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汉景帝七国之乱的扩展:
汉景帝时期,爆发了七国之乱,这种情况由谁造成 原因是汉初的修养生息,让诸侯国都壮大了。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首,七个诸侯国联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藉口,景帝在众臣的压迫下被迫腰斩了晁错,而七国之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吴王还自立。
“七国之乱”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是怎么被平定的?可见众生相
西汉初期的皇帝,他们核心的政治夙愿就是完成中央集权。大抵的脉络是,刘邦消灭异姓王、吕后削弱了刘姓王爷,但被军功集团反杀了、文帝一朝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对诸侯和列侯进行了安乐死,按照这么个顺序和逻辑,到了景帝一朝,西汉的皇帝应该可以水到渠成地完成中央集权的政治目标和家族任务。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一帆风顺,在景帝一朝,反而爆发出了著名的“七国之乱”。这中间究竟有什么隐情呢?是西汉王朝的政治设计出现了什么问题,还是政策路线走偏了?抑或是天灾人祸等不可控的因素导致的?
众所周知,“七国之乱”的爆发是因为景帝上台后,景帝的老师兼重臣晁错给他上了一道《削藩策》,提出要大刀阔斧地削减诸侯们的土地与利益,从而引发诸侯们的强烈抵制,联合造反了。
一目了然的事情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似是而非的人性逻辑。比如原本可以按部就班的景帝为什么要急于一时地推行削藩政策?比如早已被文帝弄得心烦意乱的诸侯们为什么没有反文帝,却反了景帝?比如晁错的《削藩策》究竟是好是坏?晁错最终的结局是冤还是不冤?
“七国之乱”是如何爆发的?
汉景帝从小就是一个熊孩子性格,每一个熊孩子到处捅马蜂窝的时候都只是觉得这好玩,而不知自己的行为将会引起很严重的后果。
汉景帝当太子时,在下棋时和吴国太子(也就是他的堂兄),争吵了几句,怒不可遏地就用棋盘将其拍死了。从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汉景帝这个人不是什么安分的主,性格之中充满很强的攻击性和侵犯性,这种人通常喜欢掌握主动权,且不太会顾虑后果。
当个皇帝,激进、任性一点也并见得一定就会让人觉得难以容忍和接受,比如后面的那位爷——汉武帝,激进、任性了一辈子,不照样熊熊烈火燃烧了整个世界,还留下了千古美名?
但是,汉景帝当时这种性格和心态和当时的西汉政权调性有点不太相符,当时的中央政府讲究的是黄老之治、清静无为,就跟现在的中医理念一样,以调养、养生为主,你这猛地逮到机会就要把人架到手术台上动刀子的行为,确实让人一下接受不了。
汉景帝在执政理念上为什么会突然转性呢?一个是跟他本身的性格有关,这位同志心中的暴戾之气还是重了一点;其次跟他接受的思想和教育有关,他的老师名叫晁错,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讲究“事在人为”,要积极主动,所以这对汉景帝的激进意识也起了不少的推动作用。
汉景帝下令执行晁错的《削藩策》,为什么会引起如此之大的政治反响呢?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利益和心理的结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暴力冲突往往都不是无缘无故随意爆发的,大家在生活之中,见到过谁突然就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关系了?不会的!因为大家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有些时候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没必要什么事情都去钻牛角尖。
往往只有当利益和情绪矛盾到了无法接受和容忍的时候,剧烈的暴力冲突才会爆发。所以,为什么“打你一嘴巴子然后给你一颗糖吃”的人往往不会让你产生要跟他拼命的想法?但是一个劲地打你脸却从不给糖吃的人却一定会让你在某个节点诞生要跟他拼命的念头。
有进有退、张弛有度,这就是智慧,也就是真正的中庸之道,更是大家和谐共处的根基。
汉文帝采用“列侯之国”和“众建诸侯少其力”这两个阴招,诸侯们心里很爽吗?不可能!但是,他们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毕竟汉文帝这些政策是名正言顺的,没有太强的侮辱性,并且这些政策也不是直接从你们诸侯身上直接拔毛,诸侯们的痛感不强烈。所以,他们是不可能造反的,也是不敢造反的。
造反这种事,不仅仅是有了动机就可以去干的事情,还有合理的名号和绝对的实力。汉文帝温水煮青蛙式地对诸侯们实行安乐死,尽管很多有先见之明的诸侯都知道这对自己的家族势力来说就是死路一条,但依然不敢轻举妄动,一是没有实力,二是没有名号。
但是,汉景帝一上台就搞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削藩策》,这就完全不是一码事了。
第一、汉文帝时期,你中央政府只是对诸侯们温和地进行分家和削弱,打个比方说,就是帮诸侯们逐渐把毛剪短,这对诸侯们来说,除了心理上有点抵触,其他层面是不可抗拒的。但是,你汉景帝一上台,直接将手伸进诸侯们的地盘,剪毛变成直接拔毛了,头皮流血的诸侯们情绪上忍无可忍。
第二、随着晁错逐渐走上了政治前台,诸侯们在造反名号上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不将矛头直接对准中央政府,而是把矛头对准晁错行不行?“诛晁错、清君侧”这种口号在不怎么知情的老百姓心中有时候还能成为一种维护正义的勇气和担当!
第三、大灾大难之前,同仇敌忾的“复仇者联盟”更容易形成,受到侮辱的众人,有些会选择反抗,有些会选择忍耐,但是,在生死攸关的生死时刻,大多数人都会在适当的鼓动下选择绝地反击。
景帝三年冬,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景帝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
随后,一连串的削藩行动正式开始了。赵王刘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
这种危险气息瞬间如阴云密布般笼罩在全国诸侯们的心头,这该死的狂风暴雨,什么时候会掀翻自家的屋顶盖呢?
如此严峻的形势,让吴王刘濞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了。遥想当年,自己的接班人被太子刘启一棋盘拍死了,这件事这么多年一直如一根心头刺卡在自己的心里,说不难受恶心,那都是假的。现如今,汉景帝这小子,一点都懂得尊老爱幼,直接对自己叔叔伯伯和兄弟们动手抢劫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咱作为全国最富有、年龄最长、地位最高的诸侯,再不出来主持公道的话,高低有点说不过去了,天予不取,反受其乱啦。
于是,吴王刘濞亲自出使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后,吴王与胶西王分天下而治。刘昂一听,这可是人生豪迈的好机会呀,二话不说便同意了。并表示自己不能光吃肉不出力,主动拉拢他的一帮兄弟及齐国旧地其他诸王一起谋反。
除了亲自出马搞定了齐地,吴王刘濞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人多力量大嘛!都是可以争取的革命好同志,大家轰轰烈烈跳一支属于自己的舞曲不香吗?
不久,汉景帝便降诏要削夺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刘濞一看,好家伙,终于把火烧到你大爷头上来了,大爷我不跟你玩了!于是立即杀了吴国境内,中央所置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正式打响了对抗中央政府的第一枪。
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国的诸侯王相继宣布支持吴国老大哥,要为自由而战,为美好的明天而战。
“七国之乱”的复仇者联盟正式形成。
吴王刘濞家中有矿、手里有钱,召集子民,底气十足地发表了一番战前演说,大意是,吴国现在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有人要抢我们的房子和土地,拿臭脚熏我们、恶心我们,想要分割我们的财产,干他!必须干他!”
一时间,吴国14岁以上、62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全部应招入伍去参加保家卫国的运动了,号称20余万人。
为了让自己的声势更加浩大,吴王刘濞不光让之前拉拢的盟友同时出兵,还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建立联盟,一起反汉。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复仇者联盟引兵向西,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就此爆发了。
“七国之乱”该不该发生?
“七国之乱”算是西汉彻底完成中央集权之前的最后一次大动乱了,那么这次大动乱到底该不该发生呢?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首先说说景帝一朝的中央政府,其实当时完成中央集权已经是大势所趋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平生事端。板上钉钉的事情,何必再去给别人踹两脚呢?恶心别人往往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为什么景帝的中央政府会出此昏招呢?主要还是和景帝、晁错这对师徒组合有关系!这两位同志都是属于太想作为的典型代表。
这种人在我们生活之中其实很常见,一心想干点大事,却又容不下身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自我意识极强!汉景帝因为吴国太子和自己争吵几句就敢情绪杀人,还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晁错这位同志得瑟起来,连他的家人都奉劝他要低调一点,免得祸及家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汉景帝年轻时杀害吴国太子一事,其实是给“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毕竟杀人父子、淫人妻女都是常人难以容忍的人格底线,你一言不合就激情杀人,但这让你刘大爷刘濞怎么想?这不是明目张胆地骑在自己头上拉屎撒尿吗?虽然迫于拳头没有你的硬,当时咽下了这口恶气,但不代表人家心里真的能将此事翻篇。
这种仇恨累积是很可怕的,它会让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变得脆弱,会先入为主地去寻找报复的机会。汉景帝杀人家儿子在先,削人家封地在后,吴王刘濞又如何能继续忍得下去?
我们再来看看,晁错这位同志在《削藩策》中提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咋一看,好像还真是这么个道理!但其实仔细一看,全是瞎忽悠!
削之亦反?既然你知道削藩会逼反诸侯们,那么你们应对诸侯造反的计划和方案在哪里呢?从后面汉景帝手忙脚乱地应对情景来看,这对师徒根本就没有什么应急预案,典型的只管杀不管埋!
不削亦反?汉文帝时期的“列侯之国”和“众建诸侯少其力”难道不是变相地削藩?那些诸侯们怎么没反?你不把人家往死里逼,有几个人会和你彻底撕破脸皮要死要活的?
削之,其反亟,祸小?明明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解决的大问题,非要搞得大家刀兵相见,这叫祸小?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如果说兴兵动众还是祸小,那什么是祸大?
不削之,其反迟,祸大?这不是什么养虎为患的事情,人家诸侯们都由原来的小老虎慢慢整成了小病猫了,哪来的祸大?什么其反迟,人家根本就没有信心造反!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只要汉景帝上台之后不继续作,“七国之乱”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而汉景帝和晁错之所以急不可耐地要推行《削藩策》,本质原因还是在于这两人都太想表现自己、证明自己了。啥温水煮青蛙,咱们直接把水烧开,逮到哪只青蛙就烫死哪只青蛙不爽得多吗?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汉景帝和晁错这对师徒的政治水准也就那样。时间红利在你手里,你一天比一天强,对方一天比一天弱,拖下去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急啥?关键是,既然一心一意要挑事,就要做好相关的应急预案呀,只管点火,不顾后果,这都是一些什么事呀?
反过来看,其实吴王刘濞和其他诸侯也不应该造反!为啥呢?在绝对实力面前,情绪这玩意当不了饭吃!尽管汉景帝的中央政府这事做得有点恶心了,但是愤怒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越是大事当头,越是要理智当先,得掂量掂量自己和对手的实力。
吴王刘濞虽然有钱,但在当时钱还不是硬通货,人口、粮食、布匹、盐铁等战略物资才是实力的保障。大家看到没有,吴王刘濞后来武装了吴国14岁以上、62岁以下的全部男子,也仅仅组织了一支20余万的临时部队,你拿什么和中央政府的正规军斗呢?
至于胶西王刘昂被刘濞许诺以后平分天下,就屁颠屁颠地跟刘濞联合了,这事就更可以看出,诸侯们根本就没有做好造反的准备,也形成不了真正的合力。“平分天下”这种事也能信?因这种原因结成的联盟能靠谱吗?大家看看后来“七国之乱”时,真正出兵的有几家就一目了然了!
自身实力不如人,又形成不了同心协力的战略联盟,闹什么闹,还不如继续低声下气地过日子呢!
总而言之,“七国之乱”其实就是一出政治闹剧,但凡有一方头脑清醒一点,就根本不会发生。
“七国之乱”的平定
前面也说了,汉景帝和晁错这对师徒是典型的管杀不管埋,是裸奔主义的典范,根本就没有提前做任何预防和布置。所以,当“七国之乱”爆发后,汉景帝直接蒙圈了,咱们不是相亲相爱的刘家人吗?咋还同室操戈了呢?我可是天子呀,你们的东西就是我的,不就拿了你们几块地吗?居然跟我急眼了?还有王法吗?还有天理吗?
但是,事已至此,光打嘴炮已经没有用了,总得想办法把事情摆平才行呀!
这个时候,大臣袁盎一看汉景帝这副六神无主的样子,就知道这小子根本扛不住事,于是趁机报复政敌晁错,说这一摊子事全是晁错挑起的,只要杀了晁错给诸侯们出气,再派人和诸侯们好好谈谈心,这事就算过去了。
幼稚加恐慌的汉景帝居然接受了这么荒唐的建议了,直接下令把晁错给灭了,还自行加戏,把老师晁错的家人也全部杀了给诸侯们献礼了。
造反这种事,开弓还有回头箭?汉景帝的幼稚可想而知。但是活了一把年纪的刘濞却不会再这么幼稚了,谈判?骗谁呢?你小子没当皇帝前就敢激情杀人,现在当了皇帝后,又满世界折腾,你会真心实意和我们谈判吗?
刘濞表示没得谈,咱爷俩就得真刀真枪地干一回,直接自称东帝,连跟汉景帝派过来谈判的袁盎见面的机会都不给。
闯了大祸又兜不住了的汉景帝终于开始想爸爸了,爸爸多好,那可是遮风避雨的一片天呀!想爸爸的过程中,他突然记起了爸爸曾经对他嘱咐过,如果国家有难,可以找一个叫周亚夫的将军。
福至心灵的汉景帝赶紧把周亚夫叫过来应急。周亚夫无愧于真将军,立马向汉景帝汇报了自己的作战方案:先占据荥阳这个战略要地,阻挡叛军的西进之路。然后由他率主力进击实力最强的吴楚后方,另外分兵一支阻击赵、齐,防止叛军主力汇合。不过吴楚之兵皆骁勇,需要拿景帝的兄弟梁王刘武当肉盾正面死扛吴楚来争取时间,只要自己能断了叛军的粮道,这事就算成了。
周亚夫的这个作战计划在技术层面上其实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在政治层面上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你怎么能拿皇帝唯一的亲弟弟去当靶子呢?不是每一个领导都是明事理、讲格局的,你得考虑这种事情后患无穷的影响。
好在汉景帝也不是什么讲感情的主,弟弟替自己担点风险是应该的,当即表示:亚夫同志,你就放手去干吧,只要你的瓜保熟,其他都好说。
于是,周亚夫率三十六位将军奔赴战场,抵御吴楚联军。并安排曲周侯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诸叛国、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反观气势汹汹的吴国,却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书生造反,十年不成”,都是一帮没有啥军事眼光和能力的人,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其实注定一事无成。
当时,大将田禄伯建议由他单独率领五万人沿江淮而上,收淮南后再打武关,与主力部队形成双管齐下之势。这个方案其实和当年刘邦进关中的思路差不多,分兵牵制。算是不错的方案了,但是吴国太子却感觉总有刁民想害朕,担心手下分了他的兵权,所以一票否决了。
另外一个姓桓的少年将军建议要兵贵神速,快速抢占洛阳的武库和敖仓的粮库,据山河之险,立不败之地。要尽量避免在平原地带和汉军的精锐骑兵作战。这个建议其实也不错,除了要保证一击必中(否则后勤保障跟不上)外,其他都是好策略。但吴军的军方大佬们还是否决了。
最后,吴军采取步步推进的传统战法了,等他们慢慢推进到梁国的时候,汉军早已完成所有部署,严阵以待了。
梁王刘武毕竟是汉景帝的亲兄弟,抵抗意志十分强烈!吴楚联军仗着人多势众,轮番猛攻,总算是攻下了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这个时候,梁王刘武表示支持不住了,于是多次派人向周亚夫求救!结果周亚夫并不搭理他。
刘武心急如焚,于是写信给亲哥哥求救:“哥,我快顶不住了,周亚夫见死不救,今天死的是我,明天死的就是你呀!”汉景帝一看弟弟危险了,立马忘记战前的承诺,命令周亚夫赶紧发兵救梁。
周亚夫表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继续按兵不动。
梁武刘武心里恨死了周亚夫,但也只能咬紧牙关继续坚守,结果又坚持了一个多月。
苦战无果的吴楚联军便想去周亚夫刷点战绩,但是周亚夫根本不给机会,坚守不出。
在这僵持的期间,周亚夫暗地里派出了一支精锐骑兵南下,成功截断了叛军的粮道。逼得叛军疯狂地发起最后的总攻。他们佯攻周亚夫军营的东南方,实际上是想从西北方破防。但周亚夫早已洞若观火,调兵遣将守住了防线。
打又打不动,粮草已断绝,叛军的军心终于溃散了,大量士兵开始叛逃,只能开始全面退兵。
周亚夫等的就是这个时候,果断下令全面追击,吴楚联军溃不成军,楚王自杀,吴王潜逃。
后来,吴王刘濞逃至丹徒(今江苏镇江),还希望据江自守的,但还没来得及整顿防线,就被紧追上来的汉军冲垮。
刘濞再次退守东越国,并派人招集残兵,准备再战。谁知道,在周亚夫的威逼利诱之下,东越王杀了刘濞投诚了。
吴楚联军联军被彻底搞定了,实际上就标志“七国之乱”结束了,因为其他诸侯王的叛乱多是小打小闹或者隔岸观火。
当初,吴王刘濞起兵时,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赵国也都跟着发兵了,只有齐国、济北两国没有动静。齐王是反悔了,济北王是想静观其变。(七国之乱其实最初约定的是九个诸侯王)
齐王一反悔,济南王、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便决定要惩罚叛徒,联合围攻齐国,结果一个临淄城,就让他们打了两个月都没有打下来。等到汉将栾布率兵赶来时,他们被一击而溃,各诸侯王纷纷逃回封国,最后被各个击破,济南、胶东、淄川三王伏诛,胶西王自尽。
剩下一个赵王,说他宣布造反还不如说他宣布独立,这家伙坚守不出,最后被郦寄领兵攻破邯郸,城破人亡。
“七国之乱”最终以七个反王全部身亡、七国封地除楚国另封他王外全部收归中央政府而彻底结束。
总结
“七国之乱”其实是汉景帝和晁错这对师徒作出来的,正应了那句话“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时候,越是没有见识、格局和能力的人,越是喜欢没事找事。而且这种人惹事生非有余,但要解决问题却能力不足,当然他们一般也没有这种担当和勇气。
通过“七国之乱”这一段历史,其实我们是可以看到人生百态的,汉景帝的暴戾与冲动、晁错的激进与浅薄、刘濞的愤怒与盲目……当然也有周亚夫的坚毅与沉稳。
我们在来去匆匆的生活之中,千万不要凡事都急着去与时间赛跑,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有些事情交给时间去软化或者淡化处理,其实才是成本最优的解决方式。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道理固然有道理,但这决不是怂恿我们盲目去捅马蜂窝,不是要我们不管不顾地去强行违背事物的原本发展逻辑与规律。
今天汉景帝七国之乱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汉景帝七国之乱电视剧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7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