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古人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诗经》束薪与上古婚俗

关于古人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古人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最吉利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古人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答案,了解更多古人婚礼仪式一般选在哪个时间段?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古人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的扩展:
古人婚礼仪式一般选在哪个时间段?

下午或傍晚

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黄昏举行婚礼仪式。“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一般为下午或傍晚。

婚礼原叫“昏礼”,来源于婚姻缔结仪式举行于黄昏之际,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当然这种解释也是在婚礼仪式完善后的一种附会。

在原始社会群婚制度逐渐向对偶婚转化的阶段,获取配偶常用抢亲方式,抢亲多会选择夜晚,所以构成了早期昏礼在黄昏之后举行的初始因素。到了殷商时期,昏礼这个名词有了可靠的文字记载,并反映在了甲骨文中。

周礼文献《仪礼士昏礼》中明确了“昏礼”二字与婚礼仪式的内容,“经过了华夏文明的漫长发展,黄昏之礼有了更为丰富积极的含义,最终构成了今天大家熟知的婚礼名词由来”。

古代婚姻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约订婚的。 嘉兴订婚旧称“安心”。合婚后,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礼”至女家。富家送“安心礼”,用一块金玦,上镌吉祥花纹,还有一个金锭、一对金如意,取“决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礼称“受茶”,并向男方答礼,然后请至亲吃安心酒,公布婚约。贫家送礼视经济情况而不同。

民国时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订婚亦举行仪式,也有男女双方交换照片的。旧时男女双方“文定”即订婚后,逢节日男方应送礼到女方家,如棕子、月饼、鸡、鱼、猪蹄膀、糕点等,用竹篮或木篮装盛,故称“送礼篮”。此俗建国后城乡仍流行,但城市为简,一般在中秋和春节男方向女方馈送一些礼品。


《诗经》束薪与上古婚俗 古人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诗经》束薪与上古婚俗(图1)

“束薪”一词见于《诗经》中的《唐风·绸缪》《王风·扬之水》《郑风·扬之水》等篇,古今学者们一般都把它理解为“成捆的草”。在解释《唐风·绸缪》第一句“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一句时,《毛传》曰:“兴也。三星,参也。在天,谓始见东方也。男女待礼而成,若薪刍待人事而后束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郑笺》云:“三星谓心星也,心有尊卑、夫妇、父子之象,又为二月之合宿,故嫁娶者以为侯焉。昏而火星不见,嫁娶之时也。今我束薪于野,乃见其在天,则三月之末、四月之中见于东方矣,故云不得其时。”他们二人对待诗的解释分歧很大,《毛传》认为是以束薪“兴男女待礼而成”,《郑笺》认为是束薪者直赋其事,见心星之在天而觉婚娶非时。但他们却都认识到束薪与婚姻有关,这一点古今无异议,近代学者们所著的《诗经》注本基本都同意这一看法,如袁梅先生认为“古代以束薪、束刍、束楚比喻婚姻爱情”(《诗经译注》),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问题在于,古人对婚姻极其重视,结婚礼仪也非常繁多,所用物品如雁、缡、瓠等数不胜数,为何偏要用束薪象征婚姻呢?有人认为《诗经》兴象自成体系,以薪草喻女人,以束薪、析薪象征男得女,这似乎是用近代意识去理解古人的思维,令人难以置信。吴小如先生在谈到中国诗的比兴问题时曾说:“所谓比兴手法,特别是兴,并不是诗人在实际生活之外凭空找点什么填塞入诗,而是以目前所见、倾耳所闻的当前实际景物作为抒发思想感情的媒介,顺带产生了联想,这种工作是眼前事实,并非虚拟的幻想,一面写实一面又象征,此所以为比兴之正格,这才是中国诗的长处。”(见《文史知识》1985年第8期)这些话很富有启发性,联系到对束薪的理解问题,我觉得还是从民俗学角度来探讨似乎更切合实际。事实上也早有学者这样做了。闻一多先生曾说过:“束薪盖上世婚礼中实有之仪式,非泛泛举譬也。”虽然究竟是怎样一种仪式,并没有明确的解说,然而却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门径。

从《唐风·绸缪》一诗来看,我们认为束薪应是一种用于婚礼的照明工具。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是婚礼,这已为多数学者承认。其中提到的“三星”即“参星”,“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朱嘉《诗集传》认为是指同一晚上,说明婚礼是在夜晚举行。从迎娶时间看,这与当时当地婚俗是相符合的。此诗属唐风,唐为夏族故地,其婚俗受夏族古风影响。“夏后氏尚黑”(《礼记·檀弓上》),迎娶新娘必在黄昏后,甚至深夜进行。据《仪礼·士昏礼》载,新郎亲迎,“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妇车亦如之”。贾疏引郑玄《目录》云:“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郑玄在《仪礼》注中说:“亲迎必用昏时。”《说文解字》云:“礼娶妇以昏时。”这些材料所指的就是源于夏族这种特殊的民间婚俗。婚礼既是在夜晚举行,从亲迎到各种仪式,都离不开照明工具,“夜行以烛,无烛则止”(《礼记·内则》)。婚礼过程中,烛起着更为特殊的作用,“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礼记·曾子问》)。不但女方家要燃烛,男方家中更需燃烛以示庄严、隆重,新郎亲迎时“执烛前马”,以烛引导前行。后世迎娶在白日进行,但在仪仗行列中,仍有掌彩灯或举大灯笼的人列队在前引导,大概是沿古礼黑夜举烛亲迎的遗迹。

但是,上古人所用的“烛”,并非现代的蜡烛。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在《检论·订礼俗》中说:“汉初主烛不过麻蒸,后汉之季,始有蜡烛。”其说可信。对于汉以前的照明工具,后人记述时称之为“烛”,但并非用蜡制作,而是以薪草为材料缠束而成。《周礼·秋官》载,司烜氏“凡邦之大事,供坟烛庭燎”。《诗·小雅·庭燎》写公侯们朝会时有“庭燎之光”的句子,《毛传》注曰:“庭燎,大烛。”凡重大的祭祀或礼仪中,都用烛,“诸侯宾至,甸设庭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树于门外的叫大烛,树于门内的叫庭燎,大则铺之于地,小则用手执之。《礼记·檀弓上》:“童子隅坐执烛。”《仪礼·燕礼》:“宵则庶子执烛于阼阶上。”至于烛的具体做法,贾公彦说:“以苇为中心,饴蜜灌之。”(《仪礼注疏》)、《周语·中》亦曰:“甸人积薪,火师监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坟烛还是庭燎,虽因设于不同地点而称谓不同,但却都是以薪草为主要材料,裹之以膏脂。

闻一多在为《庄子·养生主》中“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一句作注时明确指出:“古所谓薪,有爨薪,有烛薪。爨薪所以取热,烛薪所以取光。古无蜡烛,以薪裹动物脂肪而燃之,谓之曰烛,一曰薪。烛之言照也,所以照物者,故谓之曰烛。此曰‘脂穷于为薪’,即烛薪也。”(《庄子内篇校释》)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所谓束薪,就是指上古婚俗亲迎仪式中所用的照明工具,类似于后世的火把。由于婚礼是在夜晚进行,束薪便成了必备的物品,因而人们格外重视它,把束薪的摆设看作一种重要的礼仪。后来,在原始礼俗中,束薪便逐步演变为一种象征婚姻的仪式。柯斯文在谈原始文化的特征时指出:“原始人惯于为自己比较重大的行动加上特殊的礼仪外衣,这种拘泥礼仪的习惯乃是原始人的一个特征。……至于构成礼文、仪式之实质的,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和带有象征性的动作。”(《原始文化史纲》)束薪正是这样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因而具有代表婚姻爱情的性质。

束薪是以象征性方式构成的礼仪,其实质是代表婚姻,这种文化传统,我们还可以从后世的民俗中得到印证。

古人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诗经》束薪与上古婚俗(图2)

古人举案齐眉场景

后世迎娶多在白日,但人们对烛的重视程度却有增无减,这当是对上古束薪习俗的承袭,并且,同束薪是婚姻的象征一样,一种绘有龙凤等彩饰的大红蜡烛——花烛被人们用于婚礼中进而也成为婚媾的代称。北周庾信《庾子山集》三《和咏舞》诗:“洞房花烛明,燕馀双舞轻。”南朝何逊《何记室集》中《看伏郎新婚》:“何如花烛夜,轻扇掩红妆。”明清小说中在描写婚礼场面时大多都以花烛为渲染的中心,有的则直接以花烛指代男女成婚。冯梦龙《情史》述张翁为女儿丽春择婿:“张公倩媒,择日下聘,赘生入门,花烛之夕,极尽绸缪。”《平山冷燕》中写燕白颔与小姐山黛“到了房中,对结花烛,揭去方巾,彼此一看,各各暗惊……二人对饮合卺在明烛下”。花烛的礼仪是继承上古束薪的礼俗而来,从束薪至花烛,名称有别,但象征物所隐含的意义却没有改变,因而几千年来一直作为象征婚姻的重要物品陈设而承袭沿用,青年男女在“烛”下永结同心,“烛”成为他们婚姻的见证而具有神圣的意义。

摆设束薪是上古婚礼中的重要仪式,所以《诗经》中凡言束薪处都与婚姻有关。与束薪并称的还有束蒲、束刍、束楚。蒲、刍、楚都是草,是“薪”的材料。束薪从婚俗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被摄入到文学作品中而成为独特的审美意象,因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情感特征。

首先,结婚仪式标志着青年男女走入共同生活,建立亲密无间的感情,束薪正是这男女结合的见证,因而《诗经》中往往选用这一富于典型意义的意象来表现夫妻恩爱,感情密切。《唐风·绸缪》是一首歌咏新婚的情诗,第一章写道:“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薪,即细密缠束的火把。诗中所写的场景是结婚仪式,“烛”火通明,参星高照,在这庄严而幸福的时刻,人们祝福这对新人,希望他们像紧密缠束的火把一样,永结同心,缠绵不尽。诗的二、三章意思基本相同,都以“绸缪束刍”“绸缪束楚”比兴夫妻关系的情真意密。此诗中的“束薪”既是眼前的实用之物,又是富于联想意义的抒情载体;既是直赋其事,又具有比喻象征意义。

《郑风·扬之水》是一首女子的感怀诗,诗中写道:“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诗人是以妻子的身份劝告丈夫,不要听信别人的闲言杂语,即使亲兄弟也不可靠,只有夫妻俩才是终身可依赖的人。以诗的开头以束薪起兴,暗示出夫妻二人的亲密关系,“不流束薪”,表现了无论外力多大也不会动摇的夫妻感情。从所劝之词来看,也正体现了夫妻间直言不讳、推心置腹的情态。

然而,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束薪既与男欢女爱有不解之缘,那么,当夫妇分离,天各一方的时候,它又会勾起夫妻不得团聚的愁思,引发着离人浓重的相思之情。《豳风·东山》写征夫在返乡途中思念家乡,思念那新婚不久便分离的妻子,其中写道:“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敦,指圆的形状;瓜苦,指婚礼中行合卺之礼的匏瓜。栗薪,《释文》引《韩诗》作“蓼薪”,实即指束薪。四句诗意为:“当初我们新婚时行合卺之礼的圆圆的瓠瓜和摆设在我们面前的束薪,我已有三年没有见到了。”当年那象征团圆的“花烛”,如今已使他相思萦怀,诗是用新婚场景的甜蜜反衬征人内心的凄凉,以合卺在“明烛”下的成双成对反衬征人的形单影只。《王风·扬之水》也是一首征人思妻之作,诗的开头仍以束薪起兴:“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也许婚礼束薪仪式带给他太多的恩爱与快乐,所以在分别后愈加见出悲怆的力量,从而反映出战争拆散活鸳鸯的痛苦现实。

综上所述,在上古婚姻礼俗中,束薪单纯表示婚姻,是一种抽象化的象征仪式;而在《诗经》中,它也象征婚姻,但却寄寓着人的痛苦与欢乐、聚合与分离等复杂的思想感情,是形象化的表达方式。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95年第5期

今天古人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古人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最吉利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jqw/11409.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古人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诗经》束薪与上古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