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幡状云的扩展:
世界最怪异的天气现象有哪些? 【导读】世界最怪异的天气现象,大自然给予我们舒适的环境,可是,有时它却会有一些怪异的天气现象发生,如海啸,龙卷风,可是,这些都称不上是最怪异的,下面的十个堪称世界上最怪异的天气现象,至今是难解的谜团。 “空中降鱼”:天空降落动物现象可追溯至公元1世纪,当时记录空中降落青蛙。1794年,法国士兵目睹了“蟾蜍雨”,即使当代,洪都拉斯每隔100多年就会出现一次“空中降鱼”。专家认为可能是由于海龙卷风造成的,但距离Lluvia de Peces空中降鱼地点最近海洋相隔200公里,使科学家更加迷惑不解。 像UFO一样的幡状云:曾有人在美国斯托克顿市上空看到巨大的洞!立即有人认为是外星人飞船形成的“星际虫洞”,事实上这是幡状云。包含超冷水的卷积云或者高积云没有微小颗粒无法冷冻,最终在空中形成“幡洞”。科学家认为,这是当飞机飞过这些云层时冰晶形成的过程。 世界最怪异的天气现象火旋风:这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是火焰形成一个类似龙卷风的火焰漩涡,它非常可怕,看上去像是来自地狱的火焰。通常该现象出现于树木、山坡火情,当火焰迫使空气迁移,使气温和风速出现抵触,虽然一些火旋风很快消失,但一些火旋风可以移动,处于悬浮状态。1923年日本7.9级地震之后出现一次火旋风。 卡塔通博闪电:地球上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闪电,这种闪电现象非常罕见,仅发生在地球上一个地点——委内瑞拉卡塔通博河口,当时热锋和冷锋交汇将构成闪电形成的完美状态。 世界最怪异的天气现象火彩虹: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通常出现于夏季,当时阳光以正确角度照射进入高海拔卷云层中的冰晶微粒。 “死亡冰手指”:一些危险的气候现象不仅危害陆地生物,还会威胁海洋生物。“死亡冰手指”现象是由寒冷下沉盐水所致,当热量从较温暖海域流至寒冷海域,在海底形成新冰,这些新形成的冰水指向盐水通道,因为盐水密度较大、较寒冷,当冰水掠过海底,将冻结接触到的任何生物,包括:海胆和海星。 世界最怪异的天气现象绿色闪光:这种独特现象通常出现在日出或者日落,是由大气层光线被扭曲和折射所致。大气层像一个棱镜,分离光线成为不同色彩,当太阳完全从地平线上升起,光谱的不同色彩将重叠,导致光谱对肉眼不可见。绿色闪光一次仅持续数秒时间。 灰尘雷暴:另一种真实迷人和罕见的气候现象是火山闪电,也叫做灰尘雷暴。不仅该现象伴随着危险的火山喷发,还混合着闪电,火山闪电通常形成于火山烟柱。火山喷发过程也释放大量水,促使灰尘雷暴的形成。 世界最怪异的天气现象北极光:这种令人惊异的神秘光线是地球大气层中的气态微粒与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太阳带电粒子发生碰撞的结果,通常出现在每年春分接近北极的地区,它呈现出许多绚丽的色彩,但以绿色和粉色为主。 滚轴云:这种弧状云通常与雷暴有关,当气温倒置使温暖气流在寒冷气流之上,之后风流改变速度和方向,形成云层的翻滚效应。滚轴云需要一定数量的水分才能形成,风暴通常促使云层形成一个管状结构。 世界最怪异的天气现象
如果天空也有发型,会是什么样?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年代,大部分人很少能够静下心来,花上哪怕几分钟,凝视我们头顶这片富有活力、气象万千的天空。
在本文中,职业风暴摄影师刘屹靖(网名Range四方),将为大家详细解读奇特而有趣的气象景观——雨幡和降水线迹,它们就像是挂在云朵之下的旗帜或幕布,为天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但有时也会带来破坏性的灾害。
如果说雨幡是帅气精神的直发,
那雪幡就是有着艺术范儿的卷发了
有一些云层的降雨,在落向地面途中“中道崩殂”,没落地就在空中蒸发了。这种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雨幡”(virga),即雨滴在下落过程中不断蒸发,在云层底部形成的丝缕状悬垂物,在每一缕“丝”中,都有着数不尽的雨点。它们由线到面,织成了一面雨做的“旗帜”,你也可以称它为云端垂下的“幕布”。
此时如果再来一阵风,这面“旗帜”便会倾斜起来,在云底随风飘荡。如果云底落下的雨滴不是特别密集,此时的雨幡更像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笔下“万条垂下”的“绿丝绦”。不过,这个“绿丝绦”是由雨滴构成的,因此我更愿意称它们为“水丝绦”。它们看起来又像是剪成细丝状的绸缎,在云下绘出一根根优美、飘逸的线条。
在川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黑石城,星空摄影师柏乐(网名拂晓)拍摄了一张教科书级别的雨幡图片。
在这张图里,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雨幡的纹理细节,霞光恰好洒在云底与地面之间,将雨幡千丝万缕的轻柔姿态呈现得淋漓尽致——成片的雨滴在云底划出了一道道密织的线条,整体看起来,酷似一面挂在云底、随风飘荡的旗帜。
太阳落山,天空的西边出现了火烧云
东边月亮升起来
与此同时,在摄影师的正前方(东北)
突然出现一片密如发丝的雨幡
正好被夕阳照亮,场面极为壮观。
摄影/柏乐
假如云层高度很高,或者环境温度很低,云里落出的降水粒子便可能不是雨滴,而是雪花,那么此时的幡便叫作雪幡。
雪幡在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更为常见。因为基础海拔高,云体高度也相应更高。在低温环境下,云内水汽不断通过凝华生成冰晶,最终落出云底成为雪花。在青藏高原的一些雪山附近,我们看到的基本是以雪花为主要降水粒子的雪幡。
例如在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的喜马拉雅山上空,一位风光摄影师就拍到过壮观的雪幡图片。我们从中能清楚地看到它和雨幡的不同——如果说雨幡是一头帅气精神的直发,那么雪幡就像是略显凌乱、有艺术范儿的卷发了。因为雪花的下落速度比雨滴慢,大气中垂直方向上不同的风力,对雪幡的“塑形”效果很明显,所以雪幡的纹理会更加紊乱,没有雨幡那么顺直。
图为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喜马拉雅山上空的罕见画面:太阳将呈“T”字形的幡状云照射得熠熠生辉,而一轮明月悄悄地从幡状云上方探出头来,这是一幅罕见的幡状云加日月同辉的画面。而且,更奇特的是,幡状云下面的“幡”是卷曲的,因此这很可能是雪幡。
要是降水粒子更密集,
幡状云就会演变为降水线迹云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雨滴或雪花无法落地的情况呢?
我们知道,云是悬浮在空中由大量水滴、冰晶或兼由两者组成可见的聚合体,当水汽不断凝结(凝华),使它们增大成为雨滴(雪花),而上升气流无法顶托住这些水滴或冰晶时,它们便会从云底掉下来,形成雨滴或雪花。落出来的这些降水粒子在接触到云外大气的那一刻,就会开始蒸发或升华。所以,如果这些降水粒子的量太少,亦或是下落过程中接触的空气太过干燥——相对湿度过低,少量的降水粒子就会因为蒸发/升华速率过快,而在落到地面之前就半途夭折,这便是雨幡(雪幡)出现的核心条件:降水粒子太少,云外大气又过于干燥。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导致雨幡(雪幡)的形成,那就是雨滴或雪花开始下落的高度太高。例如一些高积云,高度可达四五千米,这意味着云内产生的降水粒子,会经历一段很长的落地时间,因此和云外大气充分接触的时间也很长。此时大气不一定非常干燥,但降水粒子依然无法落地,在落地前就已蒸发或升华。
图为产生雨幡和降水线迹的主要云属示意图
资料来源/张超、王燕平、王辰编著《云与大气现象》
从原理上说,一旦满足了“有降水粒子下落”加上“大气干燥”这两个条件,任何种类的云都可以产生幡。在我国冬天寒潮南下时,漫天出现的灰白雨层云,或者是在一夜大雨过后,第二天天晴时出现的层积云,甚至是“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的高积云及卷积云,都可以产生“幡”。
“幡”作为云的一种附属结构,与云体原本的名字结合在一起,称为“幡状云”,由此衍生出“幡状积雨云”、“幡状层积云”、“幡状高积云”等一系列名称。我见过很多种的幡状云,其中有一种云形成的幡状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云的学名叫悬球状云,也就是俗称的“乳状云”。
图是在甘肃敦煌上空,出现了拖着长长尾巴的“水母云”(也叫胡子云),这是漏光高积云产生的雨幡(或雪幡),主要是由冰晶和液滴构成。在我国西北地区,如果看到幡状高积云,通常表明空气比较干燥,近期不会产生落到地面的降水
摄影/何敏仪
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个球或袋子悬挂在云底,有时是零散几个,个头也不大,有时可能密布整片天空,个头大且光滑饱满。乳状云是一种附属云,可以附属出现在其他主要云属之下,例如高积云、高层云、卷云等。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乳状云会因某种原因破碎,然后变成“幡”,甚至可以成为接地的降水线迹。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乳状云破碎的,目前也没有定论。
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对于雨幡(雪幡)而言,也可以比喻为“众幡下落轨迹长”。雨幡(雪幡)的触地过程,实际上是一场降水粒子和干空气的拉锯战。当越来越多的降水粒子开始从云底落下,“幡”的先头部队通过蒸发/升华作用,不断与下落途中的干空气对抗,用自己的“牺牲”换来下方空气的湿润,为后面继续落下的降水粒子铺好了一条“康庄大道”。这样一来,后面的降水粒子就能在一个相对湿润的大气中,落到更低的高度。
图为日喀则市康马县出现的降水线迹云
摄影/陈业伟
当降水粒子触地的那一刻,成为人们可感受、也是气象观测设备可监测的雨滴或雪花时,降水粒子所属的云便不再叫“幡状云”,而是“降水线迹云”。尽管此时在远处看,它可能还保留着“幡”的外观,但由于已满足了气象学上降水的定义,因此不再称为“幡”了。在触地的降水线迹里,降水粒子比雨幡更密集,所以降水粒子能抵达地面,在云底与地面之间,刻画出许多长长的线条。
在野外,我经常看到,降水在雷暴云底和地面间,画出一道道清晰的降水线迹,配合空旷的草原或平原地景,形成了令人震撼的气象景观。
在雷暴云底部,降雨在云底和地面之间划出了一道道清晰的降水线迹,此刻云端电闪雷鸣,配合地面大片的油菜花海,场面极为震撼
摄影/吴正杰
跟着雨幡追彩虹,
是我在野外尝试的拍摄新思路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中国的“赏幡胜地”了,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青藏高原以及东北的呼伦贝尔等区域。因为这些地方远离海洋,或是海拔较高,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不易抵达,造成这些地方长期干燥,降水量不及我国东部。再加上这些地区有开阔的视野,因此也就成了观赏幡状云的绝佳场所。
风暴“雨幕”景观:巨大的弧状积雨云,似一堵云墙一样快速袭来,降水线迹在空中像丝绸般洒向大地。
摄影/安久
由于人口密度低,大气中来自人类活动产生的细颗粒物较少,再加上相对湿度较低,气溶胶无法有效进行“吸湿增长”,因此西北和青藏高原的能见度也远高于我国东部地区,空气十分通透。
在这样的能见度条件下,如果日落前后出现幡状云,且周围没有太多杂云与高山遮挡,夕阳光以极低的角度照射到上面,我们就能目睹一场震撼的“火烧幡状云”,甚至能看到从金黄色到深红色的颜色渐变。如果角度合适,我们甚至能看到雨幡之上挂着一道明亮的彩虹。
火烧幡状云
摄影/安久
有一次,我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追风暴”失败,因为当天的风暴并不强,刚奔着一个去追,结果不久后它就消散了。为了不“空手而归”,我想到了换一种思路——追彩虹。
我开始关注当天处于消亡阶段的雷暴云,它们正在不远处产生雨幡或降水线迹。我决定去有太阳的那一侧尝试拍摄彩虹。在我穿过风暴底部后不久,阳光突然洒了下来——我回头一看,一道明亮的彩虹正挂在被阳光照亮的降水线迹上。
阳光照射在雨幡和彩虹上,前景是草地和牦牛,
气象景观是云端飘荡的雨幡,
天上的雨幡与地上的经幡遥相呼应
摄影/杨桦
因此当阳光斜射时,如果我们找到太阳光的方位,再结合雨幡或降水线迹的位置,就可以“追”到彩虹:只需要移动到雨幡被太阳照射的那一面,调整好和雨幡的距离,就有可能目睹壮丽的彩虹景观。如果运气够好,甚至能看到“双彩虹”、“附属虹”等特殊现象。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的俄博梁,分布着大面积的雅丹地貌,就在这个气候极为干旱之地,摄影师竟然意外地拍摄到了壮观的雨幡彩虹景观。
摄影/关晓东
还有好几次,我乘坐民航飞机时,在空中“偶遇”了幡状云。在阳光照射下,这些幡状云上甚至都出现了昙花一现的正圆形彩虹(实际上完整的彩虹圈就是圆圈)。
飞机窗外一片云下悬垂的雨幡和太阳映射出的一段彩虹
摄影/黄新宇
雨幡伴随下击暴流,
在地面形成了一堵沙墙
尽管雨幡和降水线迹看起来很美,但不得不提的是,雨幡也可能伴随着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下击暴流。在有雨幡的对流云下,有时会有一股强烈的下沉气流,在触地后迅速向四周扩散。如果这股强下沉气流在地面扩散后,产生8级(17.2米/秒)以上的雷暴大风,就可以称这股下沉气流为“下击暴流”(按大气环境的干湿,下击暴流可分“干”和“湿”两种,按尺度还可分为“微”和“宏”两种)。
对于湿下击暴流,它就像是从高处倒下一盆水,尔后在地面向四面八方炸开,水花四溅。
下击暴流形成示意图
在干燥环境下,由于云内降落的雨水(雪花)蒸发(升华)的速率很快,吸热制冷的效果也显著。蒸发/升华需要大量吸热,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冷空气密度比周围空气密度大,雨幡下部就会产生强烈的、肉眼看不到的下沉气流。再加上本身雨雪粒子的拖拽作用,下沉气流就会快速下降,在近地面迅速向周围扩散,产生吹向四面八方的强风。这就是产生干下击暴流的基本原理。
2022年7月24日,我正在参加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气象外场观测试验,承担风暴科学摄影的职责。那一天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有幸拍下了风暴云底雨幡所伴随的干下击暴流,在地面掀起扬沙的全过程——当我按下相机快门,进行延时拍摄时,云底的雨幡才刚刚到达地面,但不到一分钟后,雨幡的接地点竟扬起了一道沙尘。随后沙尘越来越高,成了一堵沙墙,向我的拍摄地靠近。尽管下击暴流没有正面朝我而来,但现场同样是狂风大作、黄沙漫天的景象。
外表“温柔”的降水线迹,
却能伴生极具破坏力的下击暴流
摄影/刘屹靖
变形的“雨幕”,
是“湿下击暴流”存在的有力证据
有时候,当水汽条件较好时,对流云内产生的降水强度非常大,此时从远处看,暴雨降落的区域已不太适合用“降水线迹”去形容,而是像一道暗灰色或暗蓝色的帘幕一样,连接着天地,此时便可以用“雨幕”来称呼它。
在一些热带地区海面上,由于高温环境,水汽充沛,热力条件好,常有孤立的雷暴单体出现,云底容易形成壮观的降水线迹
摄影/孙智韡
如果在雨幕里还存在下击暴流,那么这股下击暴流便是“湿”的下击暴流。为拍摄多角度的风暴影像,我曾多次穿过湿下击暴流,到风暴的另一头去拍摄。在湿下击暴流内,暴雨常常大到车子的任何雨刷器都无济于事,能见度可能就几十米。
假如你置身于湿下击暴流的雨幕之外,就能够看到,这种雨幕底部的外形,其实并不是半空中那种几乎垂直地面的状态,而是向外侧逐渐“撇”开,撇开那部分的远端甚至会“卷翘”起来,这是雨幕内存在强下沉气流的直接证据,而雨幕中的万千雨滴,便勾勒出了这股下沉气流的外形——这种底部向两侧撇开并卷翘起来、甚至整体呈梯形的雨幕,便是“湿下击暴流”的视觉体现。
前年7月的一天,在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我见证了一团风暴,从开始降水到最后产生下击暴流的全过程:这团正在迅速膨胀的积雨云,一开始底部十分“干净”,连雨幡都没有。随后我迅速下车摆好相机,按下快门开始拍摄延时序列时,雨幡已经快触及地面了;就在雨幡接地后2分钟,下击暴流现身了,雨幕底部一下就变成往两边“撇”出去的形态,远端也卷翘起来。而这幅经典的湿下击暴流影像,如今已成为许多气象专家、学者的教学案例。
图为非常典型的湿下击暴流。它虽然外形看起来与雨幡、降水线迹相似,但各自属于不同的天气现象。
摄影/刘屹靖
下击暴流的突发性和局地性都很强,并且不局限于雷暴云中——一些比较浅薄的高积云或层积云,也会产生下击暴流。它是威胁飞行安全的大敌,曾造成不少事故。有时候这些积云和它们下方的雨幡看起来毫无威胁,一旦飞机飞进去,就可能会被下击暴流袭击。尽管下击暴流的预报至今仍是世界级难题,但已有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出了预警及探测下击暴流的算法。
当然,大部分的雨幡是不会对地面产生危害的,因为伴随的下沉气流可能因为位置太高,或强度太低,而根本无法抵达地面。对于一些特别靠近地面的雨幡,只需要关注雨幡下方地面附近,是否存在明显的尘土扬起的情况——如果有,说明云内有很强的下沉气流在近地面向四周扩散,导致强风的发生;如果没有,我们则不用担心强风的威胁,可以悠闲地欣赏雨幡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
本文选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23年4月文章:
《天空之“幕” 云端垂下“水丝绦”》
撰文/刘屹靖
审稿专家/卞建春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责任编辑/雷东军 图片编辑/雷东军
▼
中国三个紧邻但差异如此巨大的地方
撰文/单之蔷
围绕贡嘎走一圈, 意义何在?
撰文/单之蔷
坐上动车去老挝
改变许多人生活的中老铁路
撰文/张汇 摄影/徐晋燕 等
重走百年滇越铁路
探访魅力犹存的人文闪光
撰文/王跃 王牧 摄影/王牧
追寻“海兔家族” “金三角”海域中的“幽灵、花朵、蝴蝶和毒师……”
撰文/曾薇薇 摄影/付亮 等
探源犍陀罗 犍陀罗考古来了中国人
撰文/邵学成 摄影/孙志军 等
4700万年前的神秘转折 夏威夷—皇帝海山链的“大拐弯”成因之谜
撰文/秦昭
天空之“幕” 云端垂下“水丝绦”
撰文/刘屹靖
黄猄蚁 住在树冠上的蚁中力士
撰文/冉浩 摄影/唐志远 等
云南楚雄 真正的“侏罗纪公园” 在中国
撰文/王蕾 摄影/葛蔼 等
点击此处购买
微信编辑:广平
设计:巍巍
话题
你还见过哪些有趣的云呢?
来评论区聊聊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23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