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地动仪原理动画演示的扩展:
地动仪原理是什么? 地动仪由精铜铸成,外形像一个大酒壶,中间的圆径八尺,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 仪器内部中央立着一根铜质都柱(上粗下细的棍)。仪器外部周围铸着八条龙。龙头和内部信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衔有一粒小铜珠。地上对准龙嘴处,蹲着八个铜蟾蜍,昂着头,张着嘴。当某处发生地震,都柱便倒向那一方,触动机关,使发生地震方向的龙头张开嘴巴,吐出铜珠。铜珠落到铜蟾蜍嘴里,发出声响,人们就知道哪里发生地震了。
原来小时候学的地动仪原理是错的,让小编带你看看真实的地动仪
地动仪是由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比西方国家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了一千多年。
关于发明地动仪这事,在《后汉书·张衡传》中是这样记载的:“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向,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由此可见,地动仪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但遗憾的是,不知什么原因,在西晋末年,这台“地动仪”彻底失踪了,只在西晋文人范晔所著《后汉书·张衡传》中留下了不到200字的记述。除了东汉的张衡以外,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都制造过地动仪,还留下了相关著作《器准》和《地动铜仪经》,记述了它的图式和制作方法。可惜的是,唐代以后,二书均失传了。
目前,我们在中学课本中所看到的那个地动仪是考古学家王振铎根据《后汉书》中的记载的196个字,结合英国科学家的地震理论,于1951年设计并发明的,事实上这个模型的直立杆原理是错的,因此这个王氏模型是个样子货,那珠子掉不出来。因此,从1960年代起,这个地动仪就不断地遭受到地震学界的质疑,这个模型的偏谬和失误在科学实验和理论探索的一步步深入下下被批得体无完肤。据记载,1988年“张衡地动仪”访问日本奈良,中方解说在向日本观众讲解地震仪工作状况时,要手持一根木棍,木棍捅一下,龙口中的铜丸才会掉到下面青蛙的口中。
为了让地动仪彻底能动起来。2004年8月,河南博物院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组成课题组,,联合研究张衡地动仪新的复原模型,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冯锐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冯锐根据比《后汉书》年代更早的史料《续汉书》,,采用“悬垂摆原理”取代了传统的“直立杆原理”,成功的把概念模型还原成了科学仪器,使之真正有了验震功能。其科研成果在2005年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博物馆、中国地震局等单位的地震学和考古学专家的肯定。
除了这两种地动仪以外,2011年4月份,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职业中专语文教师黄佑军完成了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工作。他提出了专利申请:“带八条甬道固定都柱和推力板机。
其实,地动仪还有一个模型是现代地震学的奠基人——英国人庄·米尔恩在1883年设计的,是他第一个把后汉书翻译成英文,向全世界介绍张衡的,米尔恩在了解了张衡地动仪的悬垂摆原理后,于1894年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近代地震仪,也就是说,张衡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对世界地震学从没有过任何影响,而是产生过一定影响的。
今天地动仪原理动画演示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地动仪原理视频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94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