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拉萨古城 拉萨古城课文图片女鬼

关于拉萨古城✅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拉萨古城课文图片女鬼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拉萨古城答案,了解更多拉萨古城的资料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拉萨古城的扩展:
拉萨古城的资料 拉萨市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下游北岸,海拔3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拉萨、藏语意为"圣地"、"佛地"。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建立了吐蕃王朝。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沙滩,后在此建造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由于前来朝佛的人增多,围绕大昭寺便先后建起不少旅店和居民房屋,形成了以大昭寺为中心的旧城区雏形。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于是拉萨河谷平原上宫殿陆续兴建,显赫中外的高原名城从此形成。  拉萨市区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击平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有"日光城"之美称。年降雨量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最高气温28°c,最低气温零下14°c。  拉萨市除著名的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三大寺、小昭寺、宗角禄康、河坝林清真寺和冲赛康外,又相继开放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寺庙、温泉、草原风光等旅游景点。  哲蚌寺是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曾有僧侣一万余人。占地20多平方米。整个寺庙规模宏大,鳞次梯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而建,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象征繁荣。
十二、拉萨古城形成小史

吐蕃王朝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被刺身亡后,其长子永登据伍茹,幼子沃松据约茹,形成两大集团为争夺谁为正统、谁继王位大战不亦,吐蕃境内也大部分分裂为两派持续混战了二十多年,两败俱伤。公元869年后又陆续爆发平民和奴隶起义,吐蕃王朝彻底崩溃。沃松系出走阿里后建立古格王朝,永登系之裔多遍于畿曲及约茹,支系大都在桑耶一带,但“闻其种族多不纯净云”,“圣主聂赤赞普之后裔,则不复统御全藏矣”。《藏史明镜》说,吐蕃王朝崩溃后,“各地出现‘大政和小政’、‘多部和少部’、‘金派和玉派’、‘食肉族和食糌粑族’等对立势力,内乱不断。”《宋史》卷492·吐蕃记载:唐末“然而其国亦自衰弱,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拉萨城市在战乱中受到严重损毁,很多宫堡毁于兵燹,包括布达拉宫也仅余观音佛堂一所,但据《青史》记载“拉萨及桑耶等处诸大寺未毁”,11世纪的时候阿底峡还在大昭寺起取过伏藏。

在后来的分裂割据时期,拉萨地区多次发生鲁梅、巴、惹、征四大集团之间的战争,大、小昭寺部分被焚毁。萨迦时期,萨迦本钦据《朗氏家族史》记载说,原则上轮流在前藏、后藏、阿里各盘桓巡查四年,实际上做不到,分封的万户往往就成为一方领主。13万户中卫地有六万户,即甲玛、直贡、蔡巴、塘波切、帕竹和雅桑,以帕竹、蔡巴、止贡为最强,拉萨河流域有甲玛、止贡、蔡巴万户,其中蔡巴统领着畿雪上下部,《新红史》记载蔡巴万户“遂成为上下畿雪之首脑,其官职权势甚是显赫”。蔡巴时期修耸了大昭寺,修建了蔡巴寺(杨庚寺)、公堂寺,修通了大昭寺绕行的石板路初步形成八廓街,建起了哲蚌寺后山的日吾根塔寺,为查拉路普寺安装了金顶,曾经组织力量疏通水道、加固河堤。帕竹时期,始起设寨治理,在卫部及关隘设立13各大寨,其中内乌(柳梧)、达孜、仁蚌巴都与拉萨历史有关,也开启了帕竹政权名存实亡后各方割据势力纷纷占地为王的先兆。先有帕竹与仁蚌巴之争,“(仁蚌巴)挥师畿雪......并获得了曲水之伦波孜等等一些宗谿”,其后拉萨地区治理权因为争斗经常在甘丹巴、达孜巴、内乌巴或畿雪巴、仁蚌巴、霞巴、娘镇甘丹等领主之间易手。内乌巴后成为内乌宗,自称畿雪第巴就是拉萨王的意思,他培修了大昭寺,应宗喀巴及其弟子之请,资助修建甘丹寺、哲蚌寺和默朗木钦大法会,达孜巴是宗喀巴的主要施主,也资助修建甘丹寺。15世纪80年代,仁蚌巴掌握帕竹政权是实权,1557年仁蚌巴家臣辛夏巴联合地方势力击败仁蚌巴,1611年辛夏巴·丹松旺波之子噶玛彭措南杰继任后藏第巴,史称第悉蔵巴,1617年第悉蔵巴的军队在拉萨大败第巴畿雪巴和蒙古联军,控制前后藏大部分地区,号称“藏巴汗”,逐步将卫藏各区包括拉萨“悉归其管辖”。1642年,信奉格鲁派的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率兵进藏,结束了藏巴汗政权,将前后藏献给五世达赖喇嘛,联合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拉萨做为西藏地方首府从此一直延续下来。八廓街两旁陆续修建起了旅馆、商店、民居,逐渐成为商业街,并向四面延伸,基本形成了约3平方公里的老城区范围。17、18世纪经过清政府一系列的治理,拉萨进入快速发展,一些重要建筑形成,基本形成了传统拉萨6.74平方公里的市区范围。

因为1518年,明朝敕封的阐化王阿旺扎西扎巴(帕竹大司徒)在与仁蚌巴的争斗中,将其在哲蚌寺的一座叫做“朵康恩莫”别院赠送给了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也有记载说这座别院是属于内乌巴即第雪畿雪巴的,改称为了“甘丹颇章”。1622年,6岁的五世达赖喇嘛被迎请至哲蚌寺莅临了甘丹颇章,1642年建立政教合一地方政权,重修了布达拉宫白宫、红宫及内外房屋、金殿佛像,布达拉宫成为达赖喇嘛的驻锡之地。为治愈七世达赖喇嘛“膝部旧伤......于甘露温泉洗浴七天”,缘起修建了罗布林卡,逐渐成为达赖喇嘛的夏宫。18世纪,拉萨古城已经定型,并一直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初。拉萨古城基本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区域圈层:

外围层次,自西向北、向东和拉萨河南岸,分布着罗布林卡、藏兵营、哲蚌寺、札什清兵营、帕崩岗、色拉寺、慈觉林、内乌(柳梧),号称“铁围”,东西纵长约七十多公里,南北横宽约三十余公里。其中札什兵营于清雍正十一年,“特命于色拉、召之间札溪地方另建城垣,留兵五百名”,“驻藏官兵自游击以下,均居札什营房”,同治元年,驻藏大臣满庆以城中屡不靖,“命迁移拉萨市,从此僦屋而居,札什营房遂废”。札什地方,旧建有帝君庙,灵应异常,僧俗无不敬礼,乾隆五十七年福康安平定廓尔廓班师,驻藏大臣和琳“佥议札什城旧庙为春秋禋祀之所,废而不耸,良用却然”,揖资取材命役重整,把低矮的塑高,局促的拓宽,形成廊道和庙堂,并撰碑文记录下来,人们都称之为关帝庙,就是现在著名的扎基寺。乾隆年间,福康安击退廓尔廓人入侵,确定具有重大意义的《善后章程》,一改兵民不分,统一军制,设立正规蕃兵3000名(前后藏各1000名,江孜、定日各500名),在罗布林卡设置藏兵营驻兵1000人,西藏和平解放后,在原藏兵营设立了西藏自治区工人医院,改革开放后改名为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现为西藏大学医学院。

城廓层次,相当于转经的“林廓道”范围之内。传统的“林廓”——从东日苏寺、大小清真寺、南日苏寺、加布日(药王山)、林廓西路、小昭寺路、大昭寺走一圈,基本与现在的林廓东路、江苏路、金珠东路、德吉路、林廓西路、林廓北路吻合,当然不是与现在一样的市政道路,沈宗濂、柳陞祺上个世纪40年代在拉萨生活的时候,根据他们的记述,“林廓”还是“一条线条不清的羊肠小道。这条路的某些部分小到即使用西藏人的标准来衡量也非常之小,很容易被初来的人忽略掉。但是,这就是拉萨人神圣的转经路”。《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传统西藏建筑与城市景观》一书认为林廓道长7.5公里,实际区域只有4平方公里,拉萨市现在的城市规划划定的古城范围6.74平方公里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在拉萨大型居住群落和庄园之间的广阔空间以很慢的速度填充着”,先后到过拉萨的外国人1936年、1904年、1905年、1948年拍摄、绘制和调查的拉萨全景图、平面图显示,这个空间的建筑物在不断增加,比如1904年的拉萨平面图标注了352个位置,1948年的拉萨中心图已经标注到了1000个位置。这个区域涵盖了城市的基本要素,有宫殿、官邸、衙署、寺庙、住宅庭院、组群住宅、沿街住宅和街道、市场、商业、简易的市政设施、泥地的广场等,是拉萨市民主要的活动区域。清代在藏的官员和将军习惯称拉萨古城为“召”,“活佛立床处为布达拉,藏王所居为诏”。《卫藏通志》在记述“召”的范围时,就没有把达孜、曲水、墨竹工卡、羊八井、札什、聂当、贡布塘等纳入,召又被分为以布达拉宫为核心和以八廓街为核心的两大区域,具体治理也分为两个行政系统,“管理布达拉一带蕃民希约第巴(雪第巴),管理拉萨蕃民之朗子厦密本”,从召进入八廓城需要通过琉璃桥。

内城层次,即以大、小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老城,这个区域密布着寺庙、官邸、衙署和商业、民居、帐篷,以及四通八达的巷道,当然巷道是逼仄泥泞的土路,但尽管八廓是一条未经铺砌的土路,没有路灯,“但每年的狂欢节和节庆都在这里举行。它不仅是拉萨的主要大道,也是全西藏惟一的一条真正的街道”。清朝人也称其为“堡内”,《西藏图考·卷五》记述说,“琉璃桥在西藏堡外上布达拉山大道,宠斯冈(冲赛康)在西藏堡内,昔为达赖喇嘛游玩之所,今为驻防衙署”。其实传统上,拉萨人经常是将这个区域视为真正的“拉萨”,直至20世纪80、90年代,从堆龙德庆、达孜、娘热、夺底开往八廓街私人经营的公共中巴依然吆喝的是“拉萨、拉萨,去拉萨”。

拉萨古城在吐蕃时期是开放没有城墙的,后来因为各方势力的长期争斗,在城廓曾经修建过城墙和城门,清人撰著的《西藏志》《西藏图考》都记载拉萨旧有城廓,后被毁之。康熙年间,策旺阿拉布坦进攻拉藏汗统治的拉萨城,因拉萨城内部沙克都尔扎布叛降献出小昭寺,那木扎尔等又在布达拉北城“开门投顺”,准噶尔人才攻入城里的。1716—1721年在西藏呆过的意大利人德斯德利所著《西藏记事》也记载,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策旺阿拉布坦派兵以送女婿、女儿赴藏为名偷袭西藏,拉藏汗退守拉萨,“整个拉萨河布达拉宫用新的城墙、附着碉堡的城门、带有壕沟的半月形碉、栅栏和其他防御工事等围起来。如果在居民中没有众多的叛徒,城是无法攻破的。”康熙六十年(1721年)定西将军、护国公策旺诺尔布率清兵平定拉萨之乱,将城廓毁之,改筑西南石堤,自东北朗路山脚起,至布达拉宫对面小山招拉笔洞(药王山查拉路普)止,长约三十公里,以遏藏江(拉萨河)之水势,被呼为神堤。同治元年(1862年)摄政夏札·旺曲结布又“创修拉萨城垣,自西而东,工未竣而殁,遂罢役”,所以拉萨至今没有保留有城墙的遗迹。由于拉萨河经常的泛滥,以及拉萨城内沼泽、湿地、河塘密布,因此筑堤防洪、整治河道、治理水系就成为拉萨城市最重要的市政大事,曾经,每年正月各寺僧人于大昭寺内诵念大经完毕,要求他们要为神堤各增添砌,“惟此乃喇嘛一役”。俄国人崔比科夫(1900—1902年在拉萨)在其著述中记载:“卫河以及所有附近的小河,由于夏季雨水丰富,每年都要发生河汛,显然,这就成了自古以来西藏政府关心人工防汛堤坝的原因。于是,在沿着卫河岸边几乎十里长的范围内,建有石坝,每年对石坝的翻修已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劳役。此外,还为一条发源于戈拉山口的小河修建了人工河道,并在河道两边筑起了高高的沙堤。毫无疑问,建在拉萨城里和城外的众多的排水渠,也应该被认为是为了保护拉萨免遭洪水泛滥之害而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两位奥地利登山者奥夫施耐德、哈拉被英印政府扣留,后两人逃离于1946年抵达拉萨,由西藏地方政府收留,也曾经帮助设计监修拉萨河的河堤。《卫藏通志·抚恤门》专门记录了一条关于疏通水沟的劳役,“夏天疏通水沟,雇夫控淘,一年约用钱一千圆”。当时,还规定有拉鲁湿地割芦苇草供达赖喇嘛骡马之役,需要每日雇夫100名连续60天,割草30万克,资费1.2万元,但经常出现缺勤误工的情况。后来,噶伦多喀尔·夏仲·次仁旺杰建议规定“对半割芦苇草”例制,即“划线分好,分片包干,然后由宗和谿卡百姓抽签,各自完成自己地段的任务。这样不至于拖延时间,也不用去收缺勤、缺章的罚款。”

清朝时期,拉萨城市的地理范围与行政辖区通常有三种指称。一是指“召”,即以林廓围绕的古城区,约6至7平方公里。从西面入城须经塔门,就是红山与药王山之间凿断中岭、接砌石塔,最初的塔门有三座雄伟的石塔,一座横跨入口之上,两边各有一座,三座相连,用叮当作响的铃铛装饰其上,中间通有大道。自东而来需要摆渡进城,墨竹、达孜各设有渡口。《西藏图考》云,墨竹工卡八木地方设有渡口,“为西海要津,则水陆扼要”,达孜德庆其地多候馆,往来者恒栖止之,路旁有堂铺,二十里过机槠河(拉萨河),以皮木船渡,抵前藏布达拉,《西藏志》说德庆至渡口约70里过河“至拉萨召”,《卫藏通志》记载了这个渡口的名字叫噶尔报穆伦渡口。二是指拉萨行政辖区,《卫藏通志》记“其中原隰平衍,南北约六七十里,东西约二百余里,中通藏江(拉萨河),自东北绕西南流。藏江之北,北山之南,平地突起一石山也,围五六里,高一里许,名布达拉依山”,《西藏图考》记“南北袤长四十里,东西延广四五百里。陆可驰马,中贯河道,”此大约为清朝时期拉萨的辖区范围,下设有宗(相当于县)和谿卡(庄园)、雪卡或如瓦(牧区部落)。三是指称前藏、中藏或卫地,驻藏大臣松筠案云“今唐古特语名前藏地方为拉萨”,他在《卫藏通志》也说“今以布达拉为前藏,扎什伦布为后藏,统名曰卫藏”,“前藏地方,四面皆崇山峻岭,不生草木,殆古所云铁围也。”黄沛翘《西藏图考》云“前藏即乌斯藏也,......故又名卫,一名喇萨,又作拉撒,华言佛地也。居诸藏之中,亦称中藏”,“其疆域,东至宁静、多松工二山,交巴塘界三千七百六十五里;西至谷嘉塘,交后藏界六百九十里;南至亦尔,交洛坝生蕃界;北至木鲁乌苏、噶尔藏胡又,交青海界。”这已经是关于拉萨的最大疆域描述了,在这个前藏的大范围内,其实不仅只有拉萨一座城池,《西藏志》记载达赖喇嘛辖卫藏区“共大城池六十八处”,《西藏图考》记载“全藏所辖六十八城,喀木(康区)九、前藏三十、后藏十八、阿里十二”,当然这里说的城池实际是指行政地、驿站、集市和较多人户的聚集所在地,“所谓城者,则官舍、民居堑山建碉之谓。量地大小、人众寡,各设宗布木以理民,设丁布木以理兵。”

参阅文献:

1、五世达赖喇嘛著 刘立千译:《西藏王臣记》,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达仓宗巴·班觉桑布著 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廓诺·迅鲁伯著 郭和卿译:《青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蔡巴·贡噶多吉著 陈庆英 周润年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班钦索南查巴著 黄颢译:《新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大司徒·降求坚赞著 赞拉 阿旺 佘万治译 陈庆英校:《朗氏家族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第悉·桑结嘉措著 许德存译 陈庆英校:《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宝鉴》,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章嘉·若贝多吉著 浦文成译:《七世达赖喇嘛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多喀尔·策仁旺杰著 周秋有译 常凤玄校:《噶伦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不著撰人著 吴丰培整理:《西藏志》;松筠著:《卫藏通志》,《西藏研究》编辑部1982年合刊,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11、[清]松筠著:《西招图略》; [清]黄沛翘著:《西藏图考》,《西藏研究》编辑部1982年合刊,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12、不著撰人著 吴丰培校订:《蕃僧源流考》;张其勤撰:《西藏宗教源流考》,《西藏研究》编辑部1982年合刊,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

13、[意]J·I·德斯德利著:《西藏记事·准噶尔贵族侵扰西藏目击记》,载杜文凯编:《清代西人见闻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4、[俄]崔比科夫著 王献军译:《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5、沈宗濂 柳陞祺著 柳晓青译 邓锐龄审定:《西藏与西藏人》,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柳陹祺著:《拉萨旧事》,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版。

17、Knud Larsen Amund Sinding-Larsen著 李鸽(中文) 木雅·曲吉建才(藏文)译:《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传统西藏建筑与城市景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18、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拉萨文物志》,1985年出版。

19、夏玉·平措次仁著 羊本加译:《藏史明镜》,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0、陈庆英 高淑芬主编:《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今天拉萨古城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拉萨古城课文图片女鬼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28302.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拉萨古城 拉萨古城课文图片女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