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

关于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答案,了解更多有句成语说腰缠万贯,一贯钱是多少文钱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的扩展:
有句成语说腰缠万贯,一贯钱是多少文钱 宋朝时候一千个钱串成一串,一贯等于1000文铜钱。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 ,官价一两黄金折四两银子。
宋朝财政收入上亿两白银是真的吗?

#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前言:

相信大家看过很多关于宋朝岁入上亿两白银的文章,有些水平较高的文章还煞有其事的找到了出处,

比如曾巩在《议经费扎子》说道:“皇佑、治平皆一亿万以上,岁费亦一亿万以上”;

比如《宋史•食货志》记载道:“天禧末…而天下总入一万五千八十五万一百”。

这些原始资料的出现,就让很多人认为直接宋朝的每年财政岁入超过一亿两白银,最高数值定格在一亿六千万两。而明朝低的时候只有五百万两,宋朝是明朝的几十倍。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图1)

看着很厉害不是,文章没吹牛,确实有正史资料证明这个数字是对的。

那食堂就直接给个对比数据,灭了北宋的金国,其财政收入最高的时候是3亿,相当长一段时间超过2亿,数据比宋朝还高。

而且,仅从数据上看,南宋财政收入也比北宋高,而且高出一倍。

是不是很冷?

一、统计单位搞错了。

之所以会有人认为宋代财政收入上亿两白银,是因为他们以为宋朝财政收入是以贯做单位,然后他们想当然的认为一贯铜钱等于一两白银。

于是他们得出一个著名神论,宋朝每年财政收入过亿两白银,远超于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财政收入最多的朝代。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图2)

然而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问题就出在宋朝财政收入的统计单位不是多少两白银,也不是单指多少贯铜钱!

《宋史·食货志》、《宋会要辑稿·食货》、《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宋朝所有信史,都没有“一万万贯”、“一万六千万贯”这样的记载。

因为宋朝赋税是实物税收和货币税收并行的,并不像后世明清一样,直接以白银计量;更不像我们今天一样,交税直接交人民币,该交多少,交多少,一分别少不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宋朝赋税是指铜钱、金银、绢帛、谷米、草料等物资的总和;宋朝财政收入的单位,也是这些东西的总和!

其中铜钱以贯计,金银、丝绵以两计,布帛以匹计,谷米(粮食)以石计,草以围计等等,其他各种物品都有各自的计量单位。

由此宋朝财政收入的单位就成了“石缗匹两围……”

《宋史·食货志》曾明确指出,宋朝税物种类繁多,总共分四类:谷、帛、金铁、物产,其中谷又分七类,帛分十类,金铁分四类,物产分六大类。

以宋太宗至道三年为例,该年宋朝收入为:

“谷二千一百七十一万七千余硕,钱四百六十五万余贯,绢一百六十二万余疋,紬、絁二十七万三千余疋,丝线一百四十一万余两,绵五百一十七万余两,茶四十九万余斤,刍茭三千万围,蒿二百六十八万围,薪二十八万束,炭五十万秤,鹅翎、杂翎六十一万余茎,箭干八十七万只,黄蜡三十余万斤,此皆踰十万数者,他不复纪。”

再以宋真宗朝天禧五年为例:

“天禧末,上供惟钱帛增多,余以移用颇减旧数,而天下总获钱二千六百五十三万余贯,金万四千四百余两,银八十八万三千九百余两,丝四百一十七万二十余两,绵一千八百九十九万一千余两,绢一百五十五万二千余匹,紬九百四十一万五千余匹,绫三十四万四千余匹,絁一十三万七千余匹,纱縠二万五千余匹,锦绮二万八千余匹,布三百五万七千余匹,茶七十六万余斤,盐一十六万三千八百余石,香药、真珠、犀、象七十万余斤条片颗,竹木、箔三百六十余万条片,五谷二千九百八十三万余石,草三千万余围,木炭、薪蒿三千余万斤束。”

这样的记载不胜枚举。

看看上面的数据,大部分都是些乱七八糟的大杂烩。如果按这个统计方法,明朝弘治八年财政收入是:

粮共两千七百七十五万一千七百八十九石六斗;布帛一百十五万一千七百七十九疋,绢十七万八千六百九十七疋三尺四寸五分,丝三万六千七百三斤七两五钱,绵二百六十五万两千九百四十六斤五两三钱,棉十三万一千二百斤;草三千九百八十四万六千九百围;户口钞八千八百四十二万六千九百八十二贯;杂课钞七千三百九十二万五千十九贯;金银课共五万三千三百五十六两。

零零总总加起来,明白财政收入也能达到两亿七千多万,这个数据也能远远大于宋朝

所以这样一锅大杂烩,其实没什么意思。

我们总不能说,收一万围的草,也能当成一万贯铜钱吧?

就算要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折算成铜钱贯,等用什么样物价标准核算呢?

这个问题连宋朝人自己也搞不清,于是一锅烩,大家一起上吧,省得麻烦。

这样一来,就让这个宋朝财政收入数据大量注水。

二、宋朝财政收入有多少。

如果我们要比较直观的看宋朝财政收入,就需要一份以钱贯计算的宋代财政收入清单。

说什么来什么,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在他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了北宋财政收入一份清单。

“国朝混一之初,天下岁入缗钱千六百余万,太宗皇帝以为极盛,两倍唐室矣。天禧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余万缗。嘉佑间,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余万缗。其后,月增岁广,至熙丰间,合苗役易税等钱,所入乃至六千余万。元祐之初,除其苛急,岁入尚四千八百余万。”

在这个记载中,北宋财政收入巅峰是熙宁—元丰年的6000余万贯缗钱。

因为当时宋神宗正进行著名的王安石变法,极大的增加的朝廷财政收入。

后来宋哲宗继位,来了场元祐更化,废除新法,于是元祐年间朝廷财政收入降到了4800余万贯缗钱。

这个数据可靠不可靠?非常可靠。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图3)

因为当时北宋朝廷委任户部尚书李常、侍郎苏辙主持修订了《元祐会计录》。对财政收入进行了一次汇总,苏辙还因此写了一篇《元祐会计录序》,一篇《收支叙》,一篇《民赋叙》。

在《收支叙》中,苏辙列出了元祐初年的户部收入数目:

“今者一岁之入,金以两计者四千三百,而其出之不尽者二千七百;银以两计者五万七千,而其出之多者六万;钱以千计者四千八百四十八万,而其出之多者一百八十二万;绸绢以匹计者一百五十一万,而其出之多者十七万;谷以石计者二千四百四十五万,而其出之不尽者七十四万;草以束计者七百九十九万,而其出之多者八百一十一万。”这两个数据高度吻合,足以证明其可靠性。

如果我们按程民生先生著写的《宋代物价研究》标准,将苏辙列举的金、银、绸绢、米谷等物都折算成缗钱(草的价值较低,忽略不计)。

零零总总加起来,大概能有个7000万贯缗钱。唉呀,距离岁入亿贯还差一点啊!

三、宋朝地方收入。

那么有人就问了,这只是宋朝中央统计的收入,地方收入呢?

这个问题非常好,宋沿唐制,将天下正赋收入分为“上供”、“留州”、“送使”三部分。

“上供”,就属于中央财政收入,由中央委任的转运使解运京师入库,内容包括传统的正税夏秋两税、榷货、金银课利等钱,后来王安石变法为了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又增加了常平、免役、坊场等钱;

“留州”与“送使”则是中央留给地方的地方经费,内容大概有“军资库钱”(留州)、“公使库钱”,宋朝人称为“系省”,即隶属于尚书省、留置在地方的财税收入。

但是和唐朝不同的是,“留州”、“送使”虽然留在了地方,名义上归属地方,但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就有了财政自主权。

苏辙曾说道:“举四海之大而一毫之用必会于三司。”;

南宋四大名臣之一的李光也曾说道:“祖宗之制天下财谷悉总于三司非条例有定数不敢擅支。”

司马光更是直言不讳的道:“祖宗之制,天下钱谷,自非常平仓隶司农寺外,其余皆总于三司,一文一勺以上悉申帐籍,非条例有定数者,不敢擅支。故能知其大数。”

因为地方上这些钱的所有权归属中央,原则上地方不得随意征用,有多少,用多少都必须请示中央,地方上完全没有自主权。

大宋中央将地方什么都收了,只留下地方一地鸡毛。

就在宋神宗进行变法,大宋中央财政收入达到鼎峰之际,当时大名鼎鼎的苏轼被贬杭州,担任杭州通判。

苏轼发现杭州的府衙、宿舍、仓库破败不堪,根本没法看,他就想修房子。

苏轼精打细算,装修费用要四万贯,可偌大的杭州,竟然拿不出这笔钱来,得上表管朝廷要度牒(度牒是宋朝官府发给出家僧尼的凭证。 凡有牒的僧尼可以免征赋税徭役。于是宋朝官府经常出售度牒,成为官府收入的一大来源。)

这可是杭州啊,居然连四万贯都拿不出来,其他地方更是可想而知了。

也就是说在大宋地方收入真是不够看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大宋的财政收入,就得看中央财政收入,中央多少,大宋财政收入就大概有多少。

四、另外一本账。

现在又出现个问题,司马光所说:“自非常平仓隶司农寺外,其余皆总于三司”,这话什么意思。

怎么又多出个司农寺?是不是大宋中央还有统计到的收入呢?答案是对的,真有!

这个司农寺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北宋的财政管理是分成两个系统。

第一个财政系统是三司(元丰改制后改为户部左曹)——各路转运司——州县长官——市镇税官构成的财政收纳系统。

这个系统最重要的中央部门是三司。

三司是宋朝在元丰改制之前的全国最高的财计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三司使,有计相之称,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掌管全天下的财权,我们前面看到的中央财政收入就是三司统计的。

而第二个财政系统是司农寺(元丰改制后为户部右曹)——各路提举常平司——各州通判——县丞,构成的财政收纳系统。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图4)

第二个财政系统最高中央机构是司农寺,司农寺有意思。

起初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司农寺只掌

“供籍田九种,大中小祀供豕及蔬果、明房油,与平粜、利农之事”,

算是一个在京城办公的慈善救灾机构加祭祀机构,手上掌握的钱非常有限。

到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司农寺开始扩充职能。

“在京东西、河北、河东、陜西、淮南、江南、两浙各置常平仓,以逐州户口多少,量留上供钱一二万贯,小州或三二十贯,付司农寺系帐,三司不问出入”。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司农寺竟然可以从大州收到一两万贯,小州二三十贯的钱财。

蚊子虽小,但也是肉啊。

司农寺手头上增加的钱不多,但发生了质变,产生了一个有中央向下延伸,垂直管理至各路的理财体系

到了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宋朝出现了一个严重现象,地方上的产生了大量无人耕种的荒田、绝户田。

这些田都被地方官中饱私囊,给贪污了,卖了。

当时时任枢密使韩琦建议,将这些田地都留下来,招募农民耕种,并将收获的粮食按大概百分之十的比例,存放在一个新建立的固定的官办仓库里,用来资助城中无以自养的老幼病残,这就是广惠仓。

然后广惠仓由提点刑狱司(俗称“提刑官”)和司农寺共同管理(不过年底需要将各类进项与花销上报三司)。

这一下司农寺又有了一大笔收入,腰包迅速鼓了起来,权力大增,除负责赈灾救灾的主要业务之外,开始接触稳定各地物价的事宜。

于是司农寺垂直到地方的财政系统逐渐成型,成为大宋赈灾救灾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由此形成,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宋朝赈灾救灾系统,但指望这点钱就想实现所谓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无异于痴人说梦。

当然此时的司农寺财政系统,无论从体量还是影响都远比不上三司财政系统。

但对比之前,司农寺确实是混壮了不少。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图5)

可惜好景不长,二十多年后的元丰年间,时任大宋皇帝宋神宗进行了著名的元丰改制,

元丰五年(1082年),“行官制,寺监不治外事,司农寺旧职务悉归户部右曹”,

宋神宗规定,京中寺监,不得插手地方事宜,司农寺原有职能全部被户部右曹接管。

这一下,司农寺的财权被拦腰砍断,就只剩下园苑种植、水硙磨麦、给兵食、造曲以供酿酒、储薪碳等工作,比开国之初还要惨,并且这样的状态延续至北宋末期未有改变。

实际上司农寺财政系统宣告崩溃!

而这个财政系统由户部右曹接管,由此形成户部右曹系统,与之同样命运的是三司财政系统被户部左曹系统所取代。

虽然司农寺不在了,但这个独立于三司(左曹)系统之外的财政系统还存在。

并且权力大增,除了掌握常平广惠仓,并且在进行变法的同时,还掌握了新出来的免役、青苗、坊场、坑冶、河渡、山泽、地利、榷货、户绝没纳之财。

户部右曹系统,所能掌管的钱财呈现爆炸性增长!

新成立的户部右曹系统和原有的司农寺系统一样,财政独立,掌管的钱财不经左曹管理。

对于这点苏辙也曾说:“左曹隶尚书,右曹不隶尚书,天下之财分而为二”、“若夫内藏右曹之积,与天下封桩之实,非昔三司所领,则不入会计,将著之他书,以备观览焉。”

也就是说,宋朝两个财政系统,被户部左曹和户部右曹所取代。

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苏辙、李心传那份清单里面的数据是户部左曹的数据,是看不到右曹财政系统里的钱的。

那户部右曹不见记载的钱有多少呢?

不知道,由于目前未能找到元祐年间的户部右曹收入账目,这笔钱具体有多少,只有天知道。

不过我们能按王安石变法时,新收的各项收入作为参考。

据记载,熙宁年间,青苗钱“岁收息至三百万贯”;

元丰七年(1084年),免役助役钱多达1870万贯;

坊场钱即扑买坊场、河渡、盐井所得的收入,为500万贯;

另有谷、帛90多万石、匹,折钱约100万贯(这个数据很粗略,勿喷);

另外朝廷还将市易钱从户部左曹划到右曹,按熙宁十年市易司所收息钱计算,为140多万贯 。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收益,不过基本上大头都来了,零零总总加起来大概有个3000万贯缗钱。

再加上与前面统计出来的户部左曹7000万贯缗钱,这样一来,宋朝岁入终于勉勉强强过亿贯了。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图6)

看到这真是佩服王安石,真是个理(搜)财(刮)高手。居然这么会搞钱,他不应该叫王安石,应该叫王搞钱。

也就是说,在王安石变法期间,宋朝财政收入是有可能达到上亿贯(缗)钱的,那是不是等于上亿两白银呢?

五、这不是白银。

慢着,别着急!现在又有两个问题。

第一,王安石新法搞来的财政收入是大宋正常财政收入吗?是不是每年都这么多?

不好意思,并不是!

王安石新法是一步一步来的,那些个刮钱新法并不是一步到位的,直接拿王安石新法搞来的钱当成宋神宗朝每年的财政收入,是不科学的。

而且王安石新法很快就被废除了,虽然后来宋哲宗又恢复了,但是自从进行变法以后,新法时废时兴,并不是正常情况下的正常之法,拿这个数据来证明宋朝财政收入岁入过亿贯铜钱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就算权且当这个岁入亿贯作为代表,那这个亿贯指的就是亿贯铜钱,亿两白银吗?

更不好意思,并不是!

请注意我之前统计的单位,不是多少贯铜钱,而是多少贯缗钱!

这几个字看着好像没多大区别不是?

然而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这里食堂给大家上两张图,北宋和南宋财政收入里关于钱数量的图。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图7)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图8)

看出名堂来了吗?

第一,南宋财政收入真的上亿了!

第二,仅从钱数量来看,北宋最高的数据是宋神宗的6000余万贯(缗),而南宋最高的数据宋理宗的12000余万贯(缗),南宋是北宋的两倍!两倍!!

为什么,没人说南宋财政收入比北宋高?

南宋比北宋富裕,你信吗?

这就是宋朝财政收入最让人头疼的地方,一个单位一个字搞错,就会闹出天大的笑话!

就像黄仁宇先生一样,他就因为搞错了宋朝财政收入的单位,狠狠的栽了个大跟头!

是的,不要迷信历史名家,他们也会犯错误。

黄仁宇为什么会栽跟头?都是宋朝惹的祸!

宋朝币制之混乱复杂,为历朝所罕见,问题之严重,为历代所未有。

首先,宋朝币制不统一。

别的朝代可能还曾想过币制统一,宋朝因为各种原因,从来都没有试图进行币制统一,甚至人为的搞乱币制,压榨百姓,比如大宋朝廷故意往四川地区输入铁钱。

宋朝这个贯缗钱既包括钱币也包括纸币(交子),钱币又有铜铁之分。

《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钱有铜、铁二等,而折二、折三、当五、折十,则随时立制。行之久者,唯小平钱。夹锡钱最后出,宋之钱法至是而坏。”

在宋朝,中原等大部分地区用的是铜钱,铜钱是确实主要货币。

但是由于北宋货币的割据性,成都府、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等四川四路是专用铁钱,并且宋朝禁止川中铁钱外流,外处铜钱也不得流入川中,由此导致四川铜钱枯竭,宋朝朝廷非但不往四川输入铜钱,反而加倍投入铁钱;

除四川之外,陕西、河东路铜铁钱兼用;福建、岭南等个别地区也用铁钱。

除了铁钱之外,宋朝还发明了被很多人吹上天的纸币——交子。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图9)

本来嘛,交子发行前期还好,还是有价值的,到后来,交子越发越多,恶性通胀,急剧贬值,交子成为搜刮民间财富的工具。

到了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交子改名为“钱引”。

这时候,宋朝新一界的纸币发行量已经达到最初的二十倍了,交子数量增加,实际能兑换的价值却跌入低谷,一缗“钱引”只值十几文铜钱,甚至以前发行的交子通通不予兑换,成为一张废纸!

就这宋朝还继续发行纸币,高的时候发行纸币四千一百四十七万余缗,而实际价值却只有七十万贯铁钱。

以至于,纸币的“缗”逐渐成为宋朝基本财政单位。

活生生把币制玩到崩溃,最后没办法了,靠卖度牒度日,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甚至一次性发度牒十万三千道,每道作价三百千,共约取得财政收入三千万贯。

最后度牒成为宋朝财政收入的大头,度牒几乎等同于货币,可以用来赈灾、犒军、贷款。

其次,货币在贬值。

这样的币制下,一贯(缗)钱到底能换算成多少白银,本身价值多少,能买多少东西,甚至有多少文钱,都在不断变动,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答案,只能分时间段,大概推算。

古代的钱币一般都是一贯(缗)1000文铜钱,这个叫足陌。但是吧,足陌是不可能足陌的。

到了后来,800文铜钱就能算1贯,这个叫短陌。

宋初全国各地1贯到底有多少文铜钱,根本说不清,高的800文,低的480文,后来大宋朝廷统一为770文钱

但是以中国古代吏治的尿姓,中央规定的政策,地方上面未必会严格执行。

而且就算是宋朝主要流通的铜钱本身,也在不断贬值。

宋朝铜钱钱按币值分为小平(一枚一文)、折二(一枚二文)、折三、折五、当十等;

按材质分为铜钱、还有铜铁杂铸的钱,根据成色不同而币值不同;

按名称分为元宝、通宝、重宝等。

宋朝的钱币,到底有多少种规格,很难统计,最起码有几百种。

各种规格的钱币之间的兑换,根本没个标准,经常随意改变币值,更有甚者直接停用。

就算是同一种规格的钱,在不同地方的币值也会不同!

“荆湖、江南、两浙、淮南重宝钱作当三,在京、京畿、京东西、河东、河北、陕西、熙河作当五。”

更坑爹的是,宋朝铜钱的含铜量越来越低。

本来宋初的铜钱含铜量就由唐朝的八成,降低到了六成左右,后来降到了五成多。

含铜量降低了不说,面额还增大了。当十钱的含铜量不超过小平钱的3倍,但是币值却是小平钱的10倍。

这样一来导致一个可怕现象——劣币驱逐良币,小面额的铜钱,大量退出流通领域,流入储藏领域,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大面额的铜钱,并且大量假钱(主要是折十钱)流入市场。

再加上铜钱大量外流,宋朝出现了严重的钱荒现象。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图10)

钱币一贬值,接踵而至的就是物价上涨,物价一上涨,又加剧钱币贬值。这又是一个大问题,本文不再多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岁入亿贯缗钱,所包含的实际价值,实在让人心里没个底,有多大的意义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简单地用一贯钱去换一两白银,想都别想!

中国历来极度缺金银,宋朝更是十分严重,宋朝每年的白银只有几十万两,基本全给辽国和西夏了,宋朝国内没有多少白银,白银根本就不是流通货币。

理论上:

宋太祖、宋太宗时期,一两白银大概换一贯铜钱;

宋真宗时期,一两白银大概换两贯铜钱;

宋仁宗以后,一两白银大概换三贯铜钱;

宋高宗以后,一两白银大概换四贯铜钱。

请注意,这只是理论上,实际上在宋朝根本就没有人愿意用一两银子去换四贯铜钱,哪怕更多贯也不换,谁换谁傻冒。

白银如此稀少,铜钱贬值如此厉害,换你,你会换吗?

辽国和西夏、金国就不换,宋朝给他们的岁币,就必须是白银,再多铜钱也不换。

六、结语。

因此所谓宋朝财政收入每年上亿两白银,根本就是个大笑话,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去用宋朝的财政收入去碰瓷明、清,说宋朝比明清富裕,更是不自量力,徒惹人笑耳。

今天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56910.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 宋代一贯钱是多少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