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2020年惊蛰 2020年惊蛰是几月几号几点几分

关于2020年惊蛰✅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2020年惊蛰是几月几号几点几分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2020年惊蛰答案,了解更多2020年的二十四节气分别都在什么日子?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2020年惊蛰的扩展:
2020年的二十四节气分别都在什么日子?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具体时间: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2-5日交节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2月18-20日交节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3月5-7日交节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3月20-22日交节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4月4-6日交节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4月19-21日交节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5月5-7日交节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5月20-22日交节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6月21-22日交节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7月6-8日交节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7月22-24日交节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8月7-9日交节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8月22-24日交节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9月7-9日交节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9月22-24日交节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10月8-9日交节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10月23-24日交节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11月7-8日交节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11月22-23日交节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12月6-8日交节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2月21-23日交节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1月5-7日交节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1月20-21日交节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惊蛰之敬 2020年惊蛰 2020年惊蛰是几月几号几点几分(图1)

自立春二候始至惊蛰,各类蛰虫陆续启蛰。图为2020年“雨水”时节,在“历法之源”地的晋南翼城地区的菜园中,拍摄到一对七星瓢虫已经出蛰。 李学峰摄

2020年惊蛰 2020年惊蛰是几月几号几点几分(图2)

剪纸《春耕》采用和林格尔剪纸“笨瓣子花儿”的独特剪纸造型和审美手法,表现了春天里万物复苏,阳气上升,春草萌发,生机勃勃的春野景象。 段建珺创作

2020年惊蛰 2020年惊蛰是几月几号几点几分(图3)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徽标。

2020年惊蛰 2020年惊蛰是几月几号几点几分(图4)

鹰踏兔也称“鹰踩兔儿”,是流传于黄河流域尤其是在晋陕之北与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剪纸纹样,一般是在春节时张贴。鹰喻阳在天,兔喻阴在地,鹰踏兔寓意阴阳相交,化生万物之意。图为剪纸《鹰踏兔》。 康枝儿创作

2020年3月3日,又逢“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这是地球上生命的节日。

2020年3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惊蛰”。“二十四节气”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直至今日,肯定也会走向未来。

同世界各地的族群一样,中国人以丰富的智慧和艺术想象力,构建了人与自然间长久持续的和谐空间,从而也形成了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在全球疫情千变万化时,本版以“惊蛰时分的智慧、世俗和感悟”为主线,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一线工作者,记录所见所感,与读者分享。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当下的中国更加深入人心。”

闻丞

2020年,我们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春天。

其实在这场疫情之外,世界人民乃至所有生态系统,都在面临着有史以来罕见的考验。去年冬天以来,大半个中国经历过多场高强度雨雪。事实上,这些雨雪都与欧亚大陆西端活跃的气旋有关。这些气旋在欧洲和西亚造成了异常强烈的洪水和雪灾。而更早些时候吹进阿拉伯和北非沙漠的气旋,更是催生了铺天盖地的蝗群,其对非洲、亚洲多个国家的冲击至今仍未结束。稍早些时候,在赤道另一端的澳大利亚,烈火几乎横扫整个大陆的林区。在全球化的时代,地球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和广度,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物种。“环球同此凉热”在2020年竟以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4亿多年来,地球生物曾经历过5次大灭绝。每次大灭绝后,生态系统都能迅速复苏,新的物种辐射演化,地球再度生机勃勃。生态系统的这种恢复力,被称为韧性。生物多样性是一切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生态系统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韧性的基础。而只有功能正常运转的生态系统,才能为人类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我们每天习以为常的新鲜空气、很大一部分淡水资源以及包括所有食材在内的巨量物资以及各类自然公园这样的游憩空间。这些直接使人类受惠的生态系统功能,便产生了生态系统服务。从物质到精神,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系统。“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对人类文明历史经验的总结。

历史经验和现代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水平高低正相关。生活环境中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有利于将疾病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即“宿主稀释效应”;拥有更多树种的天然林也比单一人工林具有更高的减缓气候变化能力;生态系统一旦失去某些动物,其功能和诸如固碳能力这样的服务就会受到显著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是解决很多全球问题的关键。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其中关键性的一部分,就是保护、管理并恢复身边的生物多样性。规范人和生物多样性间的良性关系,最终实现生态安全,这是文明达到一定高度后为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导致这轮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源于原本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的病毒。而近年肆虐过的几种致死率较高的烈性传染病也与动物存在关联。雨水节气刚过,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相比于非典时期,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当下的中国更加深入人心,在各级政府的治理实践中也有很多体现。这一项决议预示,中国会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日趋具体化,同时也会更加取决于人民的参与,并与人民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进而跟生态系统的关系,将进入一个变革的时代。

我们和全球正在经历着各种灾难和挑战的其他各国人民一道,在这个时间节点,有必要思考怎样从改变一举一动出发,面对全球环境变化,扭转可能即将到来的全球变化拐点。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同期全球各国人民遭遇的种种自然灾害,仿佛春天里天际回荡翻滚的雷声,警醒我们在这个“生物多样性大年”深刻地认识和自然的关系。从古至今在漫长岁月里一贯“敬天礼地”的中国,应当成为这一领域“顶天立地”的先进者。

2020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将在中国昆明举行。这届大会的主题“生态文明:共建生命共同体”已经为如何在2050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明了方向,然而实现的路径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选择。

(作者为国家林草局世界自然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广泛参与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与保护项目,涉及青海可可西里、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太行山等)

“我们并不一定要成为素食主义者,但传承前人智慧,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必然是我们理性而正确的选择。”

李学峰

“惊蛰”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三个节气。每年的3月5、6日便是“惊蛰”。此时,正值仲春,春姑娘轻盈飘逸的脚步已由广东岭南一路北上,到达昆明、四川,3月中旬即将抵达武汉,4月上旬可至黄河中游地区,中旬便可跨过山海关,到达哈尔滨,5月中旬到达北极村漠河。

惊蛰之后,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惊蛰”最初叫“启蛰”。先秦文献《夏小正》便有“传正月启蛰,言始发蛰也。”古人观察天象、物候现象是细致的。比如昆虫的孟春始振、仲春咸动、秋分坯户、霜降咸俯都十分符合黄河中游物候发生规律。而值得说道的是惊蛰其实是一个发展过程。自立春二候始,便有“蛰虫始振”的物候现象出现;经惊蛰至春分前这45天时间内,蛰伏的虫子便陆续出动,惊蛰时节最为一轰而出。蛰虫的惊蛰并不是惊蛰时节春雷震醒,而是气温、地温升高所至。

2018年9月,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将山西翼城历山地区命名为“历法之源”地。而翼城县弃里村“惊蛰黑牛开犁”便是留存的一项节气文化活动,也是各地“鞭春牛”等节气活动的前身。大家知道,无论中国历法或者“七十二物候历”,其最原始、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的食粮保障问题,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惊蛰正是黄河中游历法源头地区春耕生产之时,“惊蛰黑牛开犁”就是其春耕生产开始的发令枪,是古代一种重要的仪式。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内涵。现如今,人们不仅关注平均寿命的增长,更关注健康和生活的意义。当下,全世界都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而揪心,关注人的健康呼声更加强烈。其实,我们不应该忘记大自然的求助之声。在古代,《夏小正》便有蚁卵做酱的事情。当今各种蝉、毒蝎、螳螂、虫蛹、天牛……仍在撩拨着我们的味蕾。我们生活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发展平衡;此时,人类的健康生存环境应为重中之重。我们要清楚哪些是濒危物种,哪些是有害物种。越是积极保护生态环境,越需要科学地利用生物资源。

我们并不一定要成为素食主义者,但传承前人智慧,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必然是我们理性而正确的选择。

(作者为中国气象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著有《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来自历法源头的影像物候报告》)

“农耕文明社会中,惊蛰日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追求,其实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相处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

段建珺

“惊蛰到,草尖冒”。从惊蛰起,塞外山野开始回暖,农人驱牛羊出圈,原野上一片生机。依照内蒙古和林格尔民间旧俗,惊蛰日百虫出,阴气升阳气降,家中老小易患灾病,借吃梨,寓意灾病远“离”。

对于惊蛰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表达,在和林格尔民间剪纸里体现得最为丰富多姿。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扩展),和林格尔剪纸是中国北方剪纸最具代表性的剪纸文化形态之一,被誉为“农耕与草原图腾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惊蛰之时,在窗户上张贴的和林格尔剪纸有“鹿鹤同树”“鹿回头”“鹰踏兔”“宝盆生命树”等,在墙上张贴则表现春耕、耙地、送粪、牧羊、春野等表现农人民俗生活场景的剪纸。在和林格尔民间,鹿作为一种瑞兽,还具有开春还阳的象征意义。春草萌生之际,人们还要把圈里的牛、羊、马赶到田野里透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晒太阳“透活气儿”,去掉寒冬的污气,意味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为此,他们用剪纸体现了这些美好的生活祈愿,剪出来以后张贴在屋里的墙围上,表达对生命和生命力的敬畏和赞美。

农耕文明社会中,惊蛰日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追求其实就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如何和谐认知与相处的人生态度及处世方式。在剪纸表达中,人们通过对世世代代与之相伴的鹿、羊、牛、树、草、花等物属都充满怜爱之心和感恩之情,传承人们都是带着情感去创作剪成,在剪纸的背后体现的是对自然天地的敬畏之心去相融。在惊蛰日,即使是面对因雷而动的虫害污气之属,也都以“吃梨”寓远离的方式得以化解,而非用极端方式去解决,充满人性大善之美的生命光华,令人敬仰。

在剪纸等世俗文化中,蝙蝠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祈福符号,传承了上千年。没想到在现代社会,蝙蝠却仍会成为某些人心中美味。庚子年初的这场灾疫,其根源之始,正是人类采用了过分甚至肆无忌惮的行径,浸入了与之相伴而生又平等相融的动物所属的自然天地。在他们尽享口“蝠”的同时,人们也为他们追求的“口福”而付出惨痛代价——丢掉的不仅仅是健康和生命,更是在毁掉我们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承。

(作者为著名剪纸艺术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系中国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遗憾的是,不敬畏自然、不爱护野生动物的观念行为,在一些人中间广泛存在。”

闵庆文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惊蛰”之于野生动物,民间的认识好像并不那么好。惊蛰时节的春雷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春雷惊百虫”的结果可能是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因为唤醒了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甚至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也就是民间习俗的“打小人”。

颇有意思的是,2020年农历惊蛰之日两天前的3月3日,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世界性节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这是联合国为提高人们对世界野生动植物的认识,于2013年12月20日决定设立的。自2014年开始,每年都有一个活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维护地球上所有的生命”,这里的“所有的生命”,既包括所有作为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的野生动植物物种,也包括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最接近自然的地方的人们。中国的主题则为“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包括野生动植物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人们多么重要,已有很多阐述。生活在传统农耕社会的人们,对大自然更多的是敬畏。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从而形成了自然崇拜这一最原始的宗教形式,而以动物或幻想中的动物作为崇拜对象的动物崇拜是自然崇拜之一。这既是因为人们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捕杀动物,但又怕动物灵魂予以报复,所以对动物进行膜拜,以求得到宽恕;也是因为早期人类在动物面前自知软弱无力,“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从而对动物怀有敬畏感。

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其结果必将是吞下自酿的苦果。

17年前,滥食果子狸而引发的非典之殇还在眼前,波及全国、影响世界、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又一次将“野味产业”推上前台,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都把此次新冠病毒的源头和中间宿主指向了蝙蝠和穿山甲。

滥捕滥食野生动物已不仅仅是陈规陋习,而是涉及到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遗憾的是,不敬畏自然、不爱护野生动物的观念行为,在一些人中间广泛存在。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就在全国展开抗击疫情阻击战、公众普遍要求禁止滥食野生动物的时候,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为阻断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于1月26日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之后,在众多科学家联名呼吁尽快修改完善立法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时候,还会在网络上看到辩解之辞,认为“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将是武断的,不科学、不理性的……对于人类而言,对野生动物产品的需求从未停止,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刚性需求’。”

这说明,即便此次疫情过后,我们应该如何保持与各种野生动植物的距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会有一个长期的、胶着的社会演变过程。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对待大自然、对待野生动物的生态观、习以为常的陋习,还有我们的治理能力。

惊蛰前后,春雷始鸣。惊蛰的春雷不仅惊醒了蜷眠的动物,也在警示着我们:人在天地间,当存敬畏心。敬天地,便是顺天时,尊天道,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畏天地,便是行天道,不妄为,约束自我,和谐共生。

今年的惊蛰“春雷”,当数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月24日做出的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希望这个“春雷”给我们以警醒: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希望这次新冠病毒肺炎的“教训”,能让我们记得更久——最好是能永远记住。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及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研究)

今天2020年惊蛰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2020年惊蛰是几月几号几点几分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46627.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2020年惊蛰 2020年惊蛰是几月几号几点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