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惠帝朱允炆 惠帝朱允炆怎么读

关于惠帝朱允炆✅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惠帝朱允炆怎么读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惠帝朱允炆答案,了解更多明朝朱允炆的庙号是什么?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惠帝朱允炆的扩展:
明朝朱允炆的庙号是什么? 应该是惠帝。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
壮志未酬失帝位,不知所终千古谜——明王朝十六帝之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立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后,年仅21岁的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故史称“建文帝”。四年后,朱允炆的亲四叔、燕王朱棣率兵攻入京城,情急之下,朱允炆一把火烧了皇宫,他仅有的四年帝王之旅遂告结束,可谓“壮志未酬”,其生死也成为千古之谜。尽管如此,朱允炆作为一个主张“仁义化民”、“仁德治国”且颇富人性的皇帝,仍然常为后人追记。

惠帝朱允炆 惠帝朱允炆怎么读(图1)

明惠帝朱允炆

  “仁明孝友”的建文帝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五日,自幼聪慧好学,仁义孝顺。其父皇太子朱标辅佐朱元璋处理公务时,由于其本性仁厚,“于刑狱多所减省”,救回不少人命,惹得天性好杀的朱元璋很不高兴。朱允炆为皇太孙时,辅佐老皇帝处理朝务,也“复佐以宽大”。由于当时武臣谋士几乎被朱元璋杀光了,加上“隔代亲”的感情,朱元璋没有再对孙子发怒,一直“龙心甚悦”。朱允炆还根据《礼经》,参考历朝刑法,对洪武律令中特别不合理的七十三条重法予以删改,深得民心,“天下莫不颂德焉”。

  朱允炆十四岁时,他的父亲太子朱标患有重病,身上长了个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炆尽心伺候,日夜守在身边。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逝,朱允炆“居丧毁瘠”,不食数日,悲哀异常,体现了封建时代人子的纯孝之情。心如铁石的老皇帝朱元璋也哀不自胜,抚着孙儿的背,劝说道:“你真是孝顺呵!别这样悲哀不吃东西,会拖坏了身子骨,我还活着啊,让我怎么办!”朱允炆这才稍稍进食,收泪强忍哀痛,以使皇爷安心。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三个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对他们的饮食起居照顾得十分周到,并没有让他们觉得孤独。朱元璋病逝前,脾气异常暴躁,许多人担心因此遭到祸患,朱允炆亲自服侍,常常整夜无法入睡,但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惠帝朱允炆 惠帝朱允炆怎么读(图2)

大明王朝全域版图

  朱标死后,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是不二人选,可惜他在十年前就死了,这样朱标次子朱允炆就成为首选。然而朱元璋担心朱允炆儒雅仁柔,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翰林学士刘三吾认为不可,“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朱元璋于是下定决心,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元璋召集诸子于东宫参见朱允炆,行宫廷仪制,也就是让朱允炆的叔叔们拜见未来帝国的皇帝。厚道谦和的朱允炆内心很是不安,于东宫按朝廷礼仪受拜后,赶忙入内殿,以“家人礼”拜见诸叔。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在遗诏中说朱允炆“仁明孝友”,这是为史家所认同的。于是,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在21岁的时候被推上了权力的巅峰,正式即皇帝位,改第二年为建文元年,继承了朱元璋开创的一统天下。两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朱元璋最初不愿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害怕朱允炆像他的父亲朱标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重,日后驾驭不住众臣会吃大亏。但外表仁弱的皇太孙登基伊始,就开始着手变革他祖父所开创的大明王朝。

  “秀才朝廷”朱允炆即位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史称“建文新政”。

  朱元璋用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尚武轻文的局面。朱允炆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风,大力加强了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宝之时,他自己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祖父的年号“洪武”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中可见朱允炆治国方略的改变。他还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之官职。

  南京贡院朱允炆身边几个被委以重任的大臣都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翰林侍讲方孝孺等。由于朱允炆所依赖的大臣多为文人,所以人称新朝廷为“秀才朝廷”。朱允炆使文人们获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像洪武朝那样动辄以一言获罪,因此他们的胆量也大了,对朝政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朱允炆忠心耿耿,这也是后来大批文臣甘愿为他殉难的原因。

  朱允炆采纳这些谋士的建议,首先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以刚猛治国,严刑峻法。朱允炆即位仅一个多月,就下诏全国行宽政,平反冤狱,使洪武时期的一些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一批无辜的官吏得以恢复自由,被发配远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乡。据记载,建文朝监狱里的罪犯人数比洪武朝减少了三分之二。其次是均免赋役,减免历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税。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朱允炆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对于佛道势力多占良田的现象加以限制。

  另外,在吏制方面,朱允炆也进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简机构,革除冗员。他在位的四年间,撤销了九个州、三十九个县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朝廷内,朱允炆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又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

  可以说,朱允炆的一系列措施,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充分体现了他仁义礼乐化民的治国思想,给百姓、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

  削藩失策朱允炆为皇太孙时,“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视其为黄口小儿,骄横之情溢于言表。身肩明帝国未来重任的朱允炆当时心中就很忧虑。有一天,他问侍读的太常寺卿黄子澄:“我几个叔叔各拥重兵,何以制之?”黄子澄儒士出身,深谙历史故事,马上一五一十详细地把汉景帝实行削藩政策、平定七国之乱的史实讲给他听。朱允炆听后心喜,觉得事情并不难办,“吾获是谋无忧矣!”

  朱允炆即位后,新政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藩。当时的藩王多是他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经常在自己的藩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就藩于北平(今北京市)的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对皇权最大的威胁。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允炆的削藩就是针对燕王一人的。

  但朱允炆在决策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没有先削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而是从其他藩王下手,先后废了周王朱等五王为庶人,引起了藩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朱棣加紧做出准备。当朱允炆决定向朱棣开刀时,为时已晚。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在做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挥师南下,争夺帝位,史称“靖难之役”。

  黄子澄向朱允炆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尽管燕军气势汹汹,但鏖战三年,仅据北平、保定、永平三郡而已,战争出现僵持局面。这时一些被朱允炆处罚过的不法宦官向朱棣透露了京师空虚的情报,并表示愿充当燕军内应。朱棣正确分析了形势,觉得只要朱允炆在一天,地方军队就会抵抗一天,而且自己就是叛王,但如果一旦攻占南京、成为一国之君后,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反对。于是朱棣改变了以往攻城夺地的战略,率军直捣南京。

  建文四年(1402年)6月,燕军渡过长江,兵临城下。此时的建文朝廷已乱作一团,很多地方将领按兵不动。齐泰、黄子澄借募兵为由,离京奔广德、苏州。左都督徐增寿密谋私通朱棣作为内应,被朱允炆察知,亲手将他砍死。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大将李景隆私自开门降燕,让燕军杀入城内。朱允炆闻报,流泪说道:“朕未曾薄待朱穗、李景隆等人,他们竟在紧要关头背叛于朕。”

  忠于朱允炆的御史连楹假意投降朱棣,挨近朱棣马前行刺不成,被朱棣所杀。朱允炆听说后叹道:“如此忠臣,朕却不重用,这是朕的过错,悔之不及,朕还不如一死以殉社稷。”说完拔刀就要自杀,被左右死命拦住,无奈之下,只好下令纵火焚毁皇宫。

  朱棣杀入宫中,搜寻了三天,始终没有找到朱允炆,追问内侍,他们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道他下令纵火后就不见了踪影。

  结局之谜朱允炆事前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会因削藩而失去帝位。但是,当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后,朱允炆的结局到底怎样,也就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朱允炆结束了朱元璋的严苛统治,并力行宽政,深受好评,因而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为人们所关注。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关于朱允炆的下落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种说法:

  自焚说。据永乐年间《太宗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朱允炆求和不允,只好死守,但是他的主帅李景隆却打开金川门迎燕军入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眼看大势已去,他不得已下令焚宫,并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朱允炆的下落。宫内侍人都说朱允炆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作证明。燕王朱棣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孺传》均持此说。

  削发为僧说。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认为燕军破城后,朱允炆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太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朱允炆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三人剃了头,换上了僧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朱允炆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朱允炆叩首称万岁。朱允炆问他怎么知道自己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据此,朱允炆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

惠帝朱允炆 惠帝朱允炆怎么读(图3)

大明王朝十六帝王

  南洋说。有传言说,燕军破城后,朱允炆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后来,朱棣担心朱允炆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探寻建文帝踪迹。据《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朱允炆结局之谜,民间仍有很多解释和传说,绝不止上面列出的几种。近年来,随着对朱允炆出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史料掌握的不断增多,相信他并未自焚而是削发为僧出亡或漂洋出海的人渐渐多起来,台湾地区有学者甚至出版了《明惠帝出亡考证》一书。当然,到底朱允炆的结局怎样,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

今天惠帝朱允炆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惠帝朱允炆怎么读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22815.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惠帝朱允炆 惠帝朱允炆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