992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今天中国赵氏棘龙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赵闯棘龙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96686.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中国赵氏棘龙 赵闯棘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