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由谁的扩展:
是谁平定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经过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自古最血腥的叛乱,又是如何被平定的?
安史之乱,是一场空前的社会浩劫!
叛乱爆发的前夜,唐王朝是何等地盛世辉煌,威加宇内,四海升平!一曲《霓裳羽衣曲》恢弘大气,尽显大唐气象,谱写盛世华章。
然而,曲终舞罢,“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时间,战鼓如雷,杀声四起,一个独领风骚的强大帝国,轰然倒塌!
短短八年,就从“小邑犹藏万家室”沦落到“中间畿内,不满千户”。
放眼当时的大唐帝国,狼烟四起,血流成河,饿殍遍野,千里无鸡鸣!
繁华的长安城,恢弘的大明宫,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一同随风烟飘散的,还有那大唐风华。
从此以后,留给后人的,只有无穷的叹息,以及不堪回首的血腥记忆!
渔阳鼙鼓槌,敲响盛世丧钟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阴历十一月十五日,陕西骊山这天天气不错,虽然已经入冬,但是艳阳高照,给华清宫带来了丝丝暖意。
玄宗皇帝手挽宠妃杨玉环,在温暖的阳光下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吟诗作赋,品茶赏花,好不惬意。
正当玄宗皇帝陶醉于江山如画,美人如诗之际,门外宫人来报:
太原传来八百里加急文书——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安禄山自称得到皇帝密诏,诛杀奸臣杨国忠。
于是在十一月初九这天,亲率15万大军,在范阳起兵。
玄宗听后,斥责来人捕风捉影,挑拨君臣,扫了他的兴致。
玄宗皇帝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反应,是因为长期以来,他时常接到密报,说安禄山要造反。
然而,安禄山始终“忠心耿耿”,并未反叛。
但很快,当时的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也派人送来了相同的消息,两相印证,使得玄宗皇帝不得不信,安禄山确实反了。
玄宗皇帝从未想过,他的“心腹爱将”、“肱股之臣”安禄山居然会起兵反唐。
他毫无思想准备,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忙召宰相杨国忠前来商议对策。
商定之后,唐玄宗封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一同领兵东征,并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
由于当时唐朝的精锐主力大多在防守边疆,一时无法赶回,正所谓“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内地空虚。
无奈之下,玄宗派大将军毕思琛为特使,到洛阳募兵,以充实守军力量。
在叛乱爆发前,大唐已承平近百年,几代人都没见过战争是什么样,一听说狼烟突起,都惊恐不已,手足无措。
因此,招来的新兵尽管有一腔报国热血,奈何毫无战斗经验,也没有得到良好训练,这样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况且朝中奸臣当道,杨国忠不仅无能而且嫉妒心极强,用人全凭个人喜好,又无政治才干和军事才能。
因此,安禄山的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遭到像样的抵抗,于十二月十二日便攻破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宁死不降,最后英勇就义。
次年正月初一,志得意满的安禄山在洛阳称帝,改元圣武。
主昏臣奸,长安陷落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洛阳失守之后,封常清、高仙芝退守潼关。
二人审时度势,认为敌军气势正盛。
而己方应对仓促,且由于洛阳丢失,士气低落,应凭借潼关天险,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坚守不出。
一方面可以固守待援,另一方面也可以整训军队,以利再战。
在封、高二人的周密部署之下,安史叛军久攻不克,叛军速战速决的目的没有达到,士气遭到很大打击,甚至一度有了回撤的打算。
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却奸邪谗言不断。
当时的监军宦官边令诚与封、高二人不和,时常向玄宗进谗言,告黑状:
说二人贪生怕死,贻误战机;
又说封常清避战不出,动摇军心;
诬陷高仙芝贪污军粮,罪不可恕;
还煞有介事地说封常清和高仙芝要和安禄山勾结,直取长安。
玄宗皇帝年迈智昏,早已不复当年英明神武,被这些谗言吓得魂不附体,竟不做任何详细的调查,也不给封、高二人申辩的机会,就派边令诚到军中监斩二人。
大唐就这样无端损失了两位作战经验丰富的猛将。
安禄山大喜过望,唐玄宗替他做了他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
他再一次纠结大军,猛攻潼关。
而唐王朝这边却一点也不紧张,朝野上下都非常乐观,以为安禄山不过如此,根本进不了潼关,而且他们还有名将哥舒翰。
哥舒翰是与高仙芝、封常清齐名的名将。有人曾写诗称赞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可见唐人对哥舒翰有多高的期待。
然而,此时的哥舒翰却难当大任,因为他抱病在家,难以统兵。
面对玄宗的旨意,一开始他并没有接受,并向玄宗说明了缘由。
可是哥舒翰身上的光环过于闪耀,玄宗皇帝和大唐都对他抱有很大希望,最终还是赶鸭子上架,把他拉到了前线。
哥舒翰深知封、高二人的战略部署是正确的。
因此,他也下令固守,想要把安禄山拖垮,拖死,拖到援军到来,再来个两面夹击,到时候消灭叛军,便易如反掌。
当时的局势是李光弼和郭子仪在河北接连战胜了史思明的部队,史率领残兵一路溃逃。
李、郭二人乘胜追击,切断了范阳和安禄山之间的交通线,使其后勤难以保障。
另外,张巡也率重兵挡在安禄山南下江淮的道路上。安禄山见自己久攻潼关而不得,内心十分焦急。
唐玄宗君臣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朝野上下更是一片欢腾,认为叛乱很快就会平息。
杨国忠此时为讨玄宗欢心,一个劲地进献谗言,说安禄山是胡人,头脑简单,不足为惧,应主动出击,一举击溃叛军。
李隆基听得心花怒放,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关与安禄山决战。哥舒翰数次进言,只有坚守,等到敌军疲敝,援军到来,才能一战而胜。
现在出击,正中安禄山下怀,落入其圈套。
可是已经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玄宗皇帝哪管这些,直接给哥舒翰下了死命令。
哥舒翰想到两位前任将领尸骨未寒,不禁打了个寒战,心想,如果再不出击,恐怕也要遭奸人暗算了。
于是,哥舒翰硬着头皮带兵出关,走到半道,中了安禄山的埋伏,十几万将士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成了阶下囚。
潼关失守,长安大门洞开,况且还损失了近20万精兵。如今的长安城,就是安禄山砧板上的肉了。
玄宗得知潼关失守的消息吓得魂飞魄散,急忙带着皇子皇孙、嫔妃宫娥、近身大臣出逃四川。
一代风华长安城,千里残垣无鸡鸣
安禄山拿下潼关之后,不费吹灰之力,便攻破长安。昔日繁华的长安城顿时沦为了人间炼狱,叛军在城中烧杀掳掠,无恶不作。
反贼们挨家挨户地搜查,别说金银细软,就是一个铜板,也没给老百姓留下。
能吃的,能用的,通通抢走,带不走的,全都砸烂、摔碎。
不仅如此,洗劫一空之后,还一把火把房子给烧了。
在叛军眼里,人已经不是人了,而是猎物,长安成为了狩猎场,叛军见人就杀。
一时间,长安城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哀嚎不断,惨绝人寰。
曾经繁华的长安街道,如今挤满了安禄山刀下的冤魂。
曾经的酒肆、茶馆、乐坊,也在熊熊的烈火中,化为灰烬。放眼望去,满目疮痍,到处都是被烧得焦黑的残垣断壁。
王孙公子的府苑宅地,在洗劫之后被夷为平地。
那雄伟壮丽的大明宫,也被叛军付之一炬。
后人在记叙当时长安城的惨状时写到,“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之前京畿地区有200多万人口,经过安禄山的劫掠,死的死,逃的逃,最后竟剩下不到一千户人家。
多年以后,长安城内荆棘遍布,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破败,竟然还有豺狼等野兽出没,可见安禄山的叛军有多么暴虐。
一座举世闻名的大都会,就这样被野草覆盖,被烟尘掩埋。东方的那颗明珠,就这么黯淡下去,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光辉。
马嵬兵变,肃宗即位,危局逐渐逆转
玄宗皇帝在潼关失守不久之后便仓皇出逃。一路上要多狼狈有多狼狈。随行的将士也受尽折磨,风餐露宿,疲于奔命。
当众人来到马嵬坡时,又累又饿,想到自己受了这么多的苦,遭了这么多的罪,内心的怒火再也压不住了。
大家都认为杨贵妃是红颜祸水,杨国忠狗仗人势,败军辱国,恨不得将他们碎尸万段。
大将军陈玄礼通过李辅国转告太子,请杀杨国忠等人。
而正在此时,吐蕃的使者正将杨国忠围在中间,向他抱怨为何没有饮水和食物,一群人闹闹哄哄的。
突然有人大喊一声,“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杨国忠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来不及细想和申辩,就跳上一匹快马准备逃跑。
见此情状,愤怒的官兵们怎么可能放过他。
立即把他堵住,打下马来,你一枪,我一棒,就这么活活把杨国忠打死了。
众人觉得还不够解恨,将他的尸体肢解,并把他的头用枪挑起来,挂在驿站门口。
不仅如此,杨国忠的妻子及儿子也被陈仓县令薛景仙杀死。
大家处死杨国忠之后,又把目光聚焦在了杨贵妃身上。杨贵妃看着哥哥的惨状,早已是吓得肝胆俱裂。
如今众人的目光更是如同冰冷的利箭,射向她的胸膛。
陈玄礼和韦谔跪请玄宗皇帝赐死杨贵妃,以安军心。
高力士也在一旁力劝唐玄宗丢车保帅,稳定军心、民心。
玄宗皇帝虽然十分不舍,但没有办法,只好忍痛命令高力士用一根白绫将杨贵妃缢死。
随后,玄宗率领百官进入四川,而太子李亨则带着他的儿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抗击叛军,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并改元至德,史称唐肃宗。
随后,唐肃宗封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朔方节度使,率军讨伐安禄山。
第二年,郭子仪上书唐肃宗,力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
唐肃宗准郭子仪奏请,于是郭、李二人各率一支大军进入河北,并在常山会师。
二人合兵一处,打得安禄山部下史思明节节败退,唐王朝基本收复河北。
叛军祸起萧墙,叛乱最终平息
就在郭、李二人一路高歌猛进之时,安禄山内部却矛盾重重,内斗逐渐加重。
安禄山原本眼睛就患有疾病,起兵以后视力逐渐衰退,到后面基本看不到任何东西。
再加上安禄山本人性格暴虐,对左右侍从多有打骂,甚至随意杀戮。
因此,侍从对他是又怕又恨,他的贴身宦官李猪儿对他更是恨之入骨。
安禄山还非常宠幸段氏,段氏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庆恩,爱屋及乌,安禄山对这个儿子也十分宠爱。
安庆绪见此情况十分担忧,害怕将来自己的位置会被这个弟弟所取代,每日茶饭不思,寝食难安。
公元757年初,安庆绪和严庄、李猪儿勾结在一起,密谋杀害安禄山。
一天晚上,三人一同来到安禄山的住所,侍卫见此三人,并没有多想。
于是严庄和安庆绪站在外面守着,李猪儿持刀进入,走到安禄山床边,对着他的肚子用力刺了一刀。
安禄山大喊一声,血和肠子都流到了肚子外面,很快死于非命。
安庆绪等人很快在安禄山的床下挖了一个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草草掩埋,并传令谁要是泄露消息,杀无赦。
第二天一早,三人谎称安禄山病危,由安庆绪继承大位。
由于叛军内耗,唐军收复了长安,安庆绪也从洛阳溃败到邺城,他的部将李归仁率兵数万,逃到了史思明处。
安庆绪逃到邺城之后,继续招兵买马,与他的其他部将汇合,总兵力约6万人。而史思明的实力逐渐壮大,开始起了异心。
公元758年9月开始,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各率一支大军,总兵力达20万,从四面八方合围邺城的安庆绪。
安庆绪部先后损失了十多万部队,无奈被困在邺城无法脱身。
安庆绪被唐军逼得走投无路,只好向史思明求援,并许诺将大位让给他。
史思明亲率13万大军,由范阳出发,解救邺城。由于唐军决策失误,导致邺城久攻不下,粮道还被史思明截断,情势越发危机。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史思明展开激战,双方都伤亡惨重,唐军一路南撤。
史思明则集合自己的部队进驻邺城,并诱杀安庆绪,实际控制了叛军。
到公元761年3月,叛军内部再起内讧,史思明也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害,叛军内部离心离德,互相猜忌,最终导致分崩离析。
到公元763年春天,叛军基本已成秋后蚂蚱,失败已是定局。
叛军将领田承嗣、李怀仙先后向唐军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在逃跑的路上自杀身亡。
将近8年的“安史之乱”到此画上了句号。
“安史之乱”惨绝人寰,华夏从此难见大唐风采
前文讲到安禄山攻破长安时,叛军的所作所为,令人发指。
一代风华之都毁于一旦,百姓更是家破人亡,身首异处。
曾经歌舞升平,茶酒飘香的繁华都市,变为了人间炼狱。
当时,变为人间炼狱的又何止是长安呢?
由于战乱初期,唐朝准备不足,作战不利,叛军一路从河北打到河南。
双方在河南展开激战,河南的百姓也因此深受其害。
不论是叛军还是唐军,都因战斗激烈,损失惨重,所以他们都在河南抓起了壮丁,上至古稀老人,下至束发小子,都被抓到军旅之中充人头。
杜甫在《石壕吏》中就写到了这个灭绝人性的场面,“老翁逾墙走”之后,老妇“请从吏夜归”,随后“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一家三个青壮被抓了壮丁,两个战死,到现在,连年迈的老翁老妇都不放过。
连官兵抓人,都如此惨无人道,可以想见,叛军又会如何对待当地的百姓。
被抓走的男子被迫参军服役,充当苦力劳工,挖深沟,筑高墙,如同牛马一般被人驱使。侥幸留下的也背负了沉重的赋税。
我们都知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自古战争都是烧钱的游戏。
所以,百姓家中基本也被搜刮得干干净净,能吃的,能用的,基本都被洗劫一空。
张巡在坚守“睢阳”之时,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竟然把城内的百姓充作军粮。
当时的人记叙河南的惨状时写到“杀人如刈,焚庐若薙”。
而叛军这一方,对百姓的残忍手段相比于官军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例如在河北魏州之战,叛军一天之内就屠杀了3万手无寸铁的百姓。
史思明其实也是一个披着人皮的魔头,他每攻下一座城池,都要进行一番屠杀。
老弱病残,无一幸免,基本都被屠戮殆尽,而壮丁和妇女则被强行抓进兵营充军,甚至被当作军粮。
叛军过处,如同蝗虫过境一般,赤地千里,绝无人烟。
官军与叛军之间的决战,动辄数万、数十万人的厮杀。
杀声震天,血流成河,尸骨遍野,这些来自底层劳苦大众的青壮男子,就这么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什么也没有留下。
《旧唐书》记载:“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都是一片荒凉,十室九空,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毫无生气。
杜甫不禁感慨:“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尽管战乱主要发生在北方,但是南方的情况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由于北方基本已变成一片焦土,人丁基本被屠戮殆尽,就算侥幸逃过一劫的,也基本都逃光了。
因此,赋税、粮草、军需物资等都需要南方供应。南方的农民遭受的压迫也日益严重,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也日益加深。
特别是在浙江、淮南、江西、湖南等地,官府和藩镇对当地人民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
因此,南方的农民起义不断,底层的劳苦大众在官匪的双重压迫下,也越来越难维持生计。
此外,由于爆发内乱,戍边的将士都被调回内地平叛,因此,造成边境防守空虚。
周边的少数民族趁机入侵,对边境地区的百姓造成深重灾难。例如西边的吐蕃就趁机侵占了陇右、河西走廊等大片土地。
更有甚者,唐王朝在攻打洛阳时,曾请回纥骑兵助阵。
然而,在攻克洛阳之后,回纥人却纵兵劫掠,在城内烧杀抢掠3天,刀下冤魂无数。
“安史之乱”造成的内忧外患,给百姓造成了深重灾难。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直接导致数千万人的死亡,唐朝人口数量被拦腰折断;
国家经济也遭受重大打击,北方经济完全崩溃;
政治体制也受到重创,中央逐渐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从此以后,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唐王朝的衰落无可避免。
这不仅是唐王朝的衰落,也是中华民族的衰落,在之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再也达不到唐王朝的巅峰状态。
如今,我们凭借坚定的信仰建立了新中国,也走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以史为鉴,相信我们终究会重振大唐雄风!
今天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由谁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安史之乱怎么平定的由谁平定的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7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