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红姨为什么吓人照片 红姨 为什么这么吓人

关于红姨为什么吓人照片✅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红姨 为什么这么吓人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红姨为什么吓人照片答案,了解更多红婶是谁??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红姨为什么吓人照片的扩展:
红婶是谁?? 红婶,全称是红衣女(还有一个称呼是“红姨”),是一个出现在日本恐怖片《鬼女魔咒之红衣女篇》里面的“鬼”角色。 此角色不论笑容或长相,还有那句经典对白,都令人极之印象深刻,因而在百度恐怖片吧引起了广大的关注,   无数会员都为其而倾倒,于是都统称为“红婶”或“红姨”,以表示自己对她的尊敬和爱戴。   而她那张特殊的微笑图片,更是成为了恐怖片吧的标志之一。   正所谓:想知道是不是走对了恐吧,就看看右手边有没有红婶的微笑。   红婶,对于恐吧,犹如镇吧之宝的存在。   无数新人小白进来,一开始都会被其的气势所吓倒,甚至发帖抗议,要求把红婶的图片换下。   不过时间一长,他们也会渐渐被红婶的微笑所吸引,并且开始接受红婶,成为一个真正的恐怖片吧的'X'会员。
沈阳爆炸三年之后的红姨,67岁的初代丁克

#春日生活打卡季##时事热点头条说##头条讲真的#

红姨为什么吓人照片 红姨 为什么这么吓人(图1)

爆炸发生时,红姨老两口正在煮面条。红姨老伴在卧室里看电视,声音开得很大。因为老伴的耳朵有些聋。红姨习惯了这样的吵闹。那个爆炸声,沉闷而巨大,好像是龙在低吼,又像是雷从远处传来。老两口都愣愣,但都没当回事。也许半分钟不到,整个房子晃了一下。如果不是黑色铁炒勺里滚着花的水斜着泼了出来,红姨还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地震了!红姨第一个念头就是往客厅跑,把老伴从薅起来。可是她刚跑到卧室门口,既没有了声音,也没有了晃动。红姨问老伴,地震了吧?老伴说他不知道。火!红姨忽然想起来没关火,急忙跑回厨房。就在这时,有人在楼下院子里喊起来,爆炸了!

每次回忆起这一段,红姨都喜欢用一句“老娘命差点没了”。可惜红姨不是任何人的老娘,她是个丁克。67岁了,也许称得上东北初代丁克。

红姨为什么吓人照片 红姨 为什么这么吓人(图2)

大概二十多分钟后,红姨家的房门被敲响了。声音很大,敲门声很着急。红姨的老伴有些不高兴,“是什么事!这么闹腾!”老人的传统认知里,只有遇到了坏事情,才会这样急三火四地砸门。等红姨开了门,就看到社区的工作人员大声说,“阿姨,快下楼,不安全!”红姨也没明白,怎么不安全?小伙子也没回答,着急地转身往楼上走。楼上还有一家是孤寡老人。每次社区有点大事小情,这种没有孩子的老人,都是重点关注对象。

“别吃了。”红姨对老伴说,“让赶快下楼。”老伴还没放下饭碗,他站起来时,抓了一枚水煮蛋。红姨去拿存折,和一个小布袋,里面放着她的金项链和金戒指。老伴说还要拿两件衣服,红姨抓起羽绒服,给他披上。两个老人都觉得自己的动作很快。可等到了楼下,这一栋楼里,他们是倒数第一。老邻居拉了红姨的袖子,“怎么才下来!多危险啊!”红姨没明白的时候,另外一个老邻居说,“你们还不知道?我儿子都知道了,还打电话给我了!”红姨心里不舒服,这又是显摆自己有儿子!

这是老小区,快三十年。现在住的以五十岁往上的老人为主。红姨甚至算里面年轻的。年轻人少,和这个地点没有地铁、又很难停车有关,更和这里的房子老旧,冬冷夏热有关。1990年代的房子到了2020年代,昔日五十平的“大房子”成了如今的“蜗居”。在这里出生的80后早就走向了更大的世界,此时统治这里的是白发族和成百上千只麻雀。

红姨对这样的“老年王国”说不上喜欢,但也无法厌恶。从下岗开始,这里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齐刷刷地被扔到了社会浪潮中去自学游泳。

按理说,红姨是不应该经历下岗的。1990年代的尾巴,红姨还在辽河油田下属矿区的幼儿园当阿姨。那时不叫幼师,都叫阿姨。哪里想到进入2000年,红姨所在的矿区忽然撤销,离开的是拖家带口的油田职工。撤矿返农,剩下了很多磕头机(油田里常见的老式钻井设备,因为机械臂一下下地升降,好像在磕头,得了这样的绰号)。曾经兴旺了三十年的油田小镇,忽然没有了矿区子弟,也没有了人气。红姨则没了工作。

红姨老伴最开始只是钻井队里的临时工。没啥技术,但有力气。老伴一直觉得红姨能“农转非”是他的功劳。红姨本是当地的农村人,大个子,浓眉大眼,英气勃勃勃勃。老伴一眼就相中了。老伴是下乡知青。1977年冬,农村变成被雪笼罩的一整片白。老伴前几次走两三里路“路过”红姨家,红姨看到了,又羞又气。连红姨的老娘都忍不住,“这小子怕是盯上大丫头了。”大丫头,是红姨的小名。当年的审美,壮实、屁股大的那才是美女,这意味着能下地干活、能生儿子。红姨妥妥属于这一类。但红姨看不上老伴,怎么看都没出息。红姨琢磨不如找个附近村里的壮劳力,结婚之后还能照顾家。跟知青结婚,干农活需要技巧,不是十天半个月能学会的。又回不去城里,整个人生悬在半空。

直到腊月里,知青们跟矿区的采油工人们一起忙活时,不知道谁,没有用螺丝锁紧钢索,近三米高的采油机上,一个婴儿拳头大小的钻头掉了下来,不偏不倚,砸在了红姨老伴左耳朵后面,一个血窟窿,绽放出了一朵鲜艳的血花。

开采油田的地方都是野外,没什么医疗救护的设施。老伴当时还是小伙子,这一下也被砸得够呛,但人还清醒。可那血止不住,又是在脑袋,采油队决定将人送到一个名为“黄金带”的医院。

这是距离采油队最近的医院。几个医生围拢上来。一位医生说这都砸到骨头了,需要缝合。另一位医生说,肉都砸没了一块,皮也没了,往哪里缝?第三位医生说,这血止不住,怕是要失血过多了。没有检查设备的医院里,医生们好像想起来什么一样,“病人家属呢?”“没有家属,一个知青。”听到这话,有一个医生开了腔,“出了事你们采油队付得起责嘛!”

这句话在当年,有点病危通知书的意思了。采油队有一百多号人,采油队长也算是有些权利,让人去找知青点,知青点里已经有不少知青返城。点长无心管这件事,又没办法通知到家里人。好多知青知他喜欢红姨,就让人去把红姨接到了医院。

红姨那个时候也是二十岁的小姑娘。被人拽到医院,看到一脑袋血、被人围住的老伴,有点懵,“这是咋了?”红姨还以为这个男人快死了。大家架着她,“他就信你,你就说治还是不治?”“不能看着他死啊!”红姨说。

老伴命大,活下来。接下来,大家都把红姨和老伴看成了一家人。红姨还是不情愿,老伴也怕这一砸留下后遗症,于是去采油队找。几次之后,采油队接收了老伴,有了工人的身份,算是“当家作主”。红姨也终于同意和老伴结婚。

可红姨没生孩子。老伴话里话外,红姨欠了老伴的。老伴生气了,就会说自己这么好的男人没有孩子,还坚持跟红姨在一起,红姨应该伺候好自己。可矿区取消,采油队搬走,已经发展起来的石油小镇不到一年就还原成了1990年前的模样:以当地的农民为主,大量的矿地变成农田,种上了水稻和玉米。红姨和老伴虽然住在楼房,又不习惯,两个人商量,索性买断工龄,来到老伴下乡前生活的省城。老伴的父母留了一套小房子给他。

一晃二十多年。红姨仰着头看向自己家阳台时,心里想的是入冬了,北阳台还没有糊上塑料布,怕是再过一个月,就要灌北风进来。不仅是自己家,很多老邻居的家也都是疏于修整的。尤其是阳台,大部分还是木头框的。红姨平时除了买菜和跳广场舞,几乎不下楼。周围的老人更多的是在带孙子,从这里出去的年轻人从事的多半也不是大富大贵的工作。把孩子送回老小区的父母身边,看起来也是合适的。

有不到六十岁的年轻老人开口问了出来,“是哪里爆炸了?我们这房子还能住吗?”红姨一听,这是问到了七寸上。“不能住的话,我们先到孩子那里去住啊!”红姨刚高兴起来,又瘪了下去。

老伴和别人说,他俩没孩子是红姨生不了。可他们结婚五年多的时候,还没有孩子,老伴不好意思去医院,让红姨自己去看。红姨在医院里,没查出啥问题。这成了她最大的问题。红姨要强,坚持说是自己不想要孩子。

红姨为什么吓人照片 红姨 为什么这么吓人(图3)

“我来和大家说一下。”社区的几个工作人员围拢了老人们。“这个房子暂时不要住。”老人们一听都着急了,半辈子的家就这么不让住!后来听说爆炸的地方距离这几栋老楼足足一公里远呢!老人们七嘴八舌地喊起来。

“想当年我可是劳模!放到现在,那可是省长级别的待遇!”红姨的老伴因为被砸,被采油队推荐到了辽河油田,当年评上了先进工作者。这成了红姨老伴一辈子的骄傲。在他的嘴里,这件事也越说越大,从工作者到劳模,现在则夸张成了“省长待遇”。“现在还要住这样的房子!都没人管!”红姨的老伴越说越气。可周围没人搭理他。

这里是老年乐园,也是吹牛乐园。老年人没有别的乐趣,吹牛都在不经意间挥斥方遒。这里都不是有钱人,周围的邻居没有一个做生意的。1990年代下岗时,这一帮子人都不敢做买卖、怕赔钱,也没有啥本钱,索性到处找工作去给别人打工。红姨在2005年前后来到这里时,第一波第二波的下岗浪潮已经过去,严格意义上来说,她和老伴经历的撤矿,并不是下岗。但遭遇是一样的,都没有了工作,都去给那些敢于做生意的老板们打工。

“你没有孩子。”那时还都是三十多岁的女人们围着红姨感慨。“你没有孩子。”如今邻居还是这样说。当年大家觉得她没有孩子,不用像别人那样下班还要照顾孩子。现在大家觉得她没有孩子,是没了去路。红姨早就不慌了。她习惯了到最后社区一定会考虑怎么帮助她这种“孤寡老人”。红姨不喜欢这四个字,太惨了。她更喜欢“丁克”。红姨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不明白啥意思,别人告诉她,这个词的意思是“不要孩子的人”。她好喜欢这个词。

当天中午,社区工作人员拿来了盒饭。下午,社区联系了一家快捷酒店,据说也是按照区里的决定,70岁以上免费住,60岁到70岁的老人象征性地付三十块钱。老人们舍不得,不愿意去住。社区保证第二天联系更便宜的,毕竟已经入冬了,不能长时间在外面冻着。

第二天社区联系了一家养老院,接收红姨这样的重点关注对象。其他老人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可以暂时住在养老院。老人们一听,低声嗡嗡起来。多半是觉得丢人。“子女不管?那不就是被抛弃了?”“我儿子在北京呢!一时回不来。”有老人验明正身一般声明。“我家闺女在上海。”另外的老人附和。“一个人一天才八块钱,其余的社区补贴!”社区工作人员是个90后,怕是会错了老人们的意。这次可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脸面。

“我不去养老院。”别的老人还在联系子女,看有没有更好的去处时,红姨对老伴冒出这么一句话。老伴惊讶且不高兴,“不去养老院,你要去哪里?”老伴一直认为自己对红姨“有恩”。老伴在和红姨结婚后不久,凭借采油工人的身份,将还在种地的农村户口的红姨安排到钻井队幼儿园当阿姨,成了城镇户口,吃上了国家粮。尽管红姨没生孩子,但红姨一直听老伴的话,从做饭到收拾卫生,一直伺候着老伴。怎么如今冒出来“不去养老院”这样的抵抗?

“阿姨,这家养老院挺干净的,住宿和吃饭分开收钱。你和叔叔这样一家人还可以安排到一个房间。”社区工作人员到底还是太年轻。红姨对老伴说,“这房子反正不能住,还不如出去自己住。”

“自己去哪里住?”“反正不去养老院。”“养老院有啥不好?”“我又不是没有家。”“这不就是你家?”“我弟还活着呢!”红姨顶嘴。老伴哑口无言。老伴作为男人,父母去世,没有退路。但红姨还有,她在老家有一个小两岁的弟弟。老伴不肯去。“我给你交钱,你去养老院等我。”红姨递出了银行卡。社区工作人员有些为难,“阿姨,你们没有微信或者支付宝吗?”能独立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很少,红姨也不例外。于是社区工作人员给养老院打电话。养老院一听,有好几位老人是无儿无女的,有点不乐意,“这种人,我们要担风险的。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几个老人听到,不高兴起来,嘟嘟囔囔的,又不敢大声说,怕被听见了,连这样的去处都没有了。

最后,社区工作人员带着老人们去了开车要半个小时的两三个银行。附近的银行因为受到爆炸影响,暂时也不营业了。红姨和其他老人一起取钱。她取了五千块给老伴。自己留了五千块。她又办了一张新银行卡,取了五万块钱放在里面。然后把旧卡一起交给老伴。

住养老院很简单,就跟拎包入住一样,只是房间不新,还透着一股老人味。红姨从养老院的小院子往外走。院子里坐着几个老人,被新来的老人们吸引,往屋子里张望。走到院门口,红姨回头,发现老伴已经在屋子里乐呵呵地坐着了,并没有望向自己。红姨有些失落,也很轻松。

到了火车站,红姨一件行李都没有,她脑子还想着回了老家,要给弟弟的孩子们包几个红包。忽然又想到,不能这样冒然地过去。她一直把弟弟的手机号记在自己的老年机上。她摸出来,打过去,好久才有人接。红姨说了弟弟的名字,对方说,“老年痴呆啦!不认识人啦!你是谁啊?”红姨没吭声,她不知道说什么。

她在售票处大厅的墙角处,靠着窗台,站了好久。她怎么都不明白,弟弟才六十岁,怎么就得了这个傻病,不认识人了?她想回去看看,但自己这样子回去,怕是只会添乱。

“哪里暖和啊?”红姨问售票处里面的工作人员。售票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你想去哪里?”“冬天去暖和的地方。”红姨回答。

售票员给了她一张去广州的卧铺。“非常贵!三百多呢!”红姨感慨。

红姨为什么吓人照片 红姨 为什么这么吓人(图4)

关于这次不抱有任何目的的广州之行,红姨没觉得自己多么大胆。她听老伴提起过,当年“大串联”时,还在读书的老伴也没带什么行李,就跟着别人一起扒绿皮火车,去过西安,还去过贵阳。而红姨的这次出行,还只是抱着“不想去养老院,别处哪里都可以”的念头。可上了车,同一个车厢的几个人都好心地问她,“怎么没带点吃的喝的?”“火车上的饭菜可不便宜。”红姨这才回过神来一样,意识到从东北到广州,是一段好远的距离。

也许是红姨看起来一脸懵的状态,加上她在短短的两天里经历了两次有家回不去的巨大变化,老人家让人难免动了恻隐之心。红姨上了火车没多久,周围的好心旅客有的给她一瓶水,还有给她方便面、鸡蛋、火腿肠的。后来有人觉得纳闷,红姨不会是老年痴呆之类的病症,一个人离家出走、误打误撞上了火车吧?于是有乘客告诉了乘警。乘警过来询问后,又联系了红姨所在的社区。等大家都弄明白了,火车早就发车了。红姨这下成了车上的重点关注对象。

红姨在卧铺上躺着,竟然有点无所事事,这是她最近三十多年里唯一不需要做饭、做家务的时间。房子不能住,人竟然自由了。这样的自由也有代价,红姨没有办法和老伴分享自己此刻的感受。

“你去广州干什么呢?”卧铺车厢里有人半关心半好奇。红姨回答的很认真,“我去看看冬天。”“东北的冬天不是更好吗?”“太冷了,我去看看暖和的冬天。”红姨说完,车厢里的人都笑了。“你胆子真大!”“你的孩子呢?”红姨不吭声了。

红姨发现,自己和世俗认知中的老阿姨,状态完全不一样。而这种不一样的根源,就是自己没有孩子。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孤家寡人,在卧铺上躺的时间长了,就要坐起来锤锤肩膀,缓解浑身酸疼。“人老了,吃得少,也不经折腾。”

广州不冷,但也算不上热,红姨感觉就跟东北的五月份一样,但火车站比东北的火车站都大很多。而这些都没有广州酒店的价格吓人。这可真把老太太吓到了。“越是高楼越贵,那种矮趴趴的便宜,但也不要选特别宽的特别好看的楼。”红姨的心得是挑那种小区里面、挂着某某旅店的,最便宜,一天还不到一百块,还能在大概三四平的公共厕所里洗澡。

红姨一度担心,在这里会被人看作是孤寡老人、失智老人。可在广州没有人会关心,为什么一个老太太要到这么一个大城市里,也没有人会关心她只是想感受温暖的冬季。

红姨心疼住宿的钱,而且出门吃东西很不方便。这里什么都要手机支付,很多叽里咕噜的话也听不懂。她不敢坐公交车,也不敢坐地铁,只能在路上走一走。后来别人问她,在广州看到了什么?红姨答不上来别的。只记得广州的一碗面的价格都要二三十。红姨吃了三四天的面包,胃直反酸水。

“应该带老伴来看看。”红姨想。她觉得自己一个人在广州有些浪费。关键是一百块钱一个房间,两个人住更划算些。

可红姨要学会的事情还有很多,智能手机是关键。可这对她来说太难了。红姨怎么都想不到的是,一个二手智能手机在广州居然只要六百块钱,而且还是白色的。红姨特别喜欢。这可太便宜了!二十块钱一碗面和六百块钱一部手机,红姨认为一碗面很快就吃完了,但手机可以用很久。就是手机的速度非常慢,“我老了,手机太快,我跟不上。不如就买个慢一点的。”

白色如同一块玉一样的手机是红姨在旅店旁的一个二手手机店买的,老太太和店主达成的协议是店主教她用手机。店主也不是广州人,说话南腔北调的。但肯定是南方人。四十多岁,平时应该也没有什么太多的事。于是同意了。旧的老年机,店主说给红姨二十块钱回收。红姨迟疑了一下,舍不得,跟着她时间久了,有感情。店主听完红姨的话,莫名其妙地看着老太太。

红姨在温暖的广州足足学了四五天的手机使用,还记下很多如何操作。店老板挺惊讶的,“你居然会写字?”红姨老脸一热。

红姨为什么吓人照片 红姨 为什么这么吓人(图5)

“你还知道回来。”老伴见到红姨的第一句话,就像受委屈的孩子。红姨穿的依然是之前离开时那套,只是多了一个小袋子,里面装的是几件内衣,是买来换洗的。一共就去了七八天,算上路程,也不过十日出头罢了。

红姨并不喜欢老伴的状态。也许是没有孩子,老伴上了年纪之后开始表现得像是孩子。红姨并不忍心将老伴就这样抛下。但同在一个养老院里的老邻居,看到红姨,语气上有些奚落,“这是叛逆了。”“心野了。”

红姨开始还解释了几句,后来跟老伴两个人到了养老院的房间里,才说了实话,“我们还年轻,还能走,为什么非要在这里住?”“不住去哪里?老房子说是不安全、不让住。去外面住,不花钱吗?”老伴说话的语气一直没变。“那房子,社区不是说会给一个说法吗?”红姨不理解,“都这把年纪了,也没孩子,干嘛不出去旅游?”老伴一愣。这是红姨这么多年第一次光明正大、堂而皇之地说“没有孩子”。

红姨以前不愿意把这些事情摆到台面上来说,很大程度是因为还有一个落脚的地方,日子就这么胡乱对付着,也能过得下去。可当那个房子因为不安全、不能继续住,生活一下变了。在哪里住,决定了接下来过什么样的生活。在其他老人要么等子女安排,要么等社区安排时,红姨第一次意识到,以前嘴上说不在乎别人说自己没孩子,实际上还是怕的。红姨怕的事情太多了,怕没钱,怕被人看不起,怕将来有病有灾,没有人搭把手,活着遭罪。但这些恐惧,红姨只是在心里盘旋,说不出口,似乎不说出来就不需要面对。

“你疯了。”老伴呆了半晌,才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不是疯了,而是傻。”红姨想了想才说。“你这是要造反了。”老伴一改几分钟前有气无力的状态,刚才还斜倚着,现在已经坐直了,“你这几天跑哪里去了?你都多大年纪了!你是不是又跟那些跳广场舞的跑出去了!”

从没有工作、离开采油小镇开始,红姨就发现两个人的性格和爱好的差距越来越大。老伴整日说自己这不舒服那不舒服,还会跟二十年前的钻头事件联系起来。红姨则开始跳广场舞,后来还跟几个舞伴去了华东五市跟团游。一路上,老人们都是一家一家的。导游给他们编号,分别叫几号家庭。红姨一个人独行,依旧被赋予了“六号家庭”的称呼。

一路上,团里的二十几个人都以为她是寡妇,还挺照顾她。中途上洗手间,红姨听到有人低声说,“那个老阿姨真可怜啊!一个人出来玩。”“出来散散心肯定比在家里好。”甚至进了购物店,导游都没有逼红姨消费,反而还给了她一包果脯。

那次回来,老伴就不乐意,“出去玩也不带我,也不带好吃的回来。”“是你自己不想去。我带东西回来,你又说我乱花钱。”红姨被气笑了。可这次,她挑明了说没有孩子,是为了让老伴跟自己一起走。

老伴就像小孩子一样找起理由,“我不敢坐飞机。”红姨回答,“我也没坐。坐什么飞机啊,咱们年纪大了,有的是时间。飞机票还贵,不如坐火车。”“那我也不去,出去就是花钱。”老伴继续说。“咱俩这些钱,留下来给谁啊?咱俩也没孩子。”红姨的回答随口就说出来了。她感觉很舒爽。以前怎么就不敢说“没有孩子”这四个字,总想藏着掖着的?

“到处都要用手机,我不会。”老伴想了半天,又找出了理由。红姨很自豪,拿出自己买的二手手机,“我会。我给你看。”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里,红姨演示了如何操作微信和支付宝。尽管红姨的微信里只有一个好友,就是那个店老板。不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热衷于加别人为好友。

“这安全吗?就用手机,钱就付过去了?”老伴这次是真的像小孩了。“有啥不安全的。”红姨回答,“我都想好了,这个手机就绑了我一张银行卡。咱们出门就带着存折和银行卡。先往银行卡里存三千,然后手机付钱。等银行卡里的钱不够了,咱们再去银行,转钱到银行卡里。”

红姨没和老伴说,她没敢安装手机银行。怕操作不好,这辈子口挪肚攒的钱就这样打了水漂。宁肯笨一点,也要保险一点。为此,红姨还在存折上写了一行字,“如果我取钱超过一万,请一定提醒我是不是被骗。”

老伴看着红姨手里的智能手机跃跃欲试,“你都会用,那我也行。”可老伴并不行,APP都按不开。越按不开越着急,越着急越使劲,反而更按不开。红姨不想打击他,便安慰道,“你手指头有点粗,不好操作。”老伴认可了这个说法,听话地点点头。

尽管红姨哄得老伴开心了,但老伴还是不肯跟红姨一起去旅游。晚饭的时候,老伴和红姨一起去养老院的大厅。那里一厅多用。吃饭的时候是餐厅,平时是休闲厅。但也没啥可以休闲的,没有扑克,没有麻将,没有书,只有一台电视机,看起来四十寸不到,摆在前面的桌子上,看不清也听不清。红姨不明白,老伴这么省钱为了什么?

晚上回到房间里,红姨翻出她的智能手机学习笔记,试着用手机搜索广州租房子的价格。她就这样一路搜索,发现有一个叫做惠州的地方,租房子一个月还不到一千块。还能看到那些房子的照片,看起来挺干净的。

红姨看到照片下面有电话,她试着打了过去。对方接了起来,一开始叽里呱啦的,红姨听不懂。后来对方用蹩脚的普通话回答了红姨的问题,又给让了七十块的租金。“你那里多少度啊?”红姨挂断电话前,问了一句。“天气吗?二十度吧!”对方回答。红姨心动了。

红姨为什么吓人照片 红姨 为什么这么吓人(图6)

“你们年轻的时候也这样吗?”一大早,老伴就因为红姨依旧要去南方,两个人吵了起来。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听到,过来劝了几句,纳闷地问。

“本来心情挺好。”老伴这么说。红姨知道老伴是胡说。暂住在养老院的一共十七个老人。从住进来开始,就陆续有子女来接。那天又有四个老人被子女接走。这么一来就剩下九个老人了。老伴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估计早上的拌嘴的真实原因也是如此。

红姨和老伴之间的差距,早就越来越大。老伴整天在家看电视,红姨要出去买菜、做饭,又要跳广场舞。只有大城市里才有跳广场舞,以前的采油小镇可是没有的。

“你就想在养老院里一直住着?就因为便宜?咱俩现在还能走得动。”红姨苦口婆心地劝。“你是不是想离婚?”老伴这句话让红姨没理解他的逻辑。好端端地提什么离婚?“不离婚你为什么不想伺候我?”老伴又来了一句。红姨惊愕,又气笑了。“咱俩出去,肯定能够是互相照顾。”

这么说,红姨觉得有点别扭。老伴就是被照顾习惯了。红姨归因于自己一开始就没有工作,只能在家做家务。那个时候从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一开始都不好安排工作。红姨也是在快两年的时候,才获得了当幼儿园阿姨的资格。但此前一直做家务,让红姨成了习惯。

红姨没敢让老伴知道,自己琢磨过,干脆就让各过各的。老伴喜欢养老院,那就让他在养老院住着。估计老房子的事情,过个半年也会有个结论。自己喜欢南方,那就去南方生活。虽然家里的积蓄,多半是老伴这些年的工资积攒下来的,但红姨的勤俭持家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红姨之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主要原因是各过各的,很难过下去的那个是红姨。红姨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两千块左右。而老伴的收入在五千左右。两个人一起生活,一个月才花一千出头。但如果去南方生活,一个月至少要两千多。房租就占了一半。而这些开销,肯定不能动用存款。不用老伴说,红姨也认为,这些钱是将来的“过河”钱——遇到了突发情况,来解决这些困难的钱。

就在红姨还没有想好怎么办时,老伴忽然病倒了。一开始就是头晕,后来感觉起床和走路都有些吃力。到医院一番检查,说是轻微脑梗。红姨感觉后怕,刚才自己和老伴竟然都没有叫救护车。而是两个人慢慢走到医院的。

医院收了老伴。别看平时老伴动不动就这难受、那难受,真的住院,他也很害怕,一直在问红姨,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绝症?红姨看到老伴精神状态这么差,也不敢和他说实话。于是问医生该怎么回答,医生说红姨老伴这种情况没有太大的危险,住院一周就可以出院的。

红姨就跟哄孩子一样,对老伴说,他就是着急上火,脑供血不足。老伴立刻说,“还不是因为你,家没了,你再走了,那我咋办!”红姨被他这句话弄的挺难受的。

老伴在病床上躺着无聊,红姨就把自己的二手智能手机给他用,教他看视频。医院里的病号饭需要用手机订。老伴看到红姨操作手机,惊讶极了,“谁教你的?”红姨说,“不然怎么办?出去都要靠自己。你也学吧!”“我不学,学不会。”老伴扭着身子。红姨这只老鸟不想只是在北方筑巢,她也想做候鸟。无奈的是起飞太难。

出院那天,红姨和老伴站在医院,都挺迷茫。两个人没什么行李,期间红姨回去老房子几次,取了换洗的衣服。小区没啥变化,可没了人,麻雀一群群起飞降落,愈发荒芜。也看不出来到底哪里危险?听说主管部门研究后续的补偿方案。有人猜测是赔偿动迁房,有人猜测损害赔偿现金。红姨是希望赔偿现金的。

不知道是入冬,还是因为房子一时间住不了而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导致的,又有一位老邻居脑梗了。也是轻度,走路有些吃力。红姨和老伴再不愿意回到养老院,一时间也的确无处可去。

红姨不肯放弃自己的想法。每天在养老院的小院子里,红姨和老伴慢慢散步,来帮助老伴恢复。周围那些基本要靠轮椅行动的老人都称赞他们年轻。老伴很得意。红姨说,“他们都快八十了,可不说我们俩年轻嘛!”但老伴还没表示到底要不要去南方过冬,“可以过年的时候过去看看。毕竟身边也没子女。在养老院过年估计不能太好。”

元旦时,老伴先犯了难。他不想在养老院里过元旦,“咱俩出去吃吧?”“吃啥?”红姨不解。她的心思都用在去南方过年这件事上,对老年人来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从穿到住,都需要提前考虑。“我想吃小孩都喜欢吃的汉堡包。”“那你就去吃呗!”“你陪我去,你给我买。”红姨知道,老伴用不好智能手机。

红姨带着老伴走到商业街里,就有麦当劳。点了双人餐,大部分都是老伴吃的。红姨吃多了就会胃不舒服。趁着老伴吃得高兴,红姨劝他,“吃什么不重要,吃你想吃的才重要。”老伴不吭声。

春节到了。养老院里只剩下三四家老人。红姨有些妥协了,即然老伴这么反对,不如再给他一些时间。然而,就在大年三十的前两天,养老院里原本二十多位老人,被子女接回家过年后,只剩下五六位。当工作人员来收取每人一百块的除夕到初五的伙食费时,老伴绷不住了。他终于决定,跟红姨去南方看看。但那个时候已经买不到火车票了。红姨答应老伴,一买到票,两个人就去温暖的广东。老伴像个期盼放假的孩子,每天都心心念念。红姨也松了口气。

春节就这么零零碎碎的过去了。等到初五,那些被儿女接走的老人们回来时,并没有大包小裹,仿佛是完成了一项任务。住在红姨隔壁的阿婆说,回了儿子家,反被嫌弃身上有味道、手脚笨拙、吃东西吃不干净……“不如养老院里舒服”。

而跟红姨一样,是从老房子里临时到养老院落脚的另外两个老人口中,红姨听到关于老房子的赔偿,儿女都想要钱。要房子麻烦,还涉及到老人离世之后过户、遗产税的问题,还是钱方便。说这些话时,老人们的语气很平和,听不出悲喜。

“你们要啥?”对方老人问。红姨立刻回答,“我们也要钱的。”没有子女的红姨在没有了家之后,终于开始去为过想要的日子而迈出脚步。有了钱,这一切都会更有可能。为自己活,有的人一直到老才实现这个简单的梦想,有些人则一辈子都不敢实现。(吴楠)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 三明治)

今天红姨为什么吓人照片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红姨 为什么这么吓人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53051.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红姨为什么吓人照片 红姨 为什么这么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