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事件的扩展:
再露锋芒,宜将剩勇追穷寇;一展鸿图,不可沽名学霸王出自哪里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53年梁漱溟会议上公然顶撞毛主席,遭众人轰下台,发生了什么?
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中,梁漱溟公然和毛主席“顶嘴”。当着所有参会人员的面,指责毛主席的政策出了“问题”。
两人因为意见不合,在会议中此起彼伏互相交锋,谁也不愿意后退一步。就连参会的代表都按捺不住,直呼让梁漱溟“快点下台”!
这并非他与毛主席第一次的纷争,然而这一次,就连毛主席都无法忍受,引用起国共和谈期间,周总理对梁漱溟的评价:
“梁先生自称有骨气的人,香港和台湾也对你十分吹捧。你要是有骨气,就把当年用笔杆子杀人的历史和大家交代交代嘛!”
能被周总理形容“用笔杆子杀人”,能是将毛主席气到这样的程度,却依然是全国政协委员中的一员,梁漱溟究竟是什么人?
又是怎样的矛盾冲突,能让他当面顶撞毛主席,甚至引起众怒呢?这一切,还要从两人的观念分歧开始讲起。
梁漱溟
观念的分歧
对于梁漱溟而言,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便是寻找中国的发展方向。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曾经这样评价梁漱溟,认为在他的身上,有着“圣雄”甘地的影子。
许多西方学者也认为,梁漱溟是中国最后儒家。而两人的观念分歧,则源自于二人的对于经济建设截然不同的看法。
在建国以后,中国为了迅速提升自身的国力,让自己在世界上能够拥有一席话语权而开始发展经济,集中力量提高工业水平。
梁漱溟
然而发展工业,需要极为庞大的工人劳动力,因此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许多工厂开始了扩招。
为了留住这些工人,毛主席认为需要给予他们比在农村更好地待遇。百姓们看见进厂当了工人,工资高了,生活好了,自然愿意留在城镇。
于是,从1949年到1954年,中国城镇总人口在五年的期间增长了43%。而为了供给这些城市的工人,为了让这些工人吃饱饭,那么就需要农民上缴更多的粮食。
仅仅是1950年到1953年,国家征收收购的粮食数量,便从355亿斤变成了721亿斤,整整上涨了一倍!
耕种的百姓
而当时的农民,除了要向国家缴纳公粮,还需要承担一笔因收购粮食的价格低于其价值的“剪刀差”。
这笔差值,让当时的中国社会飞速完成了工业建设的积累。而代价,便是农民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好转。
梁漱溟在看到这一问题之后,便和毛主席集中发展工业的策略,在思想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在他看来,这样的行为致使工人的生活太好,而农民的生活太差。城镇和农村之间产生了九天九地的差距,距离平等之路截然相反背道而驰。
晚年梁漱溟
我们都知道,不论是国共内战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是以农村农民作为基石,进而打下来的这片天地。
然而在建国之后丢了农民,在梁漱溟看来,这就是“忘恩负义”。他向毛主席建议,如今的中国不应当这样急功求成地发展工业,而是要让这些工人回到农村。
不仅是工人要回到农村,就连学者也要回到农村,减少农民的税收负担,让农民和工人实现绝对的平等。
这样看下来,梁漱溟的做法,是不是真的是以百姓作为出发点的?他同情农民,主张平等,考虑的是更多的穷苦百姓。
农民百姓
然而毛主席却并不这么认为,在毛主席看来,梁漱溟的做法和“过家家”无异。换个说法,便是梁漱溟的目光,只是看准了当前。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自己家的孩子,你是愿意让他上学时舒服一时不好好学习,将来出去没有学历没有阅历,只能干着最普通的工作。
还是愿意逼他一时,让他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大学学习新的知识,在毕业后过上富裕的生活呢?
毛主席选择的是后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富带动后富”的道路,集中发展工业,让农民们稍微吃点苦。
毛主席
等到工业和国家经济上去了,就可以反哺农业,利用优良的政策和补助,进而带动农业实现蓬勃的发展。
这样一来,国家的工业水平得到了提升,农业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若是优先发展农业,可不要忘了在国际上,还有无数国家可都对中国虎视眈眈呢!
这些国家,就好比职场上的竞争者。如果你没有学历,没有文凭,要怎么和他们去做竞争?中国没有时间缓慢发展,必须需要一剂猛药,从而实现质的飞跃。
梁漱溟的做法,并不能让农民的生活得到多大的改善,反而会耽误国家的工业发展,让国家走上一个弱者越弱的道路。
毛主席
因此在毛主席看来,梁漱溟的主张是小的仁政,而自己的做法,才是惠及所有中国百姓的大仁政!
毛主席是真懂经济,真懂政治!他要破而后立,彻底敲碎刻在农民心中“自给自足”的固有思维。将过去的糟粕推倒剔除!
周总理的愤怒
那么梁漱溟的做法真的不可取吗?关于他的观点,其实还真有历史可供参考。早在1930年的时候,梁漱溟便在山东军阀韩复榘的支持下,开展过相关的实验。
梁漱溟
30年代,梁漱溟来到了山东邹平进行自己的“乡村建设实验”,他这个人,思想里拥有着浓郁的佛学与儒学思维,尤其以儒学更甚。
在共产党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时,梁漱溟偏偏选择从“文化、伦理”这些方面入手,开展所谓的村治,进行“政教合一”。
然而这场“乡村建设实验”的结果,却是“以改革始,以祸民终”。在这些年间,农民的生活不仅没能改善,反而滋生出一大批的地主豪绅。
陈诚当年在评价梁漱溟的时候,认为梁漱溟的做法是“毫无成绩,为民所痛恨”。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梁漱溟似乎确实不适合政治。儒家的思想,在梁漱溟的心中,烙下了太多伦理和守旧的印记,以至于梁漱溟更多的时候,并不愿意去改变。
他自喻仙风道骨,是“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能夺志”。而他的做法,甚至一度让周总理感到心寒。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和平协议,国共全面内战爆发。这一年10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马歇尔的调和下进行了短暂会谈。
当时的国民党,已经强行占领了张家口和苏北长春等地。闻一多、李公仆等众多爱国人士相继遭到国民党的杀害。
梁漱溟
全面内战近乎不可调和,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梁漱溟却跳了出来。他瞒着周总理,提出了一份“折中”的方案,还呼吁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就此停手”。
这一做法,深深刺痛了周总理的内心。当时的梁漱溟作为民盟的负责人,话语权相当大,他的一言一行,对于和谈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周总理本是约好,重大的事项在行动前一定要和自己商议,谁知梁漱溟却在背后捅了刀子,呼吁共产党放弃东北20个县的行政权。
周总理对梁漱溟无比失望,指责梁漱溟出卖朋友不讲信义。这才有了开头时周总理指责梁漱溟的话语,认为梁漱溟是用“笔杆子杀人”。
周总理
梁漱溟还在看完毛主席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对“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一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调和,是“穷寇勿追”,暗中指责毛主席是反其道而行之。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梁漱溟其实是代表“新儒家”的一位“守旧”人物。
梁漱溟
毛主席的指责
看完这些,想必大家对于会议之上毛主席和梁漱溟的对错,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
梁漱溟守旧地想要维护小农经济,优先保障农民的生活。而毛主席则认为长痛不如短痛,只有工业发展上去了,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地位才能显著提高。
其实若是梁漱溟单纯的意见不同,大可以等会议结束之后,私下里与毛主席论议。然而,梁漱溟却在会议之上和毛主席起了冲突,让毛主席一时无法下台。
他的做法,少见地让毛主席大发雷霆,甚至单独用一场会议,引用周总理对于梁漱溟的评价,外加十几条理由,对梁漱溟进行指责。
虽然他们本质相同,都是为了让百姓的生活愈发富足。但是从结果而言,毛主席的做法无疑是更加正确的措施,因为毛主席看向的,是整个世界。
他们二人的误会起于认知的不同,但是在会议结束之后,毛主席却并没有更多地责备梁漱溟。
深刻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毛主席,明白事物的发展要在辩证中进行。他指责梁漱溟,更多地是让更多同梁漱溟相同想法的同志们醒悟,达到敲山震虎的目的。
只是因为梁漱溟在大家干劲满满的时候,在会场给大家泼冷水,这才让毛主席十分气愤。
毛主席十分了解梁漱溟的心理,为了国家工业的发展,中国的农民确实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是学习路上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不吃一点苦头呢?
梁漱溟虽然在政治上的观点略有不足,但是他的出发点,却是维护最广大百姓的利益,这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他忧国忧民,心系天下,只是在探索中国出路的道路上,被自己的思维遮住了视线。
金无赤金,人无完人。季羡林就曾说过,在新中国的各种人物中,他最佩服的,文是梁漱溟,武是彭老总。
因为他们都愿意坚持自己的理念,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为了追求真理不断前行。梁漱溟拥有的,是一个儒家读书人的纯粹,也不愧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儒家。
而在遭到毛主席的指责之后,梁漱溟也曾深刻反思过自己的问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梁漱溟真真切切地看见,毛主席的做法对农民带来的改变。
他所认为的工人和农民相隔九天九地,然而在毛主席的政策下,农民的生活却在不久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真真切切地看在眼里,于是将自己的孙子取名为“钦东”。所谓“钦东”,便是钦佩,是钦佩毛主席。
在伟人和总理逝去之后,梁漱溟也常常陷入自责之中。他明白,是自己伤害了同主席和总理之间的感情。
回想起两人的第一次见面,还是在杨昌济的家中。当时在北大担任图书管理员的毛主席,还曾亲自为时任北大教授的自己开过屋门。
后来梁漱溟来到延安,毛主席也曾亲切地同梁漱溟交谈。他们二人虽然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毛主席始终没有忘记过梁漱溟的贡献。
这便是伟人的气量,也是毛主席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梁漱溟以农民为本的做法,也确实指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点明了农村问题的一些核心。
在经历指责之后,梁漱溟转身投入到哲学文化的研究,这一次,梁漱溟找到了自己擅长的方向,为理论研究做出了贡献。
回顾历史,毛主席的智慧与气量令人佩服。而梁漱溟虽没有毛主席那样远见的目光,但是心里那颗以人为本的内心,依然足以令其被人铭记。
马克思主义这样描述:事物的发展则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新中国的探索,是无数先辈们在黑暗中摸索出来的道路,所以产生分歧是在所难免的。
这一路上或许会有挫折,但是昂扬的新事物,终究会战胜将被淘汰的旧事物。新中国寄托的,是无数国民的意志,他的发展与前进,也是这个时代的必然结果!
毛主席正是明白这一点,才看出了新中国发展工业的必要性,并在其基础上推陈出新,带领着新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今天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事件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有关的事件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3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