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树葬树死了怎么办的扩展:
树葬是从什么地方传播的 现代树葬 树葬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的新的骨灰处理方式。树葬没有墓穴,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它只作标记,如: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或者在树上悬挂死者的纪念牌。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树葬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古代树葬 树葬亦称“露天葬”。旧时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丧葬方式。 树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种葬俗。云南彝区流传着一则关于“树葬”的传说:“在汉代,诸葛亮在世的那个年代,彝族先祖孟获大将军的妾死了。孟获让属下用帛缎裹尸,葬之在青松树丫上。人们围在树下唱歌、跳舞,悼念这位美丽的妾”。当地人们还传说,树葬之后,骨头从树上掉下来,不好处理,于是用桶把裹着帛缎的骨头装起业,或放之于树洞,有说放之于灵房,称为“鬼桶”。 东北地区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赫哲族葬俗。其葬法是将死者尸体或殓放尸体的棺木置于深山或野外几棵树作桩搭成的平台上,使尸体自然腐烂。认为这样死者受到风吹雨打,日月照射,可以化为天上的星辰,为后人带来希望和光明。鄂伦春族树葬后对尸骨便不再过问,而赫哲族过二三年尸体腐化后,家属取骨,装入鹿皮袋,再行土葬。孩子死后,则用桦树皮包扎尸体,置于树叉上。他们认为孩子的灵魂小,埋在地下怕灵魂出不来,影响生育。 广西大瑶山地区瑶族葬俗。瑶家俗信婴儿死后,将回到花婆神(护童神)处二次投胎,尸体如不速朽,就无法转世,故用破布、树皮裹尸,置之筐中,挂于树上,进行树葬。 达斡尔族葬俗:多用树葬方式处理患天花、麻疹而夭折的婴儿。 汉族部分地区葬俗。常用以葬死婴,以席裹尸,挂于树上
树枯死了咋办?被指责不孝咋办?树葬水土不服艰难破“土”
墓园内,一棵樱花树花团锦簇,风起,落英缤纷。树下40至50厘米处,埋葬着几位逝者的骨灰。
逝者葬于此,不留墓室,不设墓碑,不留坟头,枕山长眠,依木而息。
和过去的一处坟冢、一块墓碑不同,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行以及人们观念的逐渐转变,节地生态葬近年来在各地备受推崇,树葬即为节地生态安葬的多种形式之一,在各地悄悄地“生根发芽”。
公益树葬,逝者家庭不用花一分钱
4月3日,微风细雨,杨柳依依,又是一年清明时。
河南福寿园内,树上系着的黄色丝带和寄言卡片,在风中轻轻摇摆,寄托着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
福寿园位于新郑市龙湖镇,园区占地500亩,绿化覆盖率85%,已开发面积100余亩。其推出的节地生态葬包括草坪葬、花坛葬、树葬、壁葬等形式,按面积和位置不同收费,费用在千元至万元不等。
为推进节地生态葬的普及,郑州每年举办“公益生态葬”活动,参加公益生态葬的逝者家庭,葬位费用全免。2008年至今,郑州连续14年举行免费生态树葬,已安葬1481位逝者,让他们“在绿色生态中永恒”。
在福寿园园区树葬公园,草坪上、树下放满了祭扫用的鲜花,有些树上挂着穿起来的花。
与收费生态葬中逝者留有墓碑不同,在公益树葬中,逝者的骨灰将使用可降解的骨灰盒或骨灰袋,直接埋葬在树葬公园的树下或草坪中,不立石碑,不留姓名。
墓园内,工作人员整理鲜花
在走访中,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记者从河南福寿园工作人员处得知,参加公益树葬完全免费,报名的人也有很多。
“选择公益树葬的大多数是孤寡老人,或者未成年的孩子,或者去世比较久了,和家人感情比较淡的。”该工作人员表示,也不排除有人对树葬这种形式有强烈追求的,在生前有遗愿。
在生前留下心愿选择树葬的老人,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的总经理姚远就遇见过一位。
那是2016年的清明节,在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生态树葬苑,70多岁的老人郭艳华为去世的双亲举行了树葬。
老人说,选择树葬,起初只是为了了却已逝父母的心愿。后来,是树葬苑如画的美景,让她确定将父母安放在青山绿水间。山坡上,绿树成片;山路边,溪流潺潺;向南远眺,眼前绿油油的绿地与远处起伏的山峦,如同画卷。
“我很高兴,能在这青山绿水间,让双亲以最自然的方式长眠。”郭艳华说。
大约30年前,郭艳华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他们弥留之际的心愿就是,将骨灰安葬在青松翠柏下,与青山绿水化为一体,而不是躺在冰冷的墓棺里。
在他们看来,土葬占用耕地,水葬污染河流,而传统公墓等级森严,容易引发厚葬奢靡攀比的风气。公墓中的墓碑林立,且豪华墓与平民墓的费用差距,会让他们感到难堪。而树葬则好像在清幽的山水间休闲,让人赏心悦目。因此他们十分向往,约定百年之后,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不留坟头,不设墓碑,选择树葬,洁净大地,还绿青山。
起初他们想找一处山坡,葬在小树下,但看起来有些孤单,而且位置偏僻,道路崎岖祭扫不便,又没有专业管理。他们觉得找一个能提供良好环境的园区很重要。
因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树葬地点,老人在一间30平方米的房间里,守着父母的骨灰度过了7300多个日夜。她说,自己曾想过,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地点,她就准备这么一直守下去,为父母尽孝。郭艳华说:“如果有一天,我要向这个世界告别,我也希望子女把我的骨灰安葬在那棵白皮松下,让我能继续陪伴父母。”
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总经理姚远表示,郭艳华选择的公益树葬,就在园区的生态树葬苑,从可降解的骨灰坛到安葬,再到后期养护,费用全部由墓园来承担,逝者家庭不用花一分钱。
生态葬价格最低仅为传统墓葬的1/20
3月20日,郑州的熊女士花了大约2万元,在河南福寿园定了一处树葬墓位。
树是丝棉木,围绕着树一圈一共有十个左右墓穴,每个墓穴有两个墓位,是夫妻双墓位。
熊女士的父亲在前几年去世,骨灰保存在殡仪馆,这些年,她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地方安放父亲的骨灰。眼见着殡仪馆的保存年限到了,她来到河南福寿园,购买了这处墓穴,安葬父亲的骨灰。
“带着妈妈一起去的,我们看了之后,她觉得那里环境很好,风景也可以。”熊女士说,本来还约了另一家墓园去看,母亲觉得树葬可以接受,当天就定了下来。
熊女士表示,虽然是树葬形式,但各个方面与心理预期差别不大,也算是入土为安,只是形式变了,而且周围风景非常漂亮,她们很满意。
熊女士选择的树葬,是有别于“公益免费树葬”的付费树葬,是园区“节地生态葬”形式的一种。相比传统墓葬,生态葬即便收费,费用也低了不少。
以费用最低的花坛葬为例,逝者的骨灰被收纳在专有的、隔绝水和土壤的容器中,面积为20cm×20cm,安葬在花坛内,骨灰掩埋后,上层种花,所有安葬在该花坛的逝者,姓名被统一雕刻在花坛旁的墓碑上。
河南福寿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这种“花坛葬”,墓位费仅1880元。逝者家人只要持续缴纳管理费,就可以永久使用。
相比而言,传统墓碑葬,位置佳、面积大的定制墓每平方米动辄七八万元,一个墓位下来要花三十几万。河南福寿园最普通的、销量最多的墓碑墓位,不算管理费,在3万元左右。
如此计算下来,节地生态葬形式,最低价格只有传统墓葬的1/20。
那么,“节地生态葬”,是如何实现节地的呢?
姚远举了个例子:“39平方米的面积,规划成花坛葬,45cm×50cm的墓位,可以规划31个。但如果规划成标准的墓碑墓穴,背靠背的两排,只能规划20个左右,还不包括祭扫道路等公摊面积。”
公益树葬在“节约土地”上则更为明显。姚远介绍,公益树葬的土地是可循环利用的,每10年一个循环周期。
“我们园区现有60多棵树,一棵树周围有8个墓位,一共400多个墓位。树葬在安葬的时候采用可以降解的骨灰坛或骨灰袋,骨灰经过3~5年的自然雨水冲刷,土壤与骨灰和骨灰坛就融为一体了。所以正常的话,一般3~5年就可以循环利用了,但我们还是为每个骨灰坛保留了10年的使用期。”姚远说。
叫好容易普及难:树枯死了咋办?
费用低,占地少,节地生态葬推行得如何呢?
早在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地把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作为深化殡葬改革的重要内容。
已经连续举行了13年的免费生态树葬活动,在今年清明节没有缺席。3月27日上午,郑州市举行了第14届公益树葬活动,有102个家庭参加活动,安放亲人骨灰127盒。
如今在郑州,参加公益树葬不仅免费,还有额外的奖补。
2020年,为了推进节地生态工作的开展,郑州市民政局、郑州市财政局印发了《关于落实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机制的通知》,参加公益树葬的家庭,不仅葬位费全免,每具骨灰还可以领取1000元补贴。
政府在不断以奖补机制,推动节地生态葬的普及。
事实上,从政策推行至今,几年下来,各地都在试推行节地生态葬,各类安葬形式被推广、被宣传、被网友点赞。
但叫好容易,普及却难。以郑州市2018年公布的死亡人口数目来看,郑州当年死亡人数5.5万人,而推行“绿色殡葬、生态公益树葬”至今已有14年,选择公益生态树葬的总人数还未超过2000人。
今年52岁的孔女士认为,人去世了就要“入土为安”,要有墓地、有墓碑,才是对逝者的尊重。“树葬看上去很经济、很节约,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谁能保证树不会枯死或者被挖走呢?后人去哪里祭祀先人呢?”
孔女士的质疑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河南福寿园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他们每年用于园林维护的费用很高,会尽力维护好这些林木。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树不会死,能保证的是,树如果枯死了,会再种上。
节地生态树葬的形式,不少中青年人也会犹豫。
今年33岁的魏先生说,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逝者为大,以“厚葬”亲人为重,儿女不愿被其他人指责葬不起父母,更不愿因此被说成“不孝顺”,而且公益树葬、草坪葬等安葬方式不立碑、不留名,首先心理上过不了这一关。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中国墓葬传统观念中的“风水”一说,也影响着亲人对墓地的选择,“讲究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之类的,意义在于帮助后人趋吉避凶。”河南福寿园工作人员介绍,墓园“风水”最好的位置,是价格最高的。但选择节地生态葬的话,没有“看风水”一说。
今年郑州要建成8个城市公益性公墓
从2016年开始,在政府大力倡导下,墓园组织实施公益树葬的阻力越来越小,陆陆续续更多人在接受节地生态葬。
近几年,节地生态葬墓位的售出比例也在增加。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总经理姚远介绍:“比如说草坪葬,我们规划了300多个墓位,从2012年开园就推出了,到现在基本售完,只剩10%~20%的可售部分。”
在墓地资源日趋紧缺的当下,要让节地生态安葬得到全社会普遍认同,我省殡葬改革步伐在持续推进。
今年清明节前夕,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发布《关于依法保障殡葬设施用地加快推进殡葬改革的通知》,明确要求,乡镇级公益性公墓占地面积不少于50亩、县级公益性公墓占地面积不少于100亩、市级公益性公墓占地面积不少于200亩。
郑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蔡旭尧介绍,2021年年底,郑州要建成8个城市公益性公墓。公益性公墓,全部要求实行节地生态安葬形式。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的重大社会习俗改革,从土葬到火葬是一次跃升,从火葬到节地生态安葬又将经历再一次重大变革。”
郑州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说,近段时间,咨询公益树葬的人越来越多了。推进殡葬改革,鼓励绿色殡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丧葬礼俗】
“入土为安”与崇土意识
汉族人去世后,“入土为安”是最传统的说法。为什么有此说呢?
最传统的说法是与灵魂信仰有关。在早期人类时代,比如元谋猿人或者北京人,甚至山顶洞人时代,人死弃于原野,与动物处置同类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人们不仅懂得人与自然间的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而且懂得把活人和死人分开,把生与死分开,从而产生人死后到另一世界生活的灵肉可以分离的灵肉二元观。
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死亡者的埋葬,已经是一种以灵魂信仰为依据的有意识的行为。如《礼记-祭义》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韩诗外传》曰:“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土”。
这与当时的人关于冥府、地府的观念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土葬所象征的阴间世界,就是地下的世界。
土葬成为我国最普遍的殡葬习俗,与根深蒂固的崇土意识密不可分。中原土地肥沃,人们以农耕为业,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本,并由此形成生命从泥土出来然后回到泥土中去的观念。人死葬入土中,正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创始与轮回的认识相契合。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土葬习俗的出现与人类孝亲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关系。上古时代父母死了,子女便把尸身弃置于山沟。后来子女们看到父母遗体遭兽咬虫叮,内心感愧,于是将尸体掩埋。《吕氏春秋》即以孝亲之说解释土葬由来:“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病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有葬死之义。葬者,藏也”。据中华人网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张晶晶/文 赵墨波/图
编辑 杨阳
校对 王冰
审核 田震
今天树葬树死了怎么办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树葬是怎么回事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74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