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白鳍豚现在有多少只2021的扩展:
世界上白鳍豚有多少只 很遗憾呢。 已经灭绝了。 就是前段时间的问题。补充下: 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6年:0头?? 2007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
江苏出现大量鱼群,白鱀豚销声匿迹15年,长江禁渔“喜忧参半”?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国内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2021年伊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十年禁渔,濒临枯竭的渔业资源得以休养生息。禁渔一年半以来,长江鱼群开始大量涌现,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强。
不久前,江苏镇江市渔政支队在巡江时目睹了“鱼群爆发”的一幕,江边浅滩处潜伏了大量的野生鱼群,在螺旋桨的扰动下纷纷跳出水面。百余条鲢鱼共舞的场面让“老渔政”也感到震撼,称“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景象”!
长江禁渔见成效
据调查,整个江苏段的生态环境较禁渔前已明显改善,生态质量由“中等”提升到了“良好”状态,水质稳中向好,鱼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长江鱼类的完整性呈现出恢复态势。
如今的长江正在徐徐展开一幅水好、景美、鱼多的生态画卷,资源恢复的现象已不再是个例。例如:消失20年的鳤鱼重现洞庭湖,江苏段刀鱼的资源量增加了2倍多,长江江豚也开始在武汉江段频露倩影,2020~2022年已累计观测到了近180头次。
长江江豚捕食场面
以上现象都在表明,长江的生态环境正在好转。另一方面,长江在禁渔期间也存在“隐忧”,一些代表性的物种处境仍不乐观,鲥鱼、白鱀豚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鲥鱼贵为“长江三鲜”之一,巅峰产量达到1570多吨,在长江和鄱阳湖曾是主产鱼种。短短二三十年,鲥鱼便因过度捕捞、水坝修建而走向绝迹,最后一条鲥鱼发现于1994年的安徽段,重约1公斤。
销声匿迹28年,长江鲥鱼重现的几率渺茫,珠江的野生种群或存有一线生机。和鲥鱼相比,“长江女神”白鱀豚回归长江的可能性更高。
首先,白鱀豚是一种大型的哺乳动物,自然寿命可达30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并且缺少天敌的制约,因此种群衰亡的时间周期更长。
其次,白鱀豚消失的时长比鲥鱼更短。直到2005年,长江下游依然有一些河段可以观察到白鱀豚的踪迹,绝迹的时间距现在不到20年。
所以有不少专家指出:白鱀豚目前还存在重现的希望,长江禁渔十年创造了更好的水环境,鱼类资源恢复显著,“迎接工作”已准备就绪。
危机中的白鱀豚
白鱀豚是中国特有的物种,集中分布在长江的中下游流域。历史上的白鱀豚在长江中很常见,成年后的体型和人类相当,体长1.5~2.5m,体重可达230公斤,背部呈灰白色,吻部狭窄细长,擅长捕食中小型鱼类。
白鱀豚是长江的“土著居民”,在三峡、洞庭湖、鄱阳湖等水域均有相关记载,一般为2头或者10多头聚群觅食。另有文献指出,钱塘江流域也曾出现过白鱀豚的踪迹,古籍中亦有“江中常见之”的记载。
白鱀豚历史分布区
关于白鱀豚的详细统计,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国内科研机构着手编写《动物志》,需要对白鱀豚的数量及种群状态进行考察。经过专项调查、走访问卷之后,得出的结论让专家大吃一惊:长江中的白鱀豚仅剩400余头。
在此后的十多年,长江干流的捕捞强度有增无减,渔民误捕幼豚的现象时有发生,非法电鱼行为更是后患无穷。在1990年,长江流域的白鱀豚总数已经不到200头,在当年12头已死亡的白鱀豚中,有5头的死因都和非法电鱼有关。
2000年以来,电鱼现象在白鱀豚的自然分布区内屡禁不止,渔用滚钩或其他渔具致死的比例也达到了50%左右。可以确定,不合理的捕捞方式是促使白鱀豚意外死亡的主要因素。
此外,日益繁忙的长江航运、水利工程的修建、水质污染、河道采砂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最终将白鱀豚推入了濒危的困局。
仅仅10多年,白鱀豚的种群数量就减少了75%,民间的关注度也与日剧增,专项调查变得频繁起来。
1997年11月,我国渔业部门对白鱀豚展开专项搜索,调动了52艘考察船,在沿江组织起300多人的庞大队伍,统一培训后分成22个考察组,每一组负责巡视50~100km的江段或湖段。
从宜昌到长江口,1700多公里的江段被全面覆盖,一天内可完成至少一次的单向考察,时间持续七天。这次的搜索计划严密而细致,但最终的结果却不尽人意:只发现了13头白鱀豚。
这一数量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白鱀豚已经难以维持正常的繁殖能力。白鱀豚繁殖周期长,雄兽4龄才达到性成熟,雌兽则为6龄,平均每2年才繁殖一次,每胎只产一仔。在30年的平均寿命内,两头亲豚最多繁殖12~13头幼豚,再考虑到死亡率和可育年龄,种群恢复将更加困难。
在1998~1999年,同样的调查未曾中断,但白鱀豚的数量始终不见起色,分别仅监测到4头和5头。由此可以判断:在90年代末期的时候,白鱀豚的分布范围已经大幅减少,仅零星存在极少的江段中,灭绝危机开始显现。
果不其然,在2006年11月,为期38天的长江淡水豚调查展开,中美英等7国考察队联合协作,但并未观察到白鱀豚的踪迹。2007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在长江中生活了2500多万年的“活化石”从此绝迹。
既然白鱀豚极为珍贵,那为何不展开人工繁育呢?
事实上,我国确实也是这样做的。我国科学家在白鱀豚的保护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以陈佩薰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三大对策:除了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外,第三项就是加强人工繁殖的研究。
碰巧的是,当时水生生物研究所刚好有两头白鱀豚,一雌一雄,具备人工繁殖的基本条件。其中,雄性白鱀豚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淇淇”,这头白鱀豚被救助于1980年初,当时的体长为1.47米,体重36.5公斤。
“淇淇”长期处于单养的状态,配对始终是最大的难题。专家建议:应尽可能多地把长江中仅存的白鱀豚捕捉起来,放到天鹅洲半自然保护区,以便用于人工繁殖。
之所以选在天鹅洲,是因为这里的环境非常优越。自1972年长江裁弯取直以来,天鹅洲与长江干流分离,但鱼类资源的密度却高于干流。每逢汛期水位上涨,天鹅洲仍可与干流贯通,水体周期性交换,环境稳定,受船只的影响也更小。
这一设想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实施起来难度却很大。白鱀豚每次露头呼吸的时间仅有1~2秒钟,下潜时间却长达20~200秒,下一次换气时已经游出很远的距离,因此很难被定位跟踪,捕获难度巨大。直到1995年,人们才捕获一头雌性的白鱀豚,科研人员尝试为“淇淇”配对,但始终没有获得成功。
长江十年禁渔,白鱀豚有望回归?
作为长江中顶级的旗舰物种,白鱀豚对长江的水环境、饵料条件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最有可能重现白鱀豚的水域是在安徽段,因为当地支流众多,存在水流平缓、鱼类资源丰富的优质生境,适宜白鱀豚的栖息。
例如:在2018年4月,有志愿者在安徽芜湖江段拍下了一张疑似白鱀豚的照片,画质较为模糊,不能百分之百确认。但作为疑似的信号,这也是一个好的苗头。
长江禁渔以来,下游的安徽段、江苏段不断传来好消息,野生鱼群开始涌现,4-6月份洄游的家鱼肉眼可见,这为白鱀豚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在水质方面,长江干流已全部达到II类水质标准,水环境大幅改善,栖息地已经“准备就绪”。
从科学角度来看,要断定物种灭绝需要50年的观测时间,白鱀豚仅消失15年,种群动态还有持续跟踪的必要。整体来看,长江的禁渔环境有利于白鱀豚的重现,如果江中还存在少量的活体,重新建群的可能性就值得期待。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今天白鳍豚现在有多少只2021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白鳍豚现在有多少只2024年的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hjw/88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