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谜的扩展:
大家知道中山舰吗?以人名为名是不是和孙中山有关啊?
原名“永丰舰”,是1910年清政府向日本三菱长崎造船所订购的,1913年完工返国,被编入北洋政府海军。“中山”舰虽然吨位不大,但却以它特有的历史而成为名舰:1915-1916年,“永丰”舰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参加了护国讨袁运动,首创义举,随后它又经历过“护法运动”、“东征平叛”、“孙中山蒙难”、“中山舰事件”等重大历史事件。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广州革命政府为了纪念孙中山,由广东省省长胡汉民下令,将“永丰”舰命名为“中山”舰。
于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中被日军击沉于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
在北大挨批,靠酱油汤充饥,与大师唱反调,杨天石却被评价有出息
文/潘彩霞
2005年11月,台湾。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结束后,在一个饭局上,一位老者顾不得吃饭,不停地劝说蒋经国的儿媳蒋方智怡,希望她能同意开放蒋介石日记。
4个月后,第一批日记终于开放,老者受邀参加了开幕式。
这位老者,便是著名历史学家、被称“研究蒋介石日记第一人”的杨天石。
那一年,他已经70岁了。
北大“白专”典型
1936年,杨天石出生于江苏兴化戴家窑一个地主家庭,儿时,熟读四书五经、论语中庸。他天资聪颖,上学后一直名列前茅,早早显露出写作上的天赋。
尽管文理皆优,但杨天石还是放弃了当工程师、数学家的理想,决心当作家,当诗人。1955年,他如愿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不久,杨天石把兴趣转移到了研究唐诗上。为了收集唐人诗集,他一边上课,一边跑旧书摊淘书,一卷一卷的大部头,都是从头看到尾。
对于未来,他满怀期望,立志通过学术做一番事业,将来能够“在图书馆的卡片盒里留下一叠卡片”。
天真的杨天石,以为只要肯下功夫,就能按部就班实现理想,没想到,命运给了他当头一击。
1957年,一位室友突然被划成右派,杨天石怎么也想不通。
室友原是福建地下党,后来参加解放军,复员后考进北大,一个革命者,怎么会有问题呢?
耿直的他于是去找团支部书记提意见。书记的回复是:“你不能看表象,要看本质。”
没过多久,杨天石就被扣上了“严重右倾、丧失立场”的帽子。
少年心性总是轻狂,涉世未深的杨天石并不在意,讨论问题时仍旧大胆发言。
当时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他却反驳说:
“对于北大这样的学校,这一方针不太合适。从社会地位上看,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没有错,但从专业上看,北大应以培养高级科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教学人才为主。”
一句话捅了娄子,在又红又专的年代,杨天石成了“白专道路”的典型,北大团委举办“杨天石个人主义思想展览”,他在全校范围内挨了批判。
政治是如此复杂,他从此谨慎起来,一头扎进图书馆,与李商隐、龚自珍做了异代知己。
摸索和钻研中,各种工具书的运用逐渐得心应手。一位图书管理员对他说:“小杨,我看出来了,你将来肯定留在北大。为什么?因为没有人像你这样用功!”
青年杨天石
岂料,事与愿违。
1960年,杨天石从北大毕业。分配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没有他的份儿,他的毕业鉴定上赫然写着:“反右斗争中严重右倾,丧失立场,一贯和党的方针对立……”
尽管成绩优异,他还是因当初的“少不更事”被“秋后算账”。
等来的结果是,一个毕业于头等学府的天之骄子,被分配到郊区一所临时兴建的农业机械学校,给拖拉机手补习文化课。
既不甘心,也不服气,只能曲线救自己。杨天石制定了目标:以曾经撰写过的南社章节为基础,写一本南社研究的书,靠著作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
几平米的小屋里,一到夏天闷热无比,坐在书桌前,他穿着背心,一手摇着大蒲扇,一手不停地摘抄资料。
一年后,农机学校奉命下马,他被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
文学梦、科研梦仍在继续,中学语文教师不是杨天石的志向。1962年,《南社》终于完成后,出乎意料,他收到中华书局总编辑金灿然的信。
一个大出版家,竟然要接见刚出校门的年轻人,这让杨天石受宠若惊。
一个炎夏的午后,在一座极为简朴的小院里,他见到了金灿然。
身材不高,胖乎乎的脸,穿着圆领老头衫,灰色短裤,摇着一把蒲扇,坐在一个破旧的藤椅里,完全没有大人物的架子。
金灿然的肯定给了杨天石信心,从此,他真正走上了研究道路。
出版家金灿然
“一言难尽”与“命运安排”
研究作家,就要评价作家的思想,杨天石开始对思想史产生兴趣,读到著名思想家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时,其中的博大精深立刻吸引了他。
有一次逛书店,看到《中国思想通史》的最后一卷,杨天石顿时双眼放光,可是不菲的价格又让他犹豫了。
一个月工资很低,除了寄给父母一大部分,自己衣食都很难周全。
但最终,他还是用果腹的钱将书买下。扉页上,他郑重写下四个字:“购此自励。”
正是中国经济最困难时期,物质匮乏,杨天石经常处于饥饿中,饿极了时,只能把酱油冲在茶壶里喝。
一边喝着稀释酱油汤,一边读着《中国思想通史》,精神得到极大满足,“批批划划,越读越有兴味”。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主编
书读多了,形成自己的思想,自然想一吐为快。有一次,杨天石写了一篇小文,其中观点与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提出的看法完全相左。
年轻气盛的杨天石,“不知天高地厚”,还特意给文章加了副标题“与侯外庐等同志商榷”。
报社编辑拿给侯外庐过目时,对这篇“激烈唱反调”的文章,侯外庐说:“文章是摆事实、讲道理的,可以发表。”
虽然不赞成杨天石的观点,但侯外庐仍然给了他表达的机会。
后来,杨天石才得知,对他这个挑战权威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侯外庐的评价是:“我断定他将来一定会有成就。”
这种容忍异见的大家风范令杨天石感动多年。
遗憾的是,因为年轻,他没有想到去亲自拜访,聆听教诲。
十年后第一次见面时,侯外庐已经瘫痪,坐在轮椅上,不能说话——史无前例的动乱时期,一次猛烈批斗引起脑溢血,从此再也没站起来。
思想家,教育家,历史学家侯外庐
那一时期,杨天石幸运地走过来了。他教书兢兢业业,渊博的学识令学生们崇拜,同事们都称他“杨天才”。
不能搞学术研究,他就躲进房间,偷偷研究鲁迅。
恰在此时,中华书局想找人写一本《王阳明》,许多学者都不肯写,找到杨天石时,他欣然接受。
1972年,《王阳明》顺利出版,首印高达30万册,很快就在国内售罄,并被送到日本展览。
在那个研究成果无处发表的特殊年代,他在斗室里读书写作,从不间断。
研究走上正轨,杨天石想进研究所专心学术。然而,调动谈何容易。家庭成分不好,在北大时的“劣迹”又如影随形,有几个单位曾经想要他,可转来转去,档案又转回了学校。
1974年,命运迎来转机。得知他做过南社研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邀请他一起编辑《中华民国资料丛稿》。
尽管没有报酬,也不调动人事关系,纯属“义工”,杨天石还是欣然应允。
因他勤奋又专业,调动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历经波折,1978年,在三尺讲台站了十八年之后,杨天石终于跨进了近代史研究所的大门,成为专业的历史研究者。
夙愿得偿,感慨万千。每当别人问起,学的是文学,为何会转而研究中国近代史?他的回答通常是两句,一句是“一言难尽”;另一句,则是“命运安排”。
被书包围的杨天石
两块“石头”碰面了
编写民国史时,杨天石得知,“中山舰事件”后,蒋介石曾说:“许多秘密现在不能讲,如果你们想了解的话,要在我死后看我的日记。”
直觉告诉他,蒋介石日记值得研究。
一次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时,杨天石无意中读到了蒋介石秘书毛思诚摘抄的蒋介石日记。
虽然日记起于1919年,止于1926年,非常有限,但杨天石还是结合众多资料,精心撰写了史学宏文《中山舰事件之谜》。
历史迷雾被层层拨开,文章发表后,胡乔木称赞是“不可多得”、具有“世界水平”的好文章,并在接见杨天石时鼓励他:“你的研究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这样走下去!”
杨天石与蒋介石,这两块“石头”的碰面擦出了令学术界瞩目的火花。
后来,去台湾参加活动时,在台北“国史馆”,杨天石幸运地看到了摘自蒋介石日记的一批未刊著作,其中内容已经延伸至1942年。
欣喜之余,他不仅自己加速抄写,还花了6万台币,邀请一批台湾学生帮助他全部抄完。
在这批资料的基础上,2002年,《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出版。作为几乎见过所有蒋介石日记手抄本的学者,杨天石成为公认的研究蒋介石的专家。
《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 杨天石著
史学家需要冷静客观,没有新资料之前,杨天石也绝不轻易动笔,1942年以后的蒋介石日记,他一直在寻寻觅觅。
2005年,去台湾参加学术研讨会时,杨天石结识了蒋介石日记保管人、蒋经国的儿媳蒋方智怡。那时,蒋介石日记已暂存于美国胡佛研究院。
饭桌上,杨天石顾不得吃饭,不停地劝说蒋方智怡开放蒋氏日记,让全世界了解到一个真实的蒋介石。
好消息很快传来。几个月后,蒋介石日记终于开放,杨天石以学者身份受邀参加了开幕式。看到日记原件,他如获至宝。
不能拍照,不能复印,他就每天第一个到胡佛档案馆去抄,直抄得手指磨出血泡,再磨出老茧。
两个月后到家,明显瘦了一圈,夫人心疼地问:“在档案馆你中午吃什么?”
“泡面啊。”70岁的杨天石轻描淡写。
一共53年的日记,历时四年,分批开放。每一次,杨天石都是如此。
抄回的手稿几尺高,在这些日记的基础上,《找寻真实的蒋介石》系列陆续推出,在学术圈外,他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忠实拥趸。
随着著作多次获奖,杨天石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蒋介石日记第一人”。
不知不觉,与蒋介石日记结缘已经三十多年。
耄耋之年心犹壮,著作还在修订,蒋介石日记的研究还在继续,学术,是杨天石毕生的追求。只有隐在书海中,他才最踏实。哪一段话,在哪本书的第几页,他轻车熟路。
欣慰的是,在杨天石引领下,唯一的女儿杨雨青也走上了史学研究的道路。
后继有人,望着从地板堆到天花板的藏书,他颇为自豪:“我的书将来一本都不会浪费了!”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杨雨青
“岁尽冬残又望春,犹抛心力作文人。何曾秃笔关天下,聊为飞鸿记爪痕。”对自己的人生,杨天石这样概括。
而女儿的评价也颇为贴切:“如果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概括他的人生,那么父亲的名字也许恰如其名:天道酬勤,天生为学术而活,磐石一样,坚定不移。”
杨天石
今天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谜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杨天石中山舰事件之谜的文章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6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