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镜像人 在隐喻的镜子中我看到了“我”

关于镜像人✅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镜像人有什么坏处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镜像人答案,了解更多什么是镜像人?真的存在吗?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镜像人的扩展:
什么是镜像人?真的存在吗?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就是五脏六腑的位置和普通人相比较左右位置正好反过来。这确实存在,但是很少。大致几百万个人有一个,按这个比例,现在的中国人当中估计也就二三十个。镜像人是父母基因突变造成的,一般来说镜像人的健康状况和常人没什么区别
在隐喻的镜子中我看到了“我”

作者:林颐

博尔赫斯有首诗歌,叫《镜子》:“我是一个对镜子感到害怕的人/不仅面对着无法穿透的玻璃/里面一个不存在的无法居住的空间/反映着,结束了又开始”。“镜子”是博尔赫斯文学世界的一个重要隐喻。博尔赫斯曾经在访谈时多次谈及自己小时候面对卧房里的大镜子的恐惧感,后来这种恐惧感内化成为他的作品经常出现的意象和象征。

不止博尔赫斯,很多作家都以“镜子”寓意主题。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16岁至20岁时,曾经担任博尔赫斯的朗读者。受博尔赫斯的影响,曼古埃尔后来有一部阅读笔记合集,就叫《走进镜之森林》,主题来自卡罗尔·刘易斯的《爱丽丝镜中奇遇》,把读者比喻成在镜中森林迷路的爱丽丝,穿越诡异莫名的陌生环境,探索阅读的路径。

镜子向来是童话和奇幻文学的重要道具。“镜子,墙上的镜子,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白雪公主》里的恶毒王后问道。她询问眼前的这面镜子,并期望得到答复。

德国哲学家汉斯·霍尔茨在《反映》里,把王后的这个行为解析为羡慕和妒忌导致的自我认知障碍。霍尔茨接着说道,在我们的时代,雅克·拉康曾对作为自我认知的这种镜像关系的隐喻式解读,提供了一种发展心理学层面的精确含义。拉康说,幼年人类在某个年龄阶段从镜子中认出了自己本身的形象,游戏式的探究通过被意识到的运动和反射出的周边情形之间的联系,以及完全虚拟的复合物和实在性之间的联系,强化了对自我的认识。

广义地看,任何反射光线、展示形象的物体都可以被视为镜子。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就是一个例子。囚犯们从生下来就被关在洞穴里,从来不知道自己的长相,他们只能通过燃烧的篝火投射在岩壁上的模糊不清的影像来依稀辨认自身。这个故事实际上揭示了早期人类认识自我的崎岖过程,原始人类没法制造镜子,只能借助简陋的条件来尽可能看清自己,因此,也就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古希腊神话里,美少年纳西索斯的传说,也与镜子的意象密切相关。纳西索斯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自恋成狂,化身成为水仙花。这是一重寓意。在《反映》里,霍尔茨还引入了回声女神艾寇。纳西索斯对着假想的追求者,不断恳求对方出来,回应他的只有艾寇空洞的回声。每当纳西索斯想要靠近水中的美人,他就会打碎这个美丽的形象,我们总是难以认识真实的自我,也许隔着距离才能认清,我们也总是容易毁掉我们热爱的事物。霍尔茨说,“镜像关系的核心是,我在他者中认识到我自己,但仍然进一步认识到它是一个他者。”

对镜像关系的迷恋,不独文学家所有,镜子也屡现于艺术家的画笔。委拉斯凯兹是有名的镜子画家。在名画《宫娥》里,挂在后面墙上的一面镜子,反射出两个人的半身像,右边是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他略微侧向王后。左边是王后马丽娅娜,她更多地侧向国王。这幅画的视角后来引发了广泛的争论。福柯的《词与物》就以探讨《宫娥》开篇。福柯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构造知识的结构,即认识世界的方式,17世纪作为人文主义兴起的时代,画家对于人的“再现”方式极感兴趣,从而替代了文艺复兴的“相似性”表象。

委拉斯凯兹还有一幅名画《镜前的维纳斯》,更鲜明地体现了画家的认识论观点。年轻漂亮的裸女侧卧着,右手托腮,丘比特举着一面镜子,她望着镜中的自己,镜子折射出她模糊的身影,同时这幅画还暗示着她的身后似乎还有其他的视线,或许就是我们这些正在欣赏画作的旁观者,我们可以从镜子映射的女子消遣般的冷眼里猜到这一点。这本身就是一种纵容。身体摆放的姿态构成了一种场域,让原本应当属于私人化的领地自发向公众开放。《镜前的维纳斯》仿佛“前自拍时代”的影像,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场身体的展示,手机代替了镜子的功能,手机让私密的“自我”转化为公众视线里的存在。

毕加索创作于1906年的《格特鲁德·斯泰因》是一幅肖像画杰作。有意思的是,摄影家曼·雷于1922年为格特鲁德·斯泰因拍了一幅照片。斯泰因端坐在毕加索为她所绘制的肖像之前,构成了一组画中人和真人的“双重肖像”。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说这幅肖像喻示了技术的兴起对绘画的冲击。这种冲击还可以再前推,帕特里克·弗兰克在《艺术形式》里说道,德拉克罗瓦是最先认识到照相机和人类视觉差别的人之一,他认为摄影对艺术和艺术家们都有潜在的巨大好处。德拉克罗瓦告诉学生:“银版印刷术是物体的一面镜子,在写生时忽略的某些细节可能呈现出重要的特点,那么就要求艺术家熟知物体的明暗阴影构造。”绘画是生产图像的技术,摄影也是。正如安德烈·巴赞所说,相机的发明不仅给了我们一种制作图像的新方法,也给了我们一种图像的新类别,更给了我们一种“看”的新途径。

美国艺术史学者约翰·塔格的著作《表征的重负:论摄影与历史》,对银纸照相法也有一番论述。塔格说,肖像是一种符号,其目的是对个体的描述,也是对社会同一性的释义。同时,它也是一种商品、一种奢侈品、一种装饰品,拥有它就是拥有社会地位。在该书所列举的众多19世纪下半叶的肖像摄影里,我们的确可以体会到新兴的中产阶级的趣味。塔格将之指向——新的权力对社会机体的作用,生产出新的知识和新的精致的控制手段。

在社会学家的眼里,照相机从来不是中立的,镜子里的形象也是不那么个人化的。不过,很多时候,其实不必那么沉重,那么深刻,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可以追求简单的呈现与诠释。

法国摄影师亨利·布列松拍摄的《巴黎尚拉扎尔火车站后面的欧洲广场》,捕捉到一个男人跃过水坑的瞬间。男人及其水坑中的倒影,与后面海报上的舞者形象相映成趣,又像水坑中半圆形涟漪与一旁原形物的对应关系。你看,一个人的匆忙形象,就这样被烘托出来了。当代视觉艺术在镜像上同样玩得很溜。比如,草间弥生的装置作品《无限镜屋-阳具原野》,密集的白底红点通过多重镜像进行反复折射,拥塞在扩大的密闭空间里,让人头晕目眩。就草间弥生的作品可以做出宏阔的阐释,比如,性别意识角度。不过,我更愿意把这位一直有点疯癫的艺术家看作迷路的爱丽丝,她的艺术生涯就好比不断延展的密林奇遇。

镜子就像一个临水人的梦,就像博尔赫斯曾经问过的:“是什么命运的乖张,使我这么害怕一面照人的镜子?”在诗歌《镜子》的结尾,博尔赫斯给出他的答案:“上帝创造了夜间的时光,/用梦,用镜子,把它武装,为了/让人心里明白,他自己不过是个反影,/是个虚无。因此,才那么使人害怕。”(林颐)

今天镜像人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镜像人有什么坏处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8332.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镜像人 在隐喻的镜子中我看到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