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观察者效应心理学的扩展:
如何避免或消除在小学心理学研究中的观察者效应 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优点:适用范围较大;简便易行;所得材料比较真实。缺点:结果难以重复验证、精确分析;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受观察者主观影响(观察者效应、观察者偏差)(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实验情景带有极大的认为性质,被试处于那样的环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分直接测验和间接测验(投射测验)两种。测验法有三个基本要求:1.信度2.效度3.标准化(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有两种方式:问卷调查和晤谈法。使用时应注意:1.取样的代表性2.被试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优点:用起来比较容易,收集数据比较快。缺点:不够严谨;不能揭示因果关系;受研究者主观影响较大。(5)个案法:对被试各方面或状况进行深入而详尽的了解,收集个体过去和现在的资料,进过分析推知其行为原因。优点:能够解释个体某些心理和行为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者获得某种假设。缺点:对个体的研究结论难以推广。
心理学名词科普: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01 举例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actor-observer bias)是一种认知偏差,一个常见的心理学例子是:
当我迟到时,我会想:“因为交通阻塞,这不是我的错”。这是对自己行为的情境解释。
而当别人迟到时,我会想:“这个人可能没有时间管理意识,性格比较随意”。这是对他人行为的性格解释。
这反映出人们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标准存在差异。对自己的行为,我们更了解所处情境,所以倾向情境解释;对他人则知之甚少,所以从性格特征解释。这就是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02 它能帮到我们什么
我们可以利用行动者观察者效应来帮助我们反思和处理生活中的事件,那么该如何思考呢?
总结来说,多沟通,少判断,多了解对方所处的情境,减少对性格或动机的揣测,再回过头看看自己是否有“双重标准”:在肯定自己时标准宽松,否定他人时标准严苛。
学生考试,自己考差强调运气不好,同学考好纯粹运气加成。积极的方面当然是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东山再起”,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适合如此考虑。
例如一个被视作“不思进取”问题少年的孩子,大家熟悉的标签可能是不听话、贪玩、冷漠暴力的人,但我们并不了解ta的家庭背景,成长背景,或许是一个父母亲酗酒暴力的家庭、又或者是在一个受到父母忽视的家庭里长大等等因素。
在评价他人前,设身处地想想在那个情境下,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无助,也可能这样选择。我们都会有各种认知偏差,这属于人之常情。但多一步的思考,或许在不觉之间,你开始理解不同选择背后的原因,这就收获了一份平和与接纳。
今天观察者效应心理学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观察者效应心理学名词解释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5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