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南极探险的扩展:
什么南极探险?? 在南极冰盖上行进时,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冰裂缝。由于重力作用,南极冰盖要向海拔低的地方流动。如果越过山脉区域或临近沿海,冰层就会在凸起部位或沿岸下坡地带断裂,形成宽窄不一、深不可测的冰裂缝。如果不慎掉入冰裂缝,就很难有生还的。南极探险主要是进行科学考察和资源开发
南极探险: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作者:杨云宝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扩大,中国人对外面世界的了解逐渐扩展,南极进入了更多中国人的视域。当时正在大学读三年级的我开始关注南极。1980年,两位中国科学家随澳大利亚科考队第一次登上南极。1984年,中国第一支科考队到南极考察。1985年,中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立。1989年,由中、美、苏、法、英、日六国南极考察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历时7个月, 由西向东,行程5986公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考察。
从1984年开始,每年中国都组织一次南极科学考察,2018年,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出发。在这30多年间,南极探险成为我心中的梦想。尤其是20年前,我的一个同事有幸参加了南极考察,并编写出版了《南极行记》一书。通过他对南极的描述,既增加了我的南极知识,又增添了我赴南极的动力和无穷的遐思,我很想到这个世界的尽头,亲眼目睹这个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的原始风貌,亲身体验这个地球上最冷的冰冻世界的酷寒,亲自感受这个地球上最孤僻大洲极地探险的艰辛。为此,我做了诸多的行前准备。
◆◆
认识南极
◆◆
在地球7个大洲中,面积第五大的南极洲,由于地处最南端,加之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遥远的地理位置,直到18世纪末才被人们发现,是人类最后认识的一个大陆。1774年,英国航海家、探险家、著名的库克船长到达南纬71度10分。此前一年他曾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绕南极的航行,这两次探险,初步证实了过去人们猜测的“未知南方大陆”——南极洲的存在,他成了举世公认的南极探险的先驱。1911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率队到南极考察,成为人类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人,从而为人类南极科考拉开了帷幕。在此前后,英国、挪威、美国、俄罗斯、日本、阿根廷等多个国家成百上千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南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南极面积1400万平方公里,98%的陆地被冰川覆盖,冰川平均厚度为2300米,最厚处为4700米。它集中了全球72%的淡水资源,如果南极全部冰川融化足以让全球海平面上升60米,将淹没现有全球陆地面积约10%,世界各大洲沿海城市几乎都将沦为泽国。因而,南极被称为“水极”。同时, 南极也被称为“寒极”,年平均温度为-25度。它比北极冷20度左右。2013年,在南极测得最低温度为-93.2度,这是地球上自然环境中的最低温度。此外,南极还有“风极” “ 干极”等气候特点,全年大于和等于每秒17米的大风天有133天, 最高风速为每秒100米,是12级台风风速的三倍。南极年平均降雨量只有55毫米,极点处年平均降雨量仅有3毫米。冰雪、寒冷、大风、干燥使南极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成为不适应人生活的大陆,至今没有固定居民居住。每年仅有5000余名科考人员在南极工作和生活,而且到冬天时仅剩下4000人左右。目前,有2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科考站。其中科考站最多的是阿根廷,有14个站,美国的科考人员最多,有1000多人。据说,曾有一个国家的科考队员,因忍受不了南极恶劣的环境、寂寞的生活、枯燥的工作,从而出现了放火焚烧考察站的极端事例。
通过200多年的南极科学考察,人们对南极有几点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一,南极的地理有非常大的变化。早在2亿年前,南极与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印度次大陆等地连成一片,共同构成南方大陆。大约在1亿年前,南方大陆分崩离析、四分五裂,从而基本形成现在的7大洲格局。3400万年前,南极与南美洲的联结点被德雷克海峡切断,最终形成了四面环海的南极大陆。但现在这个一分为五的古大陆漂移史仍没有终结,南极极点还在漂移,印度次大陆仍在挤压欧亚大陆,致使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每年增高1厘米左右,并导致亚洲各地地震频发。在南极地理变化的同时,南极的气候也发生剧变,由森林绿茵、万物茂盛变为荒芜的冰冻世界。
第二,南极拥有巨大的宝藏。从生物资源来说,南极蕴藏着5.5亿多吨磷虾生源,这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海产品,每年最大可捕量为1亿吨左右,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渔业产量的总和,是已查明的人类可利用的最大蛋白质资源。而南极的矿产资源更为丰富,据调查,南极拥有220多种矿物,900多处矿产地,其中有世界上最大金矿和铁矿,有500多亿吨煤、1000亿桶石油、30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等等,南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的后备资源库。
第三,南极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库和冷库,调节着全球的气候。通过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南极在全球气候中发挥着冷凝器的功能,使全球气候保持正常有规律的运行,成为全球气候正常运行的压舱石。反之,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异常变动中,南极气候具有指示器和放大器的作用。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的温室效应,导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并逐步扩大。臭氧层作为地球生物抵御太阳致命射线的保护层,其空洞现象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从而促使全球各国积极行动起来,保护臭氧层,控制有害臭氧层物质的产生,淘汰氟利昂等危险物质。经过全世界30多年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南极的“臭氧层空洞”得以逐渐缩小。在当下环境威胁已成为世界面临的最大风险时,保护南极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地球上的海洋划分为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2000年,国际水文地理组织将位于环南极洲的海洋,即南纬50度以南的印度洋、大西洋和南纬55度至62度间的太平洋海域划分为第五个大洋——南大洋(也称南冰洋),其面积约为77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22%左右,比北冰洋大,排名为第四。其划分依据是:它具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南极绕极流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并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作用。但有一些国家包括中国的科学家却以南大洋无“中洋脊”为由不以承认。然而,不论是否承认南大洋的划分,这片海域的上空风力时常高达7级以上的“60度咆哮西风带”和地球上最大的洋流系统——南极绕极流,以及漂浮在南极海面上的22万座冰山、总体积为1.8万立方千米冰,这些因素对全球气候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举世公认的。
第四,保持南极的现状和维护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世界各国责无旁贷。近百年余年来,面对庞大且无主的资源和土地,世界各国疯狂了,先后有10多个国家声称对南极拥有主权,仅阿根廷就主张拥有南极大陆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主权。鉴于南极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避免各国对南极的领土纷争和生态环境的破坏,1959年,由世界强国美囯、苏联、英国、法国、日本和南极沿边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南非及挪威、比利时等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条约明确规定: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永远专为和平目的而使用,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和对象;交换南极科学规划的情报,以保证用最经济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效果;缔约任何一方放弃在南极原来所主张的领土权利或领土要求。此条约规定适用于南纬60度以南的地区。此后又产生了一系列与《南极条约》有关的国际法律和组织。《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南极矿产资源管理公约》《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保护南极动植物的议定措施》,以及《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等,共140余项,致力于把南极设定为一个保持原始生态、保护野生动植物、不受人类活动干扰的一片净土,从而将人类的贪婪最大限度的限制在南极之外,使南极成为地球上完全不同于人类文明的另一种特殊的风貌——保持最纯净的冰雪生态系统,维持南极动植物独特性,包括磷虾、企鹅、海豹这些在全球数量最多、在南极繁衍最成功的动物,使它们在荒芜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生不息。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该条约。目前,已有46个国家签署《南极条约》,其中28个国家在南极建有科考站,成为协商国,拥有表决权。中国于1983年加入条约,1985年成为协商国。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维持,成了地球上唯一一片未被污染的净土。
◆◆
探险南极
◆◆
一般来说,南极考察大约有乘船和乘飞机两种途径。到南纬90度的极点考察基本上是乘飞机,其余的南极考察大多是乘船。初涉南极,大多是选择海路较近的乌斯怀亚港乘船。20年前,听同事说,他们去南极考察之前,先签好生死合同,写好遗嘱。因为考察充满各种危险——巨浪、冰雪、大风、寒冷似乎随时都会要人命。出发前,我认真阅读他们编写的《南极行记》,力图从思想上和物质上作好充分准备。南极的出团通知与一般的国外旅行出团通知不同的大约有四项:一是根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的规定,所有赴南极的人必须填写《健康告知书》,(中英双文,以英文为准),并由医生签名确认。10页的《健康告知书》涉及个人疾病、用药、手术等健康情况,必须无一遗漏地填写清楚,以便在船上发病得以及时救治。不提交此件者,船方有权拒绝登船。二是出境前必须购买旅游境外救援保险,否则后果自负。三是签署《南极保护承诺书》。主动承诺保持南极原始风貌、保护南极野生动物、尊重保护区、保护南极原生态环境免受外来物种侵害。四是建议装备清单。为避免受冻生病,清单详列了所需携带的衣服、鞋袜,手套、帽子等,根据清单所列,我准备的行李已达30多公斤,为适应国内航班免费托运行李20公斤的规定,只好一再精简。为此,我一路上忐忑不安,生怕届时受冷挨冻。
昆明—上海—迪拜—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乌斯怀亚,经过6次飞行,历时40个小时,行程2万多公里,我终于在地球最南端的城市阿根廷小城乌斯怀亚登上了挪威邮轮“午夜阳光”号,于2月16日下午赴南极考察,探险南极的美梦终于实现。
船离港不久,人手一册的《探险家手册》刚看一部分,船上广播通知,全体乘客无一例外地要求参加“强制性安全演习”。先介绍10余个驻船的探险队员。然后,在探险队员的指挥下,300多个乘客神色凝重地认真参加安全演习,大家专心地学习海上和极地安全避险及逃生的基本知识。
随后两天,邮轮横穿900公里左右的德雷克海峡。由于受“60度咆哮西风带”和南极绕极流的影响,此海峡常年风急浪高,常有6—8级大风,涌起20多米高的巨浪,致使无数过往船只倾覆海底,成了世界著名的“魔鬼海峡”和“死亡海峡”。凡是了解这一情形的人无不感到恐惧,我邀约的许多朋友都被此航海地狱吓退。根据船上的广播通知,晚餐后,乘客们都服用晕船药,乖乖地躺在床上睡觉,以躲过滔天巨浪和漫漫长夜。还算我们运气好,这两天仅有三五米高的小浪,除少数人晕船外,我们多数人都平安地度过了这道鬼门关,顺利地进入冰天雪地的南极仙景。
然而,在此后7天的南极登陆和巡游过程仍充满各种危险。在这个冰天雪海的世界,似乎到处都有不确定性和危险性。每次出发前,探险队员必须逐个检查各个乘客的着装——帽子、墨镜、冲锋衣、登陆靴、臂章、巡游卡,以及救生衣,尤其是后几件缺一不可。每次登陆,都要求乘客沿着探险队员用小红旗标示的雪路前行,以防掉入冰缝和冰洞,并明示,遇险时,不要寄希望于别人救援,必须靠自己合乎规范的装备和自给自主的能力,立足于自救。由于南极气候多变,极地下降风频发,随时会有巨大的海冰和刺骨的寒风袭扰,致使我们每次出行既满怀憧憬,又小心翼翼,生怕遇到难以克服的危险。前五天,天气较暖和,气温在零度上下,寒风也较小,穿件毛衣、毛裤,套上冲锋衣和冲锋裤就足以御寒,这几天出行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险情。第六天,我们登陆大摩角时却遇到了险情。这天早上,前两艘冲锋舟已顺利登陆,我们随后的几艘冲锋舟却无法靠岸,前一时还风平浪静的海面,突然刮起大风,气温也急剧下降,海冰纷纷涌向岸边,冲锋舟不仅靠不了岸,似乎还有被困海中的危险,盘旋一阵,只好尽快返回邮轮。我们站在邮轮甲板上,遥望着荒郊冰川上的那几十个弟兄,生怕风停不下来,他们返不回邮轮,其严重后果真不敢想象。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熬过,真是万分揪心,好在一个多小时后,风停浪静,一切又回归正常。后来才知道,我们每一次登陆时,探险队都要携带足够几十人用的应急干粮和帐篷,先期登陆,以防万一。所以,我们300多个乘客只能分批次登陆,回来一批,再外出一批,轮流出行,避免全体遇险。
全副武装的我们。杨云宝供图
在南极的这几天,上苍确实比较眷顾我们。根据良好的天气预报和有利的海冰情形,船上广播通知,船长决定,我们试通过夹在南极大陆与沿海岛屿之间一条狭窄的海道——利马水道,使我们能挺进到此邮轮航行的最南端,看到南极更美的景色。人们纷纷涌上船头,边看峡谷两边的美景,边暗暗祈祷邮轮能顺利通过遍布海冰的航道。虽然海面上是常有冰山挡道,但几经周折,我们终于通过了利马水道,到达了“午夜阳光”号邮轮从未到过的南纬65度23分,创造了此邮轮南极行的历史记录,我们似乎也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极地探险家,完成了南极探险的任务。这时,我听到了一个女乘客兴奋地对同伴说,看来我们船上的乘客都是善人,做善事多,所以上帝保佑我们一路平安,逢凶化吉,以后更要多做善事。
◆◆
大美南极
◆◆
无论是中国南方人、北方人,还是东北人,无论是常见冰雪的人,还是从来没有见到冰雪的人,见到南极的冰山雪海无不为之惊叹:地球上竟然有如此奇特极致的冰雪风光,这是梦中都难以想象的美景。
南极海面上漂浮的海冰,宛如一件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珍品,尤其是在朝阳、正午、晚霞不同的阳光照射下,它们呈现出不同的光彩。乘冲锋舟穿行于海冰中,仿佛进入仙境,如梦如幻。围着硕大的冰山转一圈,看清浮冰之下隐藏着更大的冰块,才真正领悟冰山一角的意境。随着邮轮前行,这些奇妙无比、无一雷同的冰雕艺术品不断涌现在人们眼前,使人们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了奇世绝品。相比之下,闻名于世的哈尔滨冰雕和雪雕似乎成了雕虫小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相形相绌,不堪一比。更让人惊奇是南极的蓝冰之美更难于言表。源于白色冰雪的思维定式,在南极海面上初见蓝冰,还以为是自己眼花,揉揉眼,仔细看,在阳光的照射下,浸泡在海里的冰架和漂浮在海面上的巨大冰山,其海平面上下几米的冰确实是蓝色,这些晶莹剔透的蓝冰,如此美丽与灵动,直抵心灵深处。在我60余年的生涯里,好像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蓝色,什么蓝天白云,什么蓝色的大海,什么经典画作统统都无法相比,真是过目难忘。由于没有视线遮挡的缘故,南极大陆洁白无瑕的雪山一望无际,白雪皑皑,好像进入了纯净的童话世界,白雪公主、圣诞老人似乎都生活在这个冰雪世界里,呼之欲出,活生生的一个仙境。看到遍地白雪,忍不住了抓一把雪放在嘴里仔细地品尝,亲口体验南极白雪的滋味。我们同行的团友专门捞海冰到邮轮上做鸡尾酒。据说,其口味极佳。
海面浮冰。杨云宝供图
由于南极没有污染,空气透视率高,海上的晚霞和月色更是无与伦比。但受天气变化变幻莫测的影响,我们在海上11天,仅见过一次晚霞。当天傍晚,全船人都涌上甲板,欣赏这沁人心脾的晚霞。海冰在晚霞的映照下,更是奇境迭出,难以用语言形容看到的美景。只见长枪短炮纷纷抢景,男女老少摆足各种姿势,留下了珍贵的身影。
海上晚霞。杨云宝供图
南极的夜晚很短,晚上十一二点天才全黑下来,早上四点左右又见晨曦,而且在天晴时才有幸见到月色。我们在南极的那几天,刚好是月圆时分,有两天夜晚,只见明亮的圆月高挂天空,周边的星斗历历在目,许多人跑到顶层甲板望月亮、数星星,在我的印象中,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星空。
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船舱里,默默地看海、看冰、看天、看山、看云,有时竟然看到南极的海水、海冰、冰川、云彩居然可以分出十余种不同层次的颜色,真是缤纷多彩,亦梦亦幻;有时蓝天蓝海蔚为一色,辨不清哪是天,哪是海;有时白天白雪混为一体,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在没有月色的夜晚,邮轮穿行在黑暗无边的大海上,寂寥包裹着你,仿佛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在品味生活,什么幸福、发财、长寿、梦想,什么艰难、贫困、曲折、纷争,统统都跑到爪哇国去了,这真是一个涤荡净化灵魂的绝佳场所,是一个熏陶浸化美好心灵的圣地。
偶遇帝企鹅。杨云宝供图
我曾到过南非和澳大利亚看企鹅,那里的企鹅不仅数量少,而且体型小,尤其是在墨尔本海边,傍晚时分,我们数千人守候了几个小时,仅看到几十只从海里洄游上岸过夜的企鹅,而且严禁拍照,以防惊吓企鹅,观企鹅的失望之情油然而生。我们到南极第一天登陆扬基港,就看到岸边密密麻麻数以万计的巴布亚企鹅,它们屹立在海边的岩石上,昂首远望着我们,似乎期待看我们的访问,怪不得企鹅的中文名字来自它站立的形态,犹如汉语中踮起脚跟朝前看的意思。这是一个典型的形象化的动物名称,感谢前人给企鹅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虽然规定我们不许靠近、不许抚摸、不许喂食,要与企鹅保持5米以上的距离。但这里的企鹅一点不怯生。因为人迹罕至的原因,南极的企鹅和海豹、水鸟等的动物对人类充满好奇。只见企鹅摇摇摆摆、憨态可掬地走近我们,并摆好各种姿态,任你拍照,可爱极了。更让人惊讶的是,企鹅群里居然有数量众多的海豹和贼鸥等天敌。从南极动物的食物链来说,鲸鱼处于顶端,海豹和贼鸥处于中端,企鹅处于低端,磷虾处于最底层。以企鹅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海豹和贼鸥能与企鹅和平共居一地,真让人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奇迹。随后6天,我们天天见到数量众多的各种企鹅,它们有的群居在冰架上,有的行走在企鹅小道上,有的在海里腾跃潜水捕食,有的在陆地上嘴对嘴地喂食幼鸟,这里是企鹅生活的天堂。当在夏克港看到贼鸥在叼食死去的企鹅时,我不由得想到,可能是庞大企鹅群里生老病死的企鹅数量足以填饱天敌贼鸥和海豹的肚子,所以,它们不必凶残地捕食企鹅,只要觅食企鹅的尸体足以生存,从而能与之友好相处。当我们在号称“天堂湾”的岩石上看到和听到数以千计的可爱的毛茸茸的小企鹅,由于今年出生较晚,错过了夏季正常换毛的季节,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冬天被活活冻死时,心里难受到极点,残酷的自然法则,在天堂湾也毫无例外。更让人难忘的是,我们在邮轮上有幸邂逅了一只在海冰上的帝企鹅。在全球19种企鹅中,帝企鹅是数量最少、体形最大、形态最美、毛色最漂亮,是唯一在极地酷寒中产子的企鹅。只见它时而俏立,时而左顾右盼,犹如时装台上的模特,搔首弄姿,惬意极了。这是每年5万多到南极考察的游客难以见到的真容,我们真是三生有幸!据鸟类学家长期的观察与估算,南极有7种企鹅,总数约1.2亿只,占世界总量的87%。南极不愧为企鹅王国,企鹅是当之无愧的南极象征。
虽然海豹在地球上的分布区域较广,从南极到北极,从海洋到淡水湖泊都有它的踪迹。全球共有18种海豹,约3500万头,南极有4种,约3200万头,占全球总量的90%,这与南极拥有丰富的海豹食物资源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海豹对于人类有较大的使用价值,肉可食,脂肪可制机械油,毛皮可做衣服、雨具和帐篷。故千百年来,贪婪的人们到处捕杀海豹,最后不顾生命危险地闯入海豹的最后家园——南极洲捕杀海豹。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日益减少的海豹,1972年,有关国家签订《南极海豹保护公约》。我们见到成百上千只海豹在南极舒适地生活,只见它们时而抬头,时而摆尾,时而翻动着肥硕的身躯,时而扑向大海捕食,特别是在它们抬起头来萌态十足地看着我们的时候,真是萌呆了。
为了深入、系统、全面地认识企鹅和海豹这两种动物,回国后认真查阅《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常用工具书,才发觉这两种词典对企鹅和海豹的介绍极不准确,误将个体视为整体,以个性代替共性,以偏概全地介绍企鹅、海豹的拉丁学名、体征和生物属性等。在多方查证《不列颠百科全书》《维基百科》等词典的基础上,根据在南极考察得到的知识,我分别向《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两个编辑部写信,希望再版时予以修订。
绕船而行的鲸。杨云宝供图
鲸鱼是地球上少有的生活在水中的胎生哺乳动物,也是地球上体重最大的动物,其中的最大个体——蓝鲸,约有33米长,200多吨重,相当于30多头大象的体重。由于环境的恶化和人类的大量捕杀,浑身是宝、经济价值很大的鲸鱼已濒临灭绝。国际捕鲸委员会通过协议,从1986年开始禁止商业捕鲸。目前,只有日本、挪威、冰岛等少数几个国家还以科学研究为名少量的捕杀鲸鱼,其中以日本捕杀鲸鱼最多,遭到众多有识之士的抗议。据说,全球现有98种、几万头鲸鱼,其中以南极海域的鲸鱼数量最多。我们在南极的几天里,几乎天天看见鲸鱼,但多数是在远离邮轮的海水中,它们浮出海面喷水换气时,用50倍望远镜大体可见其轮廓。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在南极的第五天下午,两条鲸鱼不期而遇地围着我们停泊在纳克港的邮轮和冲锋舟转游了两个小时左右,较小的一条是须鲸,较大的一条是座头鲸,它们时而齐头并进,时而分头而游,时而游到船头,时而游到船尾,时而游到左舷,时而游到右舷,时而露头喷水,时而潜水摆尾,令全船人员包括非当值的船员和救险队员都手忙脚乱地抢拍照片和录像。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个头较小的须鲸竟浮游到冲锋舟旁,围着冲锋舟转了十多分钟,以至于冲锋舟上的乘客激动地俯身到船帮上用手抚摸,真是幸运到极点。
打鸟是爱好鸟类摄影的专用词汇。我认识一个打鸟人,为了拍摄鸟的各种照片,起早贪黑,受冻挨饿,吃尽各种苦头。到了南极,无论是在邮轮上,还是在登陆点上,各种海燕、水鸟、信天翁纷纷撞进你的镜头。尤其是在邮轮上,每天早晚都能看到各种海鸟追逐邮轮尾浪的情景,甚至有时能看到翼展2米多长、号称“空中之王”的信天翁,打鸟人幸福舒爽地拍尽各种鸟的各种姿势,南极成为打鸟人的乐园。在这个地球的最后一片净土上,各种奇妙的景象让人大开眼界, 囿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道来。但需要额外提及的是“午夜阳光”号邮轮既是一座舒适的五星级酒店,又是一所传授知识的“随行学校”,十余个救险队员既是救险员,又分别是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矿物学、动物学、植物学专家,他们有关南极的各种知识讲座,让人茅塞顿开,不亦乐乎!
◆◆
壮哉长城站
◆◆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南极科考被提上了日程。1984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第一次赴南极科考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1985年,中国在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西端建立了第一个科考站——中国南极长城站,从此拉开了中国人大规模研究南极的序幕。1989年,为了深入研究南极的大陆,我国在南极大陆东边建立了第二个科考站——中国南极中山站。2009年,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了南极海拔最高的第三个科考站——中国南极昆仑站。
笔者在长城站。杨云宝供图
2014年,我国在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建立了第四个科考站——中国南极泰山站。同年11月,习近平考察中国“雪龙”号科考船,慰问第31次赴南极的科考队员,他提出:“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更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据说,我国现在正在着手筹建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极地科考强国。
30多年来,长城站开展了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气象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人体医学和海洋科学等一系列现场科学考察工作,成为研究地壳构造、岩浆活动、地震成因、大气环流变化和气候演进规律的良好场所。从1986年9月起,长城站气象站已作为南极地区32个基本站之一正式加入国际气象监视网。同时,长城站沿海地带是企鹅、海鸟、海豹的栖息地和繁殖地,是研究南极生态系统及生物资源的理想之地。近年来,中国科学家从极地生态地质学的角度,研究企鹅粪元素变化的结果表明:在工业革命之前,企鹅粪中的铅元素几乎没有变化,但在近200年间,特别是近50年间却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显示出人类的工业生产导致的全球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南极生态圈。另外,在过去3000年中,在人类不曾干预的情形下,企鹅种群数量曾发生过几次明显波动,其中距今2300年—1800年间企鹅数量锐减,距今1800年—1400年间企鹅数量达到最大值。这种企鹅数量的增减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新冰期相吻合。此外,通过研究海豹的毛和粪中汞、铅等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显示,鸟类活动是人类污染物传输的一个新途径,并据此揭示了过去200年来海豹毛发、粪便中污染物与人类冶金文明的响应关系。我国南极科考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长城站留存的赠书——《南极行记》。杨云宝供图
长城站作为中国最早的南极科考站,也是我们此行中唯一能到访的中国南极科考站,我们在南极的几天里,大家一直都期盼着访问长城站。虽然前几天我们已到访过智利、阿根廷、挪威等国家的科考站和避难所,但强烈的爱国心驱使我们很想亲眼看看中国南极长城站。大家都暗自担心届时天气不好,难以登陆。在南极的第七天,天公作美,我们终于如愿到访长城站。长城站建在乔治王岛西部菲尔德斯半岛无永久冰雪覆盖的岩石层上,背靠雪山,面向大海,占地面积2.52平方公里,建有宿舍、办公、气象、科研、通讯、发电、医务、地磁观测、食品贮藏、废物处理和油库等15幢建筑物,其中的蔬菜种植温室是世界各国南极科考站中唯一的,为长城站的科考人员常年提供新鲜蔬菜。长城站夏季有60多名科考人员,冬季只有20多名科考人员。1985年,长城站建盖的首个永久建筑物——1号楼,2011年,在第35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被确认为南极历史纪念建筑物,列为永久保留,并在此设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专题展览。我们认真仔细地观看了这个展览,系统地了解了我国南极科考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光辉业绩,进一步认识了南极科考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长城站留存的赠书——《南极行记》。杨云宝供图
在这个历史保护建筑物里,我将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南极行记》赠送给了长城站,并在扉页上注明:“为了纪念20年前对长城站的访问,赠长城站留存!云南教育出版社 杨云宝”。此书详细记载了1999年云南10名(其中一名是云南教育出版社编辑)南极科普考察团,乘“探险号”科考船赴南极考察和访问长城站的历程,如实地记录了当年长城站第16任站长吴金友和中国科考队员在极地的工作、生活状况,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此书在我们的这次旅行途中被许多同伴借阅,颇受大家喜爱。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长城站不得接受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捐赠。因此书对于长城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意义,为后来者了解此段历史提供重要参考,故长城站破例留下了此书,也了却了我多年的夙愿!
◆◆
顺访阿根廷
◆◆
阿根廷最南端的城市乌斯怀亚,被视为“世界的尽头”,它是火地岛省的首府。小城依山面海,郁郁葱葱的山坡与巍峨洁白的雪山相辉映,五颜六色的各式民居坐落于青山白雪的陆地与波光粼粼的比格尔海峡之间,此景犹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比格尔海峡是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也是阿根廷与智利的边界。乘船从此地出发只需一天多时间就可以进入南极洲,比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乘船进入南极节省许多时间,凭此乌斯怀亚成为通往南极的门户而驰名世界,同时也是各国南极科考队重要的补给站和后方基地。小城四横五纵的长街短巷干净、清新,6万多名居民主要从事渔业、畜牧业、天然气开采和旅游业。其发达的商业,为南来北往的游人和进出南极的船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此城我们品尝到享有“蟹中之王”美誉的帝王蟹,一只三四斤重的巨型帝王蟹,在国内餐馆价格为1500元左右,在这里仅花费不到300元,配上少量的米饭和面包,我们俩人饱餐了一顿。相比之下,邮轮上那些品种丰富,生、煎、炸、炒、煮齐全的各式海鲜都不如此美味。可惜我们从南极回来时逗留乌斯怀亚的时间太短,无福再饱尝一顿。回国后才了解到,2011年,科学家在南极近海大陆架下850米深处的泥床盆地,发现了150多万只巨型帝王蟹,这种外来的大型食肉动物的出现,可能是南极海域的一场生态浩劫的最初迹象,为尽快消除帝王蟹这个外来物种对当代海域的严重威胁,近年来,当地渔民们一直都在努力捕捞帝王蟹,供食客们享用。但由于阿根廷人喜食牛肉,不喜欢吃海鲜,故当地的帝王蟹价格极便宜。我们此举既饱了口福,又为消除外来物种的侵害做了一件善事,真是美哉善哉!
全球最美的书店——雅典人书店。杨云宝供图
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人口为138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它是南美洲最具欧洲化的城市,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美誉,并创造了多项世界之最:世界上城市名字最长的城市——全称为:圣迪西玛特立尼达德圣玛丽亚港布宜诺斯艾利斯,共21个汉字。世界最宽的大道——七九大道,148米宽,18个车道。号称世界最长的大街——里瓦达维亚大街。世界最宽的入海口——拉普拉塔河入海口,宽为220多公里。全球最美的书店——雅典人书店,也是世界上第二大书店。世界上三大剧院之一——科隆大剧院,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米兰拉斯卡拉剧院并列。
在历史上,阿根廷的原住民为印第安人,16世纪初阿根廷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9世纪初阿根廷独立后,其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际上粮食和肉类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被誉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阿根廷进入世界富裕国家行列,并迎来了阿根廷城市建设的高潮。这个时期的阿根廷成了欧洲移民趋之若鹜的目的地。据说,当时的欧洲人形容富人为:像一个富得流油的阿根廷人。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西班牙语为“好空气”,此地风景秀美、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是一座美丽清洁的现代化城市,也是南美洲的第二大城市(其最大城市为巴西圣保罗)。我们在这里三天,参观了著名的“五月广场”及周边的阿根廷总统府(玫瑰宫)、大教堂,国会广场及邻近的国会大厦、科隆大剧院,空军广场的钟楼及旁边的雷泰罗火车站,马德罗港区和著名的女人桥,贵族公墓及阿根廷国母贝隆夫人墓,阿根廷探戈舞的发源地探戈街和世界著名球星马拉多纳的老东家博卡青年队足球场,游览了巴拉那河和富人度假期的老虎洲,漫游了古董街和玫瑰园,寻访了号称阿根廷百年荣誉的老咖啡馆——托尔托尼咖啡馆和全球最美书店——雅典人书店,巡览了七九大道和方尖碑,专场观赏了阿根廷的国粹探戈舞。该城的建筑新旧搭配,风格各异,好像是一座建筑物博物馆——哥特式建筑、罗马式建筑、法国式建筑、地中海式建筑等琳琅满目,穷人的棚户区、富人的别墅区比肩而立,仿佛让游客穿越时光隧道,阅尽世间美物,不愧为全球第三美丽城市。
听当地的华人导游介绍,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贝隆主义的深厚影响,现在阿根廷人享有令人羡慕的社会福利待遇,其医疗和教育全免费。公立医院向全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和免费的药品,确保糖尿病、高血压、艾滋病等患者免费用药,即使是器官移植这样的大手术也是免费。为帮助落后地区和贫困人群获得公平公正的医疗卫生服务,公立医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任何病人就诊,使公立医院成为民众看病就医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且公立医院的免费服务不分国籍,使得阿根廷成为许多外国公民看病就医的目的地。阿根廷的公共教育也是免费的,全国实行 13年制义务教育,包括学前1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从幼儿园到博士研究生全部免收学费。
看到繁华的大街和笑意盈盈的阿根廷人群,我不禁联想到“拉美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学观点。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将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视为经济发展失败的“反面典型”。阿根廷由20世纪30年代世界第七富裕国家下滑到目前的中等收入国家,近日,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8年阿根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67万美元(中国紧随其后,201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0.963万美元),是一个由发达国家沦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近几十年来,虽然阿根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确有许多不足和深刻的教训,诸如经济发展政策不稳定、忽左忽右、工业化发展动力不足、储蓄率偏低、外债过多、通货膨胀率高、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但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和解决措施确让人称道。正是这些惠及大众的民生政策,保证了阿根廷民众享有较好的生活待遇和较高等级的人类发展指数。据伊波普咨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查显示,60%的阿根廷人对未来前景感到乐观,属于世界上最乐观的国家之一。另外的调查显示,阿根廷人的幸福指数高于许多发达国家。现实与理论的反差,阿根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中国人认真察思。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提高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使全民共享发展成果,防止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发展果实。尤其是在破解发展难题时,我们切不可以效率优先为借口,片面追求高速度增长,忽略解决公平问题,更不能以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为由,不注重改善民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本质,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阿根廷目前的“退步”也可能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阿根廷这个沦为“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实地观察与感悟,也算是此次南极旅行的意外所得吧。真可谓:“吾本乘兴而行,尽兴而返。”
今天南极探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南极探险电影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hjw/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