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秦始皇地宫图片的扩展:
秦始皇地宫是什么样的? 提起秦始皇陵,估计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其实,尽管这个拥有8000兵马、并且千人千面的陶俑军阵蔚为壮观,却远不是整个秦陵的核心,兵马俑坑不过是陵区里已知的180多个陪葬坑中的3个而已。 关于秦地宫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 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宫墙坚固墓室未坍塌 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段清波说,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超出我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段清波说,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段清波说。 地宫有道“防水大坝” 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段清波说,《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 段清波风趣地说:“秦人太聪明了,正在修建的北京国家大剧院,也不过是按照这套办法来解决水浸问题的。” 看来深入地下数十米的地宫足以防患盗掘的人祸,但天灾的破坏和时间的力量永远考验着秦陵的核心。尤其秦陵南部是山洪经常爆发的区域,多层的地下潜水时刻威胁着地宫的安全,幸好这次物探资料表明地宫的墓室尚未坍塌,也没有进水。而所向披靡的洛阳铲有力地穿过历史尘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这要归功于一套地下的大型水利工程。 地下阻排水系统,让全世界所有的工程专家都叹为观止 秦陵地区的地层中存在有多层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地下潜水。因此在地宫修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一个困难,就是当下挖至潜水层以后如何排导多层的地下水,而且还要考虑地宫建成后的防水措施。此次勘探出的一套地下阻排水系统,让所有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也让全世界所有的工程专家都叹为观止。联想到同时代都江堰、灵渠等同样有如鬼斧神工的水利工程,我对秦帝国建设者的高超智慧钦佩不已。 这组地下阻排水系统随陵园的自然地势而精心布设,并具备极为高超的测量技术。将近绕陵一周的阻排水渠,环行在高低不平的地貌上,渠底的水平掌握需要测量得非常精确。勘探表明阻排水渠的底面高差在1米左右,这样则保证了渠中的水能够按照设计意图流向一处,排出陵园。后来选用青膏泥作为前段下层的封堵材料也十分高明,而且所用的青膏泥之多、夯层之厚,确乎超出想象。仅此一个秦陵地下阻排水系统,就足以充分说明秦代大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已臻化境。 而阻水系统,更是经历了2200多年的时间检验。此次物探中,利用自然电场法和核磁共振法测出,在所推断的墓室和地宫范围内为不含水区,而阻排水渠外侧(南段之南)的相同深度为含水区,从而证实这个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与之呼应的是地上排水系统。在陵园内不论是墙脚楼旁、封土周围,均列有整齐的排水管道,形成一整套纵横交错的地表排水设施。它们能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迅速排到地势低洼处,并引向陵园外。陵园外的防水工程乃是骊山山麓前筑就的防洪大堤,以防范源自山间的洪水对陵园的破坏,时至今日它依然高高隆出地面,长久以来被当地人称为“五岭”。 宫内水银防腐防盗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墓室只有东西两墓道 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这一发现在昨日会上引起专家的极大关注。 “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段清波说,秦始皇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象: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园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都说不清楚。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秦始皇陵地宫到底有多深,其棺木真的是用铜造的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的一系列政策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影响中国历史2000多年,直至今天。而位于西安市东郊的秦始皇陵也成为历史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
时至今日,历史学界都在探索:秦始皇陵的地宫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在有关秦始皇陵地宫的记载当中,《史记》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穿三泉,下铜而至椁”。
其含义是:秦始皇陵的地宫穿越了三层泉水的深度,布设金属铜制造的棺椁。对于《史记》的记载,有的历史学家曾提出了质疑,认为司马迁的记载是夸张的,因为穿越三层地下水挖地宫,渭河的河水很可能就倒灌秦始皇陵地宫。
上图_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那么,《史记》有关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铜而至椁”的记载是否真实?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到底是什么样的数值呢?其棺木是否为铜造的棺椁?
要探讨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问题,需要结合秦国王陵以往的考古发掘数据,以及科学家物理探测的数据,在没有开挖秦始皇陵的前提下做出尽可能接近事实真相的推论。
上图_ 秦始皇陵
首先,通过研究已经挖掘的秦国王陵的墓室——秦公一号大墓的规制,以及秦始皇陵所在的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做出合理地推断。
这座墓葬位于宝鸡市凤翔县境内的南指挥村,整个墓葬的平面呈现出中字形的形状,整个墓葬深24米。总面积5300多平方米。秦公一号大墓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证:虽然说秦始皇本人一统天下,成为了帝王。其政治地位“皇帝”明显高于还是诸侯国国王的秦公一号大墓主人秦景公。
但是,秦始皇要修建自己的“地下世界”,还得受到关中地区自然条件的制约,以及以往秦国国君墓葬规制的影响。毕竟西安和宝鸡凤翔县,在地理上都是关中平原,秦始皇修建自己的地宫,即便主观上想把地宫建立的很深,关中平原特定的地理条件也会制约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
秦始皇陵所在的地理位置靠近骊山地区。骊山是秦岭北麓的支脉,海拔大约1000米左右。骊山山峦沟壑之间,形成了一道道南北走向的山谷,进而形成河流。而秦始皇陵的地理位置,就在骊山北麓河流形成的冲积扇上。
上图_ 秦岭位置所在
说的简单点,秦始皇陵所在的地理位置是地势相对平坦,有很多河流的冲积扇。在这样的地形上修建帝陵地宫,防止河水倒灌是极其重要的方面。秦朝丞相李斯在修建秦陵地宫的时候,不可能不注意到河水倒灌这个隐患。而秦始皇陵修建的时候,在陵墓西南侧修建的人工大坝,其作用很可能是防止河水渗入地宫,影响修建作业和日后的地宫安全。
华裔物理学家曾探索秦始皇陵地宫,得出结论:秦始皇陵墓的地宫深度为500米到1000米,但经过地质学探测的结果表明,500米到1000米的深度是完全不现实的。一旦达到这深度,秦始皇陵地宫就会出现河水倒灌的情况。
根据考古学家探测的情况,秦始皇陵地宫距离地表有26米深。这个深度基本符合关中的地理情况,也符合秦国王陵地宫(墓室)距离地表20多米到30多米的普遍规律,和秦公一号大墓的深度大体吻合。
上图_ 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
其次,汉承秦制,汉朝帝王陵墓地宫的考古情况也会从侧面印证秦始皇陵地宫距离地表20多米到30多米深的推论。
公元前206年,由于秦二世残酷的暴政,秦帝国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轰然倒塌。随后,又经历了多年的楚汉战争,到了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汉承秦制”又避免秦朝暴政错误的大汉帝国诞生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汉帝国先后有12位皇帝安葬在关中地区,除了汉文帝和汉宣帝安葬在西安市东南方向,其余的10位帝王都安葬在咸阳城北塬地区的皇家墓葬区。由于汉承秦制而建立,汉朝帝王陵墓的规制也和秦朝大体相当,这使得汉朝帝王陵墓的考古勘探数据能对我们研究秦始皇陵提供一定的帮助。
上图_ 茂陵 (汉武帝陵寝)
在汉朝帝王的陵墓中,建立汉朝大一统霸业的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可以和秦始皇陵相媲美,由于汉武帝在位54年,茂陵修建时间在西汉所有的帝陵中是时间最长的。汉武帝曾动用天下1/3的财富来给自己修建茂陵。茂陵陪葬品数量惊人,其地宫规制庞大。根据考古学家的探索,茂陵地宫距离地面30到40米深,东西长100米,南北宽60米。这种地宫的深度比秦公一号大墓的墓室深10米左右。如果 “汉承秦制”,秦始皇陵地宫的深度,最深也就和西汉时期的帝陵地宫的深度大体相当。
所以,司马迁所描写的“穿三泉”这个深度,或许是司马迁的夸张描写。结合秦始皇陵考古学的勘探情况,以及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考古学界对“汉承秦制”的汉朝帝陵地宫的勘测就能得出结论:“穿三泉”在秦始皇陵地宫深度这里,可能性并不大。
当然,秦始皇陵地宫具体的深度,还需要考古学家的亲自挖掘秦陵地宫后再得出相关结论。以上的分析,只是接近事实真相的合理推论。
上图_ 秦始皇
“下铜而至椁”是什么意思?难道秦始皇陵的棺椁是金属铜打造的吗?有的学者推论说秦陵棺椁为铜制打造,但结合《史记》《汉书》的史料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 以珠玉,饰以翡翠”,“ 棺椁之丽,不可胜原”,“饰以翡翠”只能是木制棺椁了。
再结合战国时期到汉朝,已经挖掘的大型墓葬的情况进行推测(秦公一号大墓、海昏侯墓) ,秦始皇的棺椁是木质棺椁,而秦陵地宫内部可能没有空间,为黄肠提凑结构。但秦始皇陵地宫具体的规格结构和棺木材质,还需要秦始皇陵挖掘后才能得出结论。
作者:贞观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史记》《汉书》
〔2〕《关中盆地城市群地下文物遗迹精准探测——以茂陵为例》 孙萍萍、余常华、田中英、李泽玺、马球峰、张茂省、朵雪莲 西北大学地质系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天秦始皇地宫图片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秦始皇地宫图片 真实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hjw/93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