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刘基之死的扩展:
刘基怎么死的 是得病死的,朱元璋没有陷害他,但是肯定也不喜欢他
文史 | 刘基因何被毒死
一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明朝人说他:“少颖悟绝群,读书过目辄诵,善经学,工属文,旁通天官阴符家言。”十四岁进入学校读书,学习儒家经书《春秋》,同学们很少见到他拿着经书朗读背诵,而他却可以把全书默写出来。刘基很有学问,一生著作甚丰,著有《郁离子》《春秋明经》《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不过人们看重他的,是学问之外的韬略。焦竑《玉堂丛语》这样称赞他:“为文有奇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
元朝末年,刘基得中进士,出任瑞州高安县丞,秘书监揭溪斯见到他,十分惊讶地说,此人是魏徵之流,而英迈犹有过之,是匡时济世的人才。因为过于清廉正直,他遭到同僚排挤,罢官而去。后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遭到弹劾,再度罢官。仕途的坎坷,使刘基心灰意冷,与鲁道元、宇文公谅整日纵酒放歌,游武林,泛西湖。

刘基
在当时人心目中,他是一个奇人。首先是长相奇特,远远望去,一副“虬髯客”模样,一脸络腮胡子,身材高大魁梧。其次是风格奇特,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更奇特的是韬略高深莫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不过他的真正本领并不在此,《明史·刘基传》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世所传为神奇,多阴阳风角之术,非其至也。”所谓“非其至”,意思说“阴阳风角”并非他的强项,他的强项在于治国平天下的韬略。这一点可以从朱元璋那里得到证实。朱元璋一再称刘伯温是他的子房(张良),当有人说刘伯温有秘密传授的阴阳风角之术时,他断然反驳道:伯温敷陈王道,经常用孔子的话来开导我,岂有阴阳风角之术的影子?
朱元璋打下浙东,仰慕刘基的才学,把他与章溢、叶琛、宋濂一起召到身边,尊称为“浙东四先生”。关于刘基的出山,何乔远《名山藏》提供了一个极易忽略的细节:“(刘)基决计趋建康(南京),众疑未决,基母富氏曰:‘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万全哉?’”在刘基的母亲富氏看来,身处衰乱之世,不宜出来辅佐君主,因为难有万全的下场。刘基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还是去了建康。富氏的劝告不幸而言中,铸就了他的悲剧。本文所要说的就是悲剧的来龙去脉。
朱元璋召见“四先生”,问道:如今天下纷争,何时能定?章溢说:天道无常,只有德高望重、不嗜杀人者能够统一。刘基则条陈“时务十八策”。这个“时务十八策”的中心,是如何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非同凡响。《名山藏·臣林记》写道:
明公因天下之乱,崛起草昧间,不用尺土一旅,凭藉他人名号,甚光明行事,甚顺应此王师也。我有两敌国:陈友谅居其西,张士诚居其东。友谅包饶九跨荆襄,几天下半。而士诚仅有浙西地,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扬,与明公寇势而侔威,然士诚鼠伏狸候,阴欲背元,阳则附之,此守虏耳,无能为也……今日之计,莫若先伐汉,汉地广大,得汉,天下之形成矣。
朱元璋问郎中陶安:这四人和你相比如何?陶安说:臣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章溢、叶琛。
二
确实,刘基的谋略多有过人之处,在南征北战中,运筹帷幄之功最多。当时的形势,陈友谅占据湖广,张士诚占据浙西,究竟先对付哪一个,议论不决。多数将领以为苏州、湖州富庶,应该先取张士诚。朱元璋征求刘基的意见,他力排众议,主张先取陈友谅,说:陈友谅劫持主公、威胁下属,名号不正,而且占据我方上游,应该先打掉他。张士诚是一个守财奴,不会破财兴兵援陈;陈氏灭掉以后,张氏孤立,取他犹如探囊取物;南方一举而定,然后北向中原,帝干之业可定。朱元璋采纳了这个战略决策。史家赞扬道:“陈氏平,遂决计伐(张)士诚,暨北定中原,(刘)基运筹居多。”谋士朱升这样评价他:“学贯天人,才兼文武。”可谓知人之论。
由于他是浙东人,受到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的排挤。明朝初年大封功臣,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刘基只封为诚意伯,岁禄三百四十石。李善长官居左丞相(即首相),刘基不过是御史中丞(御史台第三把手,一、二把手是汤和、邓愈),没有多大实权,难以施展手脚。开国不久,他就向皇帝请求致仕,一般人百思不得其解,个中缘由是颇堪思量的。

刘伯温墓
为了都城的选址,朱元璋带领文武大臣到河南开封等地视察,指定李善长和刘基留守南京。主张依法治国的刘基对李善长说:宋元两朝由于法制过于宽纵而丢失天下,如今应该严肃纲纪,让监察御史无所避忌地弹劾违法的官员,宫内的宿卫和宦官如有过失,应该请示皇太子依法惩处。官员们对他的严厉颇为忌惮。这时,中书省一个中层官员李彬贪赃枉法,刘基准备严办,李善长对于这个亲信一向眷顾,主张从宽发落。刘基不同意,但对于首相的意见,不能置若罔闻。足智多谋的刘基想出了一个点子,写了一份奏疏,派人快马加鞭送往开封,请示皇帝的圣旨。得到皇帝的圣旨,他立即把正在参加祈雨仪式的李彬就地正法。李善长大为恼怒,等到皇帝回京后,抢先告状,说刘基竟然在祭坛前杀人,实属大不敬。怨恨刘基的官员,纷纷乘机弹劾。
朱元璋没有表态。几天后,他向刘基询问天旱的原因,刘基说:阵亡士兵的妻子全部集中居住在营房,达几万人之多,阴气郁结;隶属于官府的工匠死亡后,暴尸野外,这些都足以“上干和气”。朱元璋采纳了他的意见,采取了措施,十天以后仍不下雨,遂狠狠地训斥了刘基。惹恼了皇帝和首相,刘基意识到,离去的时刻到了。正好这时他的妻子过世,便向皇帝请求“告归”。洪武元年八月,当了几个月御史中丞的刘基告别政坛。
临行前,刘基就两件大事向皇帝提出忠告:一件是,针对皇帝有意把自己的家乡凤阳作为都城,直截了当地表示反对,凤阳虽然是皇帝家乡,但并非建都之地;另一件是,应该集中力量消灭元朝残余势力。朱元璋接受了前一点,对于后一点有所忽视,措置失当,让蒙古军队逃回沙漠,成为北方边疆的大患。于是乎,朱元璋恍然大悟,这位张子房式的人物是不可或缺的,就在当年年底,写了亲笔信,把刘基召回南京。这封手书写道:
前太史令、御史中丞基,世居括苍,怀先圣道……居则匡辅治道,动则仰观天象,发纵指示,无往不克……今秋告归,久而未至,朕心缺然。今天下一家,尔当疾来,同盟勋册。言非儒造,实出朕诚尔。
刘基抵京后,朱元璋给予丰厚的赏赐,追赠其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一如既往地信任他,视为心腹,每次召见,屏退左右,长时间密谈。刘基也为知遇之恩而感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前在战争时期,每每遇到急难,他勇气奋发,当机立断,人莫能测。现在太平了,他所谈大多是帝王之道,朱元璋洗耳恭听。洪武三年,他被授予弘文馆学士头衔,又晋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朱元璋赞誉他为“吾子房也”,把他比作辅佐刘邦平天下的张良。
三
皇权与相权历来是一对矛盾,互相抑制,此消彼长。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喜欢大权独揽,对于以左丞相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势力膨胀有所不满,抑制的办法只有一个——撤换李善长,另择丞相人选。这种重大人事变动,是绝对机密,只能和刘基商量(因为他不属于淮西集团)。刘基一听要撤换李善长,立即表示反对。君臣之间有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黄伯生《诚意伯刘公基行状》、杨廉等《新刊皇明名臣言行录》、王世贞《弁州史料前集》等,都记录了这场对话。
刘基说:李善长是开国元勋,能调和各路将领。
朱元璋说:他多次要害你,你还为他讲好话,如此高风亮节,我要任命你为丞相。
刘基深知在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势下,他孤掌难鸣,很难在朝廷站稳脚跟,坚决辞谢。并且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房屋如果要调换顶梁柱,必须寻找大树,假如用一束小树来当顶梁柱,房屋肯定倒塌。
朱元璋又问:杨宪如何?
刘基并不因为和杨宪有私交而放弃原则,如实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干,没有丞相的气度,丞相必须保持水一般平衡的心态,用义理来权衡一切,而不感情用事。这一点,杨宪做不到。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
刘基说:此人过于偏浅,还不如杨宪,观其人可知。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基不屑一顾,用比喻的口气给予否定,说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话:“此小犊,将债辕而破犁。”要让这样的“小犊”担当重任,我担心会坏事。
朱元璋再次重申:我的丞相人选,诚然没有一个超过先生的。言下之意是敦请刘基出任此职。
刘基已经推辞过一次,见皇上再次提起,立即用坚决而又委婉的语气推辞:“臣非不自知,但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辜大恩。天下何患无才,愿明主悉心求之,如目前诸人,臣诚未见其可也。”
这场君臣之间的对话,值得细细玩味。对于朱元璋而言,已经感受到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希望“浙东四先生”之一的刘基取代李善长,起到平衡和制约的作用。对于刘基而言,逐渐领悟共同打天下易,共同坐天下难,再度萌生去意,仿效汉初的张良,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因此一再婉言拒绝朱元璋的敦请,不想卷进权力争夺,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被刘基否定的那三个人,是朱元璋心目中的人才,先后受到重用,也先后被处死。杨宪,洪武三年处死;汪广洋,洪武十二年处死;胡惟庸,洪武十三年处死。难道刘基受到重用,会是例外?

胡惟庸
洪武四年正月,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致仕。三月,弘文馆学士、诚意伯刘基致仕。这两个人的离开政坛,对于朝廷而言是很大的损失,这是毋庸置疑的。早先在朱元璋心目中,一个是“萧何”,一个是“张良”,现在大局已定,难道就不需要像“萧何”、“张良”那样一言九鼎、力挽狂澜的大臣了吗?
他们致仕的情况各不相同。按照《明史》说法,李善长“外宽和内多怙刻”,大权在握之后,“意稍骄”,皇帝对他感到厌恶。表面上是李善长以身体有病为由请求辞职,实际上是被罢官的。刘基则不同,他看到李善长离去,取而代之的是汪广洋、胡惟庸,感到“不安于其位”,主动请辞。朱元璋写信去向他征求临别赠言,刘基在回信中强调:“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大。”这是针对朱元璋“用法严峻”而言的,可惜没有被接受,史书对此有这样的感叹:“而卒不能止太祖晚年之诛戮。”不过朱元璋很有礼貌地送了一首诗给他,题目是《赠刘伯温》:
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吴灭汉显英谟。
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玉炉。
事业堪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吾。
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
刘基真的能够“朝入青山暮泛湖”吗?
晚明文坛盟主钱谦益从刘基归隐后所写的的诗歌中,读出了言外之意,窥探出他一生三个阶段的不同心态:第一阶段是元朝末年,他以“命世之才”自负,却“沉沦下僚,筹策龈龋”,所写的诗歌“哀时愤世”,流露出“几欲草野自屏”的心境。第二阶段是被召入朱元璋幕府以后,“艰危共事,遇知己,效驰驱”,所写的诗歌,“魁垒顿挫,使读者债张兴起,如欲奋臂出其间者”。第三阶段是明朝建立以后,辅佐皇帝,运筹帷幄,“列爵五等,蔚为宗臣”,可谓“得志大行”了,所写诗歌却是“悲穷叹老,咨嗟幽忧”,当年的飞扬意气荡然无存。钱谦益所说的“悲穷叹老,咨嗟幽忧”,反映的正是刘基急流勇退前后的心境,许多不能说的话都由诗歌表露出来了。
此时的刘基虽然“悲穷叹老”,却难掩嫉恶如仇的本性,怕招来祸水,索性隐居山中,与外界隔绝,每天以饮酒下棋为乐。青田知县求见不得,化装成农夫再次前来,刘基正在洗脚,命小儿子把他带进茅舍,粗茶淡饭招待。来人告诉他,自己是青田知县,刘基赶紧起身,连称草民,拜谢而去,从此不复再见。
四
归隐是为了避祸,却不免于祸,是一个悲剧。制造悲剧的关键人物恰恰是刘基不屑一顾的胡惟庸。焦竑《熙朝名臣实录》写“青田刘文成先生”,点到胡惟庸的离间:“初,上礼重之,呼先生而不名,又时时谓人‘伯温吾子房也’。然卒不以为相,封拜亦轻,最后恩礼亦渐薄。人以为中惟庸间云。”所谓“中惟庸间”云云,就是朱元璋听信了胡惟庸的挑拨离间。这时,胡惟庸已经在中书省掌管实权,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获悉刘基在皇帝面前说他无能,怀恨在心,指使他的亲信诬陷刘基,说什么刘基会看风水,在一块有“王气”的土地上为自己建造坟墓,心怀叵测。这一招果然奏效,激起朱元璋的猜忌,下旨剥夺俸禄。刘基惧怕带来大祸,立即赴京请罪,并且留在南京,显示自己的清白。
不久,胡惟庸升任中书省左丞相。刘基悲戚至极,感叹道:希望我先前的“劣马驾车”预言不灵验,天下苍生有福了。如此忧心忡忡度日,终于病倒了。洪武八年,朱元璋派人把他护送回乡,不久就病死了。
四年后,刘基的同僚、御史中丞涂节揭发,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刘基在南京病重时,胡惟庸派来医生诊治,服了医生的药后,病情恶化——“有物积腹中如卷石”,显然是中毒了。这一情节在《明太祖实录》中有记载:“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汪)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上颇闻(刘)基方病时,丞相胡惟庸挟医往候,因饮以毒药。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兴废。”明确提到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
胡惟庸毒死刘基,在《明史》中有多处提到,可谓确证。刘基的长子刘琏,很有才华,洪武十年受胡惟庸亲信胁迫,投井而死,则是一个旁证。关于刘基被毒死的情节,黄伯生《诚意伯刘公基行状》写得更为具体:
洪武八年正月,胡丞相惟庸以医来视疾,饮其药二服,有物积腹中如卷石,公遂白于上,上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笃。三月,上以公久未出,遣使问之,知其不能起也,特制御文一通,遣使驰驿送公还乡里,居家一月而薨。
陈建《皇明资治通纪》洪武八年四月条,所写略同:“诚意伯刘基卒初,上欲相胡惟庸,基谓不可。既而上竟相之,基大蹙曰:‘其如苍生何?’因忧愤,旧疾愈增。时惟庸蓄奸谋,深恶基,乃遣医来视疾。饮其药二服,有物积腹中如卷石。基以白上,上亦未之省也。自是疾遂笃,上御制文一通,遣使送基还家,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岁。”
徐开任《明名臣言行录》写刘基之死也是如此:“胡惟庸既相,公私忧曰:‘吾安敢希言验,如苍生何?’遂悒悒得疾。惟庸阳为修好,挟医往候,饮以毒药。又三月,寝剧,给驿舟护归卒。”
刘基确实是胡惟庸毒死的。这一点,还可以从朱元璋和大臣的谈话中得到印证——“后来胡(惟庸)家结党,(刘伯温)吃他下了蛊(引者按:蛊,音古,原意为寄生虫,引申为毒药)了。只见一日来对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怛,谅看不好。’我着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胀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鳖鳖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了。”
值得注意的是,明史专家吴晗考证的结论是:“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朱元璋)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倘若这个考证正确,那么刘基的悲剧就更令人唏嘘不已了。
看来刘伯温先生并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否则的话,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当初母亲曾经告诫他:“自古衰乱之世不辅真主,讵万全哉?”他如果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应该听信母亲的劝告,不去投奔朱元璋,那么他的后半生历史就得改写了。
张岱《石匮书·刘文成世家》对刘基的悲剧有一段评论,写得意味深长:
刘文成之功大矣,而报轻也。盖文成以术合,亦以术见疑故。文成终其身任情憨直,勿事媕阿,虽明尝不试之药,亦惟冀人主见谅,明己之不终用术数也。若夫神仙导引,在文成岂不知,出此而英雄欺世之语,其在英主疑主之前敢出乎哉?
料事如神的刘基为何“当局者迷”,至死都没有弄明白个中缘由?临死前还把《天文书》交给长子刘琏,叫他服阕过后呈进皇上,不要让后人学习此书。又对次子刘璟透露自己的心声:“胡惟庸必败,我欲奏遗表,无益也。日后上必思我,待有问,当密为我奏。”这份遗表的主旨是:“修德省刑,祈天永命,且为政宽猛当如循环耳,幸圣主留意。”他当然不会知道,此后不久,“圣主”就大开杀戒,先后清除功臣宿将及其家属几万人,丝毫没有“宽猛相济”的迹象,他如果活到了那时,恐怕也在劫难逃。
来源:各界杂志2021年第9期
作者:樊树志
今天刘基之死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刘基之死因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20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