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比尔密码的扩展:
托马斯·J·比尔留下了什么密码 阿基米德的报复第四章 比尔密码之谜 密码学——编制和破译密码的科学——日益成为那些能够获得最新计算机技术的数学家所从事的量性学科。今天在军队和私人企业中所使用的密码与昨日的密码截然不同,总的来说是变得更为难以破译了。然而,尽管取得了这些进步,这种新型的数学密码在许多场合也不管用,而对一些古老的密码,最先进的破译技术仍然无法解开。……
神秘“比尔密码”200年无人破解 3组数字藏着6000万美元宝藏
莫里斯的朋友将比尔的事写成小册子出版,里头附上了3组密码 。
三组数字密码中,仅有写着宝藏内容的第二组密码被人破解。
(神秘的地球uux.cn报道)据ETtoday:200年来,无数的寻宝迷、解谜高手、科学家甚至是美军,都在尝试破解一组记载在小册子上的密码,希望能解开密码得知隐藏的宝藏位置,取得价值6000万美元的宝藏。他们有人花费了一辈子、有人花光了财产、甚至也有人以「接力解谜」的形式流传了好几代,至今却仍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成功解开密码,神秘宝藏也仍旧藏匿在维吉尼亚州(Virginia)的某个角落,等待被发掘。
根据《Mental Floss》报导,这组密码被称为「比尔密码」(Beale ciphers),最早出现在一本1885年出版的小册子《The Beale Papers》上。维吉尼亚州华盛顿旅馆(Washington Hotel)的主人莫里斯(Robert Morriss)1822年受到一位自称比尔(Thomas J. Beale)的房客委托,替他保管一口上锁的铁箱10年,若他没有在10年间取回箱子,莫里斯就可以开启这个箱子。比尔告诉莫里斯「因为盒子内除了给你的说明信之外,其他文件都是难以解读的,因此我会将解读这些文件的钥匙交给一位朋友,而他则会在1832年将钥匙邮寄给你。」
然而23年过去了,比尔仍然没有来取回铁箱,也没有任何解码钥匙寄来,因此莫里斯决定打开箱子,他发现里头放了2封信,以及3张写满数字的纸条。信上写道,比尔和友人1817年在德克萨斯州圣达菲(Santa Fe)挖掘到大量的金银财宝,为了保持安全,他将宝物藏匿在维吉尼亚,而三张数字纸条就是提示,第一张写下了宝藏的位置;第二张是宝藏的内容;第三张则是比尔与友人亲属的名字。比尔希望莫里斯解开三组密码之后,将金银挖出,给予他们的亲人。
然而,莫里斯耗费了数十年光阴,仍然无法解开任何一组密码,他在死前将这个秘密告诉了朋友,希望朋友能接替自己继续解谜,这名朋友发现第二组密码与美国《独立宣言》有所关连,但除此之外仍一无进展。于是他以匿名的方式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里头完整附上密码内容,期盼日后有其他人能让宝物重见天日。
据悉,比尔密码用的是一种转换密码,每个数字都代表了字母表中的一个字母,解密者必须拥有一个密匙,透过密匙来将数字转换成某个文本中的单词来阅读,不过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人拥有关键的密匙,因此所有人只能像无头苍蝇般做各种推测,几乎全部的书籍文本及文化都已经有人提出假设,但最后结果证实都与密码无关。一直到现在,也只有关于宝藏内容的第二组密码被解开而已,其余两组依然是困扰众人的世纪难题。
第二组密码的内容:「我在贝德福德郡,距离Buford酒馆约4英里,6英尺深的洞穴或地窖埋藏了要给第三组密码所指定的那些人的物品:1819年11月第一次存入的物品有1014磅的金和3812磅的银。1821年12月第二次存入的物品有1907磅的金和1288磅的银,加上总值约13000美元的珠宝,这些物品储存在盖上铁盖的铁罐内,铁罐被放置在结实的石壁上,并被其他东西所覆盖。而第一组密码清楚指明了藏宝地点,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它。」
贝德福德郡成为不少寻宝迷的朝圣地点,大家手持金属探测器和磁石,期待能够幸运找到「失落的宝藏」,也仍有许多人不死心的继续废寝忘食的尝试解开其他两组密码。然而,有专家怀疑,2个世纪以来人们试过这么多方法,仍未能寻获宝藏,也许比尔的宝藏、还有这整套密码其实都是假的,「说不定这本小册子就是比尔自己写的,一切都只是比尔与他朋友的玩笑而已。」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国,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起来。温馨提示:以上为科普百分百网上阅读所浏览内容,转载分享只为知识传播和学习宣传,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如有意见建议,请私信留言,我们会及时处理。欢迎关注,谢谢。
今天比尔密码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比尔密码原文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6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