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藏戏的特点的扩展:
藏戏的五个特点 1,戴着面具演出”、2“没有舞台”、3,“一出戏演出三天三夜还没有结束”。
藏戏,凭什么风靡整个西藏?
▲ 萨迦藏戏面具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藏戏的起源
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一位叫做唐东杰布的人诞生于日喀则昂仁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上建造桥梁,为众生谋福利。他煞费苦心,募集造桥经费,虽经三年多的努力却收效甚微。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招来组成藏戏班骨干,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一些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并到各地演出,以化导大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称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作为一个非常古老的剧种,藏戏的起源和萌芽,其实可以追溯到一千三、四百年以前。据历史记载,公元6世纪时西藏进入奴隶制社会,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文成公主进藏后,松赞干布十分欣赏大唐的服饰礼乐,于是把汉族乐舞与藏族歌舞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歌舞。
在此基础上又兴起了一种鼓舞,其舞蹈、表演及歌唱都开始有了一定的规范。到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时,邀请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来藏,弘扬佛法,于是出现了类似内地古代傩舞的哑剧式跳神舞蹈。
到公元14、15世纪,就是我们熟悉的唐东杰布的时代啦,他把在寺庙里流传的跳神舞蹈形式加以戏剧化,开始用以表演故事、塑造人物,受到群众欢迎并很快流传起来。
到17世纪时,更把这种演出形式与宗教仪式彻底分离,形成了以唱为主的独立戏剧艺术表现形式。
后又经无数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提高,最终形成了以“唱”为主,“唱、舞、韵、技、艺”相结合的有着强烈民族特点的剧种,即藏戏。藏戏的流传范围,也随之从日喀则、拉萨、山南等地区逐渐扩大到整个西藏,并流传到四川的巴塘、理塘和甘孜等地,以及印度、不丹、等邻近国家,对甘、青、川、滇藏区较晚出现的囊达藏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藏戏的主要流派
活跃在日喀则地区范围内的藏戏演出者,因其所佩戴面具以蓝色为主色调,被称为蓝面具流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蓝面具流派又融入各地民间歌舞等因素,形成了著名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蓝面具三大流派,即昂仁县迥巴藏戏、仁布县江嘎尔藏戏、南木林县香巴藏戏。
昂仁迥巴藏戏
昂仁县的迥巴也称迥·日吾齐巴,是日喀则蓝面具藏戏中成立最早的职业性戏班。为公元十五世纪唐东杰布晚年在家乡住持日吾齐寺时创建。迥巴戏班被指令每年在拉萨雪顿节演出《顿月顿珠》,备受拉萨各界人士欢迎。
戏师所戴温巴面具上,有用金子制成的日月徽饰作为特殊标志;甲鲁头戴“阿尔贡”古式白毡帽。戏班还经常演《诺桑王子》、《苏吉尼玛》、《智美更登》等剧目。
迥巴戏班有一种古老的练声方法,就是嘴对墙壁,仅隔一指远的距离,拉长音练“啊\"字,而且还要到大河边使所练嗓音压过奔腾咆哮的浪涛声。迥巴藏戏唱腔之所以能长久保持嘹亮恢弘、脑后音与胸腔共鸣音很强的特点,据说和这种练声方法有很大关系。
仁布江嘎尔藏戏
仁布江嘎尔藏戏是日喀则蓝面具流派著名的职业性戏班,创建于明代帕竹地方政权时期。江嘎尔藏戏班严格按照传统剧本进行演出,注重文唱。唱腔保持了古老淳朴、高亢粗犷、浑厚庄肃的特点,舞蹈表演节奏悠沉缓慢。
江嘎尔曾出现了几位著名的演员和戏师,如嘎玛曲杰、白玛丹增、波若、朗杰、唐曲、强巴等。据老艺人说,戏师朗杰编演了《诺桑王子》,并成为该剧团的保留剧目,江嘎尔也因此扬名全区。
另一著名戏师唐曲曾多次带队去印度噶伦堡和锡金演出。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嘎尔藏戏又得以发扬光大,曾多次赴西藏自治区参加演出。保留剧目《诺桑王子》曾获全区藏戏汇演一等奖。
南木林香巴藏戏
南木林香巴藏戏也称常·扎西直巴,是日喀则蓝面具流派中成立较晚的职业性戏班。香巴藏戏把从觉木隆(拉萨藏戏流派的一种)学来的部分唱腔,揉合到香巴唱腔中,同时进一步吸收香河两岸民间歌舞和香巴噶举派宗教艺术,使香巴藏戏的表演艺术日臻完善并独具特色。
其唱腔高亢嘹亮,粗犷豪放,表演入神细腻,别有一番韵味,是传统藏戏艺术宝库中一朵鲜艳的奇葩。香巴藏戏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眯,香河流域人民对香巴藏戏更是情有独钟。著名曲目有《诺桑王子》、《朗萨雯波》、《卓娃桑姆》、《甲萨白萨》和《智美更登》等。
民间业余戏班
民间业余戏班主要有协格尔拉姆、宗卡拉姆、萨迦拉姆、南木林县孔玛藏剧队、拉巴演出队等均各具特色。除此之外,在日喀则各县(区)还有许多传统藏戏的民间演出队伍,为继承和弘扬悠久的藏戏文化,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演出程式
藏戏的演出,在时间上可长可短,有的演几小时,有的演两天,有的甚至连演数天。无论长短,一般每出戏的演出程式都包括“温巴顿”、“雄”、“扎西”三部分。
“温巴顿”即开场和序幕。一般由“温巴”(猎人)七人、拉姆(仙女)七人、“甲鲁”(王子)二人上场表演。据说这种人物模式是从八大藏戏中的《诺桑王子》一剧人物角色规范而来。演出时“温巴”首先出场净地(身着猎人装者手持彩箭净场地并高歌祝福);其次是扮演该剧王子的“甲鲁”登场(象征加持舞台,给观众带来福泽);最后是“拉姆堆嘎”,即仙女出场(着仙女装者慢慢起舞,表示仙女下凡,与人间共享欢乐)。
“雄”即正戏,是藏戏的主体部分。一般先用咏白的形式介绍故事情节和地点环境,然后根据不同的现场情节运用\"唱、舞、韵(连珠咏白)、白(普通道白)、技(舞蹈技巧组合)、表(生活动作表演)\"一套程式分别表演各种故事内容。在特殊场合,如节日、庙会、婚礼等,要插入各种民间舞蹈、宗教舞蹈、模拟鸟兽舞蹈等烘托气氛。
“扎西”为结尾部分,即告别祝福仪式。其时场上鼓钹齐鸣,全体演员载歌载舞向观众施礼揖拜,致吉祥祝福。观众则纷纷上场向演员敬酒、献哈达、赠财物,祝贺演出成功。
这么有特色的藏戏,怪不得有人赞美道:“藏戏的声音悠远而铿锵,像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劲的疾风,它是唱者全身气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丰富,曲调跳动而激越,带点悲伤,带点忧郁,更饱含沧桑。藏戏是高原的艺术,自然融入了高原的气魄与雄浑。它那类似西洋咏叹调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紧紧抓住,一顿一扬、忽高忽低之间,贯穿了人生的喜怒哀乐。”
参考资料:《西藏日喀则》
今天藏戏的特点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藏戏的特点有哪些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32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