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关于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答案,了解更多对项羽的600字评价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的扩展:
对项羽的600字评价 展开全部武功盖世,风云际会,一举成名,威服天下,主宰苍生,英雄莫敢俯视。但大起过后即大落,大喜过后即大悲。从笑傲天下,碑睨诸侯,短短四年,被迫自刎乌江,项羽不愧为悲情英雄。 项羽,字子羽,出生在一个世代将门的贵族家庭,他不愿读书,不学习击剑,更不愿学识字,只学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兵法,这为他能成为统帅,完成他灭秦的夙愿成了坚固的基础。年仅二十四岁,拥有如此的雄心壮志,如此远大的抱负,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没有理想没有抱负的人往往不能成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共鸣。 他的叱咤风云又重情重义,既神勇无比又亲善士兵。 秦二世二年,一个眼色,立刻拔剑杀死了殷通。混战中,以一杀百。他的果断,他的勇猛不得不使我震惊。“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为所为起大事”他出色的表现在司马迁眼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位光明磊落的千古义士令我颤动。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霸王别姬的故事,无不体现到项羽柔情的一面。自古英雄爱江山,自古英雄爱美人。项羽爱江山还是爱美人?我认为他既爱江山也爱美人。 爱江山,他才南征北伐,陶醉于西楚霸王的宝座;爱美人,他才随身不离虞姬。许多人觉得项羽不应该因为美色而在四面楚歌时,不开个例会,但试问,面临生死一别的边缘,谁不珍惜与爱人共度的时光?何况项羽身后这个如此乖巧的女子,难怪得到他欢心。这出于项羽的柔情,他的重情义。这位柔情似水的猛将令我佩服。 两军对战,拼死一搏,“所当者破,所击着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是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对自己的评价。项羽的一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如果能在如今社会中发扬,那么会多好?地震当中如果官员也秉着这种精神,那么我想也不至于有那么多的伤亡人员。这为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灭秦功臣让我感动。 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心,同甘共苦的精神,历代是多少帝王所能做到的?又是多少现代人能顾及的?无良商贩为了私欲,剥削员工的实例比比皆是,为什么就不能学习一下他的精神呢? 项羽的果断,细腻,勇猛,感悟了我。让我明白到时机是多么重要,情谊是多么的可贵,精神是多么可嘉。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鼠目寸光,残暴不仁,妄自菲薄。 虽然项羽神勇无比,但却在处理私情方面十分不谨,对于项伯私访张良,泄漏军机,项羽却没有诛杀,导致往后与刘邦在求封汉中成了忧患之处。啊!为了所谓的信任而重用无能的亲信,特别是在事业成败个人生死的重大问题上重用无能的亲信,是如此愚蠢的行为啊! 项羽在每次战争之后,必定屠城。活生生地把人埋了,人家都已经投降了,还要这样涂炭生灵,难道这值得肯定吗?这种滥杀无辜的行为难道知道赞扬吗? 刘邦,一个市井之徒,能把一代将相项羽打败,这似乎是出乎预料。但我觉得是在情理之中!项羽自伺高贵,能力超群,看不起刘邦,就是因为他的嫉恨上头,才被刘邦看准了弱点,击得他落花流水,才使贤才都归心于汉。这使我悟出一个道理,要成为英雄一定要忍耐。做人也一样,因为一时得暴躁而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是如此的可恨!是如此的后悔!三思而后行啊! 项羽的滥用私情,残暴,冲动,无一不警戒我,应该冷静、客观地面对每一件事,从多角度地去看每个问题,才能理性地作出选择。 在一个盛行“胜者王侯败者”的观念,竟然还有一个失败了的项羽受到如此的礼赞。他让我叹息,让我感概,让我伤感,让我敬佩。他的血性和柔情,让我挥之不去,咏之不足。他虽然像流星,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过,但他却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被人们无数次地评价着。
古人对项羽是如何评价的?他秦末“第一英雄”称号,可能名不副实

从主观角度出发评价历史人物的善恶行为并不可取。

今天,我们仅以项羽为例,从古至今关于项羽的评价分为褒贬两个论调,但我们无法评价这两种论调孰是孰非,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每个人的理解都无法同步。

有人觉得,项羽入关前屠杀数十万秦卒造下杀孽,入关后火烧咸阳宫和秦陵,害死秦王子婴,这一系列做法都不是英雄所为。而且,项羽缺乏人格魅力,多疑乖张以至众叛亲离。

所以,他的失败,完全是注定的。

还有人认为,项羽是秦末“第一英雄”,且有破釜沉舟的大智慧,他的楚军所向披靡,在各路诸侯中出力最多,理应由他来定鼎中原。

不论世人如何评说,现实情况是不变的。

30岁的项羽在垓下一战中败给了刘邦,虽说靠着亲兵逃出生天抵达乌江之畔,但此时的他已无翻盘的可能。命运给了项羽重新崛起的机会,当乌江亭长劝说他返回故土休养生息时,项羽以“天亡我,非战之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理由拒绝上船,慷慨赴死。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图1)

之所以提到这些,是因为笔者想要阐述一个观点: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致的。且看杜牧、王安石、李清照三位文学家对项羽的人生又有怎样不同的评价。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图2)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844年,已过了不惑之年的老杜被朝廷调往池州,得志的杜牧春风得意,在路过乌江亭时特地在处历史名胜驻足片刻,小酌几杯。

老杜究竟在乌江亭喝了几杯酒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的心情一定颇为舒畅,所以,才睹物思人想到了千年前的西楚霸王。

念及此处,杜牧找来纸笔,挥毫写下自己对项羽的看法:

战场形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谁都没法预料到战争的走向和结局是什么。所以,能认同且承受失败的才是真英雄。江东一带素来人才辈出,只要能回到故土,还愁不能再召集一批英勇善战的子弟兵吗?

在老杜看来,打仗这种事向来胜负难定,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出现过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也没出现过屡战屡败的窝囊废,谁能说准未来的走向呢?如果项羽能静下心来规划一下未来,回到江东重新以西楚霸王的名号召集一票人马,届时再重演一次入主中原绝不是难事。他已经有了逐鹿中原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再次创业无疑会事半功倍。

显然,杜牧对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论调嗤之以鼻,虽然,我们看不到杜牧直接批评了这一点,但诗结尾的设问摆明了是在讽刺项羽缺乏承受失败的心态,胸襟也谈不上宽广。

在分析诗句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一地考虑诗句的内容,还得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际遇。

当时的杜牧春风得意,刚刚得到了朝廷的委任状,虽然,只是从黄州调度到池州,且官职没有发生改变,但对于杜牧来说这算不上挫折,只是一次新的开始而已。

他在黄州已经当了那么多年刺史,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如今,被调度到池州不过是“卷土重来”而已,他坚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回报,终有一天朝廷会赏识自己的政绩。

所以,杜牧诗句的重点,在于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一行为缺乏担当,魄力不足,没有再来一次的勇气。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图3)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一转眼,杜牧题诗这件事已经过了二百多年,1054年秋,乌江亭这处风景名胜又迎来一位文坛翘楚——王安石。

1042年,王安石通过科举入仕,原本可以跻身政坛。然而,忧国忧民的王安石并没有直接进京,而是选择去偏远的基层从头做起,历练一番。

在写这篇《叠题乌江亭》之前,王安石已经在舒州当了三年通判,期间政绩斐然。王安石之所以能升迁,靠的不只是副宰相欧阳修和宰相文彦博的提点,他是有能力和政绩的。

因此,当他来到乌江亭缅怀项羽时,考虑到的不只是“卷土重来未可知”,而是更深层次的东西。

乱世之中各诸侯穷兵黩武,打来打去民力枯竭,人民对战争叫苦不迭。项羽拉走了大量江东壮丁,却让他们都葬身中原。就算他打算从头再来,可江东又有多少青年才俊?目睹了那么多死亡与分离的江东人士,还会不会拿身家性命当筹码陪着项羽再进行一次豪赌?

题目里的“叠”字,显然就是老王对老杜《题乌江亭》的回应,说是针对也不为过。

王安石是何许人也?

他能名列“唐宋八大家”,足以说明其文学天赋异禀。

然而,在历史上王安石的政治能力比文笔更强,他的本质是政治家,而不是文人。那些“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不过是他对前途对未来的情感抒发而已。换句话说,王安石不是以诗句为业的文艺青年,他是将国计民生放在第一位的实干家。

在实干家眼里,帝王基业不是他该考虑的问题,他的思考集中在芸芸众生上。千百年来,每次打仗成者王败者寇,可谁考虑过活在战火中的老百姓?他们为王者的战争提供粮饷、人力,又因为王者的天下失去家园和生命。如果从更深层次来考虑,王安石眼中的项羽就是发动不正义战争的野心家。

在追随霸王的江东子弟尽数死亡,且项羽杀掉了被当作傀儡的楚王后,就算他想卷土重来,还有谁愿意陪他一块玩命呢?

这既是对战争的反思,又是对项羽人品的抨击。

由此可见,据王安石的理解,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结果,他根本没有翻盘的资格。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图4)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诗人,作为一名生长于男权社会(尤其是程朱理学兴盛)的背景下的女性,李清照看待问题的角度颇为独特。

在将李清照为什么作这首诗之前,我们照例来看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辽金战争期间,北宋错误地选择了与金国同盟,过早地暴露了国力,以至于金人兵分两路,由太原、燕京双线入主中原,颠覆了北宋王朝。宋徽宗、宋钦宗两父子沦为阶下囚,其余臣子带着大宋宗室逃往杭州小朝廷。

在这段屈辱史之后,虽然,大宋仍保持国祚,但却只能偏居一隅,史称“南宋”。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是宋朝大臣,在逃往南方之后,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1129年,建康爆发内乱,被逼无奈的赵明诚夫妇不得不弃城出逃。在逃往的过程中,两人来到项羽自尽的乌江。

在乌江亭上,李清照有感而发,创作了《夏日绝句》:

活着,就要做当世人杰;死去,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为什么直到现在尚有那么多人缅怀项羽呢?

就是因为他宁愿死去,也不选择重回江东苟延残喘。

李清照的这首作品真的是在赞颂项羽吗?

未必。

当时南宋正面临内忧外患,以程朱理学为主流的士大夫未必会认同项羽政权的合法性。所以,李清照对项羽的赞颂显然是有什么特殊意味的。

在李清照看来,靖康之战给大宋子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国家危如累卵之际,赵宋王朝的选择不是和金人决战到底,以天子守国门的态度捍卫北方百姓的生存空间,而是逃往南方苟延残喘。李清照和丈夫自汴梁南下,一定目睹了不少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情况,所以,在她眼中那些不顾人民死活抛弃河山的统治者是可耻的。

因此,他们在“过江东”以后继续一隅偏安的行为,被李清照以《夏日绝句》反讽。

诚然,李清照的笔法让这首缅怀项羽的诗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让它成为现代语文课本中的经典。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图5)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项羽生性残暴,动辄屠城,活在楚占区的老百姓未必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即便项羽“过江东”,其性质也与南宋朝廷有本质上的区别。用项羽来借古讽今的做法虽然不严谨,但这首诗里流露出的使命感和责任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在李清照看来,用成与败去衡量一个英雄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项羽早已预想到“过江东”的后果,可他偏偏不肯苟且偷安,这种气节是秉持逃跑主义的南宋小朝廷无法比拟的。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分别以自己的立场对项羽进行了评价,但是,身为后来人的我们却无法说谁更加高明。毕竟,我们生活的环境截然不同,人生境遇也千差万别,对于事物的理解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参考资料:

【《题乌江亭》、《叠题乌江亭》、《夏日绝句》、《宋史》】

今天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83985.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