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白鳍豚图片 白鳍豚:见时是活的,如今竟灭绝

关于白鳍豚图片✅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白鳍豚图片卡通图片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白鳍豚图片答案,了解更多白鳍豚的资料?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白鳍豚图片的扩展:
白鳍豚的资料? 白鳍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科。它的分布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段为多。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它是研究鲸类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宝贵材料。它有发达的大脑,是一种聪明而有智慧的动物,它有“回声定位”和声纳等特殊功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丰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这些结构在仿生学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白鳍豚体呈纺锤形。吻突极狭长,上颌和下颌几乎等长,且微上翘。体长为吻长的6倍。体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颈部两侧、耳孔后及鳍肢上方区域有一半圆形的白色宽纹,在肛门上方的尾侧有两道半月形的白色宽纹。 白鳍豚喜在远离岸边的江心主流区活动,为疏人性豚类。在行动中有集群习性,常三五成群在江心活动,偶尔也进入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白鳍豚用肺呼吸,每隔一二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换气时总是头先出水,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 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其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食性以鱼为主,常在浅滩、岔流以及支流汇合处觅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 白鳍豚雌性6龄、雄性4龄可达性成熟。生殖交配期在4月~6月,怀孕期约9个月,至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每年只生1胎,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刚出生的幼豚哺母豚乳汁长大,并随群活动。 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建成后,使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航运业的发展、河道整治、机动船只增加、水质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渔具及有害捕捞方法等,严重威胁着白鳍豚的种族延续。据实测统计,现长江白鳍豚资源量已不足100头,远低于国宝大熊猫。为使白鳍豚在自然界不被灭绝,国家已将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并将长江天鹅洲古道和安徽铜陵江段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增殖白鳍豚资源,拯救濒危物种。参考资料:http://wenwen.sogou.com/z/q775687838.htm?si=6
白鳍豚:见时是活的,如今竟灭绝

郭耕

前不久读到一篇名为“我是见过白鱀豚,但如今已无人再有这样幸运”的文章,作者叫少侠小黄鸡,一看就是网名。其实,我用真名实姓告诉大家,我是见过活生生“淇淇”的(那只唯一在人类饲养下生活长达22年的白鱀豚的名字),岂料,如今灭绝了。

啥叫灭绝?就是这个物种的最后一个成员都死去了,这也算是我个人见过的唯一一个灭绝物种。正因为有这个经历,我在全国各地做自然保护巡讲,其中一课叫《灭绝之殇》,就是结合自身感触,把灭绝和濒危的故事徐徐道来。

白鳍豚图片 白鳍豚:见时是活的,如今竟灭绝(图1)

白鳍豚馆工作人员为“淇淇”做心电图检测。新华社记者郝同前摄

那是在2001年的7月,我们“寻找地球故事”讲师团在武汉巡讲,那天从武汉动物园考察出来,徐大鹏老师(新冠疫情之初夫妻双亡)带我们赶往位于武昌的白鱀豚馆。我们的老朋友、豚类研究专家张先锋博士,带我们探望了慕名已久的“淇淇”——世界上唯一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鱀豚。

说起“淇淇”的故事,可谓一言难尽,望着已二十多岁的、仍孑然一身的“淇淇”,在静得瘮人的水池中百无聊赖地兜圈子,涟连水波,在我心中激出一阵莫名的凄楚!这最后的活化石,本该属于大自然的长江特有鲸类,已经在地球上进化了两千多万年。如今,却不足二十只,是又一种势必会灭绝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的野生生灵,被国际保护人士称为“活着的死物种”,面对“淇淇”,望其项背,真不知是幸运还是悲哀,毕竟看一眼少一眼呀。

上述文字见于我当年写的武汉日记。当年长江还未禁渔,愈演愈烈的大开发大污染大破坏,导致我们家园的生态日趋恶化,环境质量江河日下,白鱀豚成了生态衰败悲剧的牺牲品。

白鳍豚图片 白鳍豚:见时是活的,如今竟灭绝(图2)

白鳍豚“淇淇”在戏水。

白鳍豚图片 白鳍豚:见时是活的,如今竟灭绝(图3)

1914年,美国人查尔斯·霍伊和他杀死的白鱀豚合影。图片:Wikimedia

从少侠小黄鸡的叙述得知“淇淇”身世的由来。1980年1月11日,湖北省嘉鱼县渔民胡家法等四人,在靠近洞庭湖的城陵矶江段偶遇白鱀豚。在确认自己看到的长嘴生物正是专家们平日重点宣传的保护对象后,四人立刻驾驶渔船展开围捕,当时他们共捕获两头,并立即向当地水产收购站报告。其中较大的雌豚由于身体虚弱,不久便死去了;而较小的雄性幼豚,则被闻讯赶来的水生所专家救治后,由伍献文院士起名为“淇淇”,饲养在了研究所里。

四位渔民并不知道他们制造了一个轰动世界的新闻,更不知道淇淇的捕获地城陵矶,正是66年前美国博物学家霍伊采集到全世界第一件白鱀豚模式标本的产地(就像北京南海子是麋鹿这一物种的模式种产地,1865年被科学发现于此)。


白鳍豚图片 白鳍豚:见时是活的,如今竟灭绝(图4)白鳍豚图片 白鳍豚:见时是活的,如今竟灭绝(图5)

图为我2018年在鄱阳湖拍摄到的濒危物种:长江江豚。

白鱀豚种群在短短三十余年间,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400余头,直至本世纪初归零。怎么突然就没了呢?

过度捕捞不仅使白鱀豚食物匮乏,滚钩和渔网还会严重威胁到白鱀豚的生命安全;采砂作业破坏了白鱀豚生活的沿岸栖息环境;频繁的航运严重干扰了白鱀豚的声纳系统,以至于许多白鱀豚被螺旋桨击死;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进一步缩减了白鱀豚赖以栖息的河口水湾等区域,同时也影响了作为白鱀豚食物的鱼类的繁殖;还有日益严重的水体污染,这一切都在荼毒着白鱀豚和长江的生物多样性。

到2004年,人们野外最后一次目击到白鱀豚;最后,在2006年,为时六周的长江淡水豚类国际联合考察,竟未发现一头白鱀豚,随后研究者无奈地宣布,白鱀豚野外功能性灭绝。

而作为补救措施的天鹅洲故道,岸上麋鹿,水中江豚,保育成果斐然,可惜白鱀豚在野外已经难觅踪影。白鱀豚是首个由于人类影响而将灭绝的鲸类动物,是50年来消失的第一种大型水生脊椎动物。相信能听到少侠此番讲解的人,都会感同身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照片中,还能看到白鱀豚在渔船边游动,看到白鱀豚和岸上收割庄稼的人们和谐共处。

我曾在赣江流域观鸟,在麋鹿保护区天鹅洲考察,都见到水中游弋的野生江豚,可以白鳍豚却杳无痕迹了。湖北不少朋友说:江汉关博物馆的门口,还立着白鱀豚的雕像;南望山下还有白鱀豚路,中科院水生所还有白鱀豚馆;武汉白鱀豚基金会志愿者们的胸前还画着活灵活现的白鱀豚会徽……明明到处还都是白鳍豚的影子,它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黄鹤楼下,往事茫茫。白鳍豚的英文“Yangtse River Dolphin”如果直译即“长江之豚”,真是长江之魂啊!如今白鳍豚已逝,长江明星物种保护的重点变成了江豚。毕竟长江江豚,也成了不足千只的濒危物种。

“灭绝意味着永远,濒危则还有时间”。这也是我在麋鹿苑生态导览时常说的,作为物种灭绝警示教育,我们在麋鹿曾经发生本土灭绝的地方,设计了一个世界灭绝动物公墓,工业革命以来有数以百计的物种在我们眼前灭绝,而且我将其创意成“灭绝多米诺骨牌”,意味着什么?

新冠疫情当前,反思人兽关系,重读1999年本人撰写的灭绝墓志铭,勿谓言之未预也。“善恶终将有报,猎天必被天猎!当人为造成的物种灭绝事件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下的时候,作为地球物种之一的人类(也是多米诺中的一位),你就能幸免遇难、在劫而逃吗?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关于作者

北京麋鹿生态中心暨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协副主席。曾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出版著述20余部并多次获奖,被中国科普作协评为“有突出贡献科普作家”,2019年获北京市政府颁发“北京榜样”称号。

今天白鳍豚图片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白鳍豚图片卡通图片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7034.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白鳍豚图片 白鳍豚:见时是活的,如今竟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