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夏奈尔 罗兰的扩展:
夏奈尔·罗兰的主要成绩 2007年女子九球世界杯击败珍妮特·李闯进第二轮2007年女子终极花式台球技巧表演挑战赛第二名2007年开仑台球女皇杯第5名2009年女子十球世界杯第二轮
晚年的玛丽·罗兰珊
玛丽·罗兰珊(又称玛丽·洛朗桑)是巴黎画派中一位才华横溢、画风独特的女画家,号称巴黎画派最美的玫瑰。她出生在巴黎,由她的母亲抚养长大。18岁时,玛丽·罗兰珊于塞夫尔学习瓷器绘画和版画。然后回到巴黎继续学习深造,将艺术目标兴趣转向于油画。她早期便加入了“洗衣船”艺术家团体,与毕加索、勃拉克等人往来,其风格受立体派及野兽派影响,画风优雅独特,充满着温柔的氛围。
1914年一战期间与一位德国男爵结婚,不久被法国政府指控为间谍而流亡西班牙。离异后,重返巴黎受邀帮忙一家杂志社工作,给时尚名媛绘制肖像,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香奈尔女士,但香奈尔女士认为画得不像并不满意。不过,通过此事张扬,她的名声却水涨船高,声名远播。玛丽·罗兰珊此时期作品最为丰富、创作最为丰收的高产期,是当时为数不多能够与男性画家平起平坐的知名女画家。
1930年后,国际国内经济萧条,民生雕蔽,她在此期间举办的以“花”为题的画展,却遭受批评。从此之后她不再举办画展,转而开设画室授课教画。晚年,法德两国再掀战端,二战期期间她颠沛流离,经历九年流放动荡的日子,但她初心未改,仍顽强坚持画画,虽数量不如以前,但作品更受人的喜爱。玛丽·罗兰珊这位传奇的女性画家于1956年在巴黎去世,享年73岁。
20世纪初期,艺术之都的巴黎,各种现代艺术画派、流派大放异彩,竞争纷呈。在毕加索、马蒂斯、勃拉克及莫迪里阿尼等无数男性大师之中,玛丽·罗兰珊却凭借自身充满少女气息、优雅的独特画风,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留下了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玫瑰色的印记,不得不使人感慨万千,肃然起敬!这次欧洲艺术之旅,在巴黎桔园美术馆,我有幸欣赏到玛丽·罗兰珊的馆藏多幅佳作。
在她的画前,我停留了许久认真端祥着,我在想:从她的如此这般优雅、浪漫、温柔、多愁的画面,无不充溢着少女的细腻与敏感,却丝毫寻觅不到她内心的痛苦与纠结,以及她人生跌宕流离的轨迹。可见她的心地是善良的,光明的,总是把最美的甜梦留在了画里。趟若以画识人,相信不少人认为她是含着金汤匙出生,一生不知愁滋味的小女孩。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命运似乎总在捉弄她打击她,身边的人都知道她是私生女,而在当时的社会注定要被人用世俗的有色眼睛看待。玛丽·罗兰珊自她出生从未见过亲生父亲,从小跟随母姓。她童年时母亲对她冷漠,在缺失父爱、母亲不闻不问这样的冰冷家庭中长大,她的心底深处总有一份孤独,固此在她的画作中的少女气息中,总有抹不掉的淡淡哀伤,柔美而忧愁,诗意而清幽。
等到玛丽·罗兰珊一天天的长大成为一个小姑娘时,操劳一生的母亲也渐渐与过去和解,开始注重对她的培养, 并送她去艺校进修学习艺术。18岁时,她于塞夫尔学习瓷器绘画,后来到了安贝尔学院学习。在那里,她首先遇见了立体派大师乔治·勃拉克。从此,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圈子,前后相继结识了毕加索、马蒂斯等声名显赫的大腕画家。
在二十世纪初,现代艺术方兴未艾,正汹汹地谋划着向保守、僵化的传统艺术和传统绘画发起前所未有的冲击,而玛丽·罗兰珊也加入了这股浪潮并接受新艺术的洗礼。当时这帮前卫激进的年青艺术家们,把视为巴黎蒙马特的一幢外形酷似“洗衣船”的旧楼当做画家的聚集地,或叫根据地也行,总之,当时及后来影响深远的巴黎现代艺术的发祥地便诞生于此地。正是在这里,玛丽·罗兰珊受到了立体派和野兽派艺术的熏陶,随后又走上了唯美的装饰路线,最终成为优美雅致的女性角色,创建了自己的独树一帜的唯美画风而成为巴黎新艺术绘画大师。
作为当时艺术圈内少有的女性画家,玛丽·罗兰珊着实让不少人为之倾倒。而世俗社会向来佳人配才子。在此时期,诗人阿波利奈尔出现了,好像是上天安排的姻缘一一玛丽·罗兰珊爱上了诗人阿波利奈尔。无独有偶,这俩个人的相爱和原生家庭也脱离不了关系。诗人阿波利奈尔同样是一名私生子,因此他们俩人似乎同病相怜,更加惺惺相惜,分外懂得彼比之间的隐秘情感和相互尊重。他们的爱情生活就是:她为他作画,他给她写诗,两人充满着罗曼蒂克的浪漫情趣。
在玛丽·罗兰珊的不少画作里,她总是私心地将爱人阿波利奈尔放在画面的中心,借以表达她的爱意。只可惜,他们这段珍贵的感情只维持了六年时间,却最终还是以分手收场。阿波利奈尔甚至痛心地写下那首著名的分手长诗——《米拉波桥》。诗是这样写的:塞纳河在米拉波桥下流逝/我们的爱情/还要记起吗/往日欢乐总是在痛苦之后来临/夜降临了听钟声响起/时光消逝后而我还在等你......(节选)。分手终将是痛苦的,但又不得不为之! 1914年,玛丽·罗兰珊与一位德国男爵牵手步入婚姻殿堂,开始了第二段婚姻生活。婚后不久,恰逢一战爆发,法德双方是交战国,此时的玛丽·罗兰珊便失去了法国国籍,还被指控为间谍,无奈之下,玛丽·罗兰珊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流亡生活。
1921年,玛丽·罗兰珊决意离婚重返巴黎,经历分手、战乱、背井离乡的日子,在她的作品中,依旧唯美、细腻、婉约,丝毫不受其战争阴霾的影响,在画布的空间里仍延续诉说着少女情愁,她的画作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而此时,她的笔下几乎不再出现男性。标志性的灰粉色调、风情而娇媚的女性.....因画作出现大量女性亲密无间的互动,坊间不时有传闻玛丽·罗兰珊成为了一名同性恋者。
此时,事业蒸蒸日上的她受到了大量粉丝的爱戴,不少女性邀请她为其画肖像,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香奈尔女士。但这次合作却没有成功,原因是香奈尔女士对于玛丽·罗兰珊画的自己肖像并不满意。她想展现的形象是能与男性一较高下的强悍女子,但画家玛丽·罗兰珊却把她画成了一个弱女子,因而生气而拒收这幅画像。可是所谓女性力量是真的是比男性还要刚硬吗?这恐怕在西方社会男性主宰一切的时代里,也许只是女性心灵中美好的愿望与梦想。此时玛丽·罗兰珊的女性题材的创作,内核仍依旧不失温柔,她坚信真正的魅力都该是中性的。
晚年的玛丽·罗兰珊仍孑然一身,过着深居简出的平静日子。虽白发苍苍、历经世态炎凉与人生种种变故,却依旧执着地在塑造自己风雅娇柔的女性世界。这其中无风也无雨,只有诗与梦。也许这是属于玛丽·罗兰珊的坚守与韧性,也或许这是一份属于她的自知——艺术圈从不缺大师。
这份玫瑰色独属于她一人,在巴黎当时的艺术圈,玛丽·罗兰珊被称为“牝鹿”。所谓牝鹿,指的是成年雌鹿,在希腊神话中,它是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心爱的座驾,伴其左右,象征着自然、灵动,是穿梭在森林里的精灵。由此可见,玛丽·罗兰珊在人们心中的认知,称她是“巴黎画派里最美丽的玫瑰”,一点也不为过!而阿波利奈尔作为她的灵魂伴侣,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懂她的人和知已。
他曾经评价玛丽·罗兰珊:女画家所犯的最大错误在于,她们试图超越男人,却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她们的品味和魅力,而罗兰珊十分清楚,将女性与男性区分开来的差异:即本质的、完美的个性的差异。“纯真,是她的根本基调。”这个世界纷纷扰扰,嘈杂混乱,而玛丽·罗兰珊画中的少女永远面如桃花,不染半分尘埃,活在清丽明媚的午后梦境之中,如轻云薄雾将佳人笼罩而不散去。
1956年,年近七十三的她于巴黎居所逝世。葬礼按照她的遗愿进行,她身着纱裙,胸前手持玫瑰,宛若少女,正如玛丽·罗兰珊评价自己的一生:“爱慕奢华,生在巴黎三生有幸。不喜欢闲聊、责骂和恭维。吃得快,走得快,而作画很慢。”一部艺术史告诉苍天:无论在艺术史的哪个阶段,男性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是不容置疑的!即使无数女性,纵然才华横溢,也只是作为男性画家的情人、缪斯,被世人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议论和提起。
玛丽·罗兰珊是活跃于20世纪初期的法国巴黎的一位女艺术家。在男性主导的艺术界中,女性多以交际花和模特的身份登场亮相的时代,而她却用个人独特的绘画风格在立体派和野兽派面前坚持自我,用魅力让一群大师们甘愿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同时用自身美学逃脱与两次世界大战接受考炼与挑战。对于玛丽·罗兰珊这个名字,即使现在美术学院的师生对其认知度也不是很高。但谈到在她身边的那一群男人却个个如雷贯耳——毕加索、勃拉克、马蒂斯、莫迪里阿尼和藤田嗣治。被这群精英誉为“牝鹿”的罗兰珊,曾对自己的一生这样写到:“爱慕奢华,生在巴黎三生有幸;不喜欢闭聊争吵和恭维......”这如同其人生标签,在那个繁华多彩战斗纷争的年代,她用这种方式无止境地绽放其生命光彩。
玛丽·罗兰珊作为一个女性,能在上个世纪初至五十年代末,在巴黎这个世界各地艺术家朝圣地,及孕育着世界各国美术大师的摇篮里脱颖而出,除了她接受过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之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女性特有的洞察力和似水的柔情都是她成功的因素和特质。一般来说,女性艺术家能在艺术史上“青史留名”的本来就少之又少,这并不是女性没有艺术才华,画不出好画,而是整个社会对其女性的偏见与压抑,加上“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及社会的约束规则,始终将女性放在了低层、从属、配角的位置。即使出现几个能让人记住的女性艺术家,其实也是接受了社会给她的地位或是将自身的女性身份抛弃获得的。印象派女画家卡萨特在其作品中多以身为人母的视觉,在画面上呈现那永远安慰温馨的母子关系。
墨西哥国宝级的女画家弗里达·卡罗的作品画面中常呈现出一种雄性味道,甚至在自画像中将自己加上胡子,将自己男性化去投身于墨西哥人民争取民族解放运动。而玛丽·罗兰珊与这些女艺术家不同,她完全满足于自已作为女性的身份认同,并享受于此殊荣。所有传统绘画蕴含的阳刚、高昂、宏大的美学观在她的作品中都很难寻觅到,她的作品始终如少女般的梦,去呈现和抒发女性所特有的情怀。而大量的作品都是以自身青春期为参照特别绘就的,即使到了年迈期间,她作品里的自己仍是那楚楚动人的少女形象。这看似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和享乐,其实只是真实地做着和扮演着自己女性的身份及角色而已,借用自身的美学观去逃脱现实的残酷和无奈。
玛丽·罗兰珊于1883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但她却是不幸的,在餐馆当服务员的母亲并不喜爱这个私生女,对她若即若离、爱理不理,也正是这种情感及母女关系,使得玛丽·罗兰珊从小就生活在一种朦胧的哀愁里,她的童年是在忧郁中度过的,给她的人生种下了多愁善感的基因。19岁时,她开始在一家瓷器厂做工绘图,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进入美术学院学习绘画,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一道去卢浮宫临画学习,她最崇拜的画家是波提切利。后来碰巧遇到贵人,结识了立体派大师乔治·勃拉克。
在美院学习这段时间,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玛丽·罗兰珊一直在画自画像。从她早期的作品自画像看来,就显示出她的才华和天分,造型和表现的能力已现端倪:美丽优雅的容貌和气质在她的眉宇之间,仿佛可以看到自信、淡定蔓延开来。在她的自画像里,她自诩永远优雅美丽。不同于其他男性画家对自己不留余地无情地解剖自己,而她只永远地沉浸在美和忧伤的痴迷中。由于她的名气渐渐大了后,通过伯乐与恩师勃拉克介绍,玛丽·罗兰珊又结识了巴黎艺术圈的许多知名人士,尤其是结识了大名鼎鼎的毕加索、马蒂斯和当红诗人阿波利奈尔等。从此,玛丽·罗兰珊便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女子进入了20世纪最出名的艺术圈。后来她很快和浪漫诗人阿波利奈尔堕入情网,成为他的情人,一时传为佳话。
当时巴黎艺术圈里的男仕们给她起了一个称号:美丽的牝鹿。牝鹿的原意是指成年的雌鹿。在希腊神话里,戴安娜女神的身边跟随的就是牝鹿。罗兰珊被赋予这样一个精灵般的雅号,可想而知在一个以男性为主的艺术圈里,她是多么的荣耀和骄傲。19世纪的巴黎,时尚开始时兴,女性以戴帽子为荣,认为时尚就是拥有各式各样的帽子。我们也可以在欧洲电影里看到,名媛淑女佩戴各种时尚带花佩饰的帽子的时候,无疑是女性最美的,她们或优雅、或神秘、或高贵。
作为自嘲爱奢华的玛丽·罗兰珊来说,自然拥有很多漂亮时氅的帽子,并且也拍摄了不少戴帽子的靓照。一段时间,玛丽·罗兰珊跟随毕加索学习立体派绘画技法及造型,从多幅女性侧面肖像画作中,不难看到她吸收了立体表现主义的方法。一个是以马蒂斯代表的野兽派,另一个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此时的她不再使用古典技法,而是直接采用简洁的线条,整齐的色块来组织画面,构成她绘画表现主义的风格。
20世纪新绘画艺术及前卫、先锋观念和理论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她,艺术圈里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不再相信写实主义必须要用精雕细刻的画法,而是可以抓住人物一个瞬间的神态,同样也可以表现人的精神面貌及内心世界。此时的情人阿波利奈尔写了不少美丽的情诗给玛丽·罗兰珊,阿波利奈尔也是私生子,无独有偶他们同样拥有脆弱的心灵与敏感的情感。他们互相打开各自的心扉,如同花一般的年纪,不是为了一个结局而敞开,他们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放飞畅达而已。阿波利奈尔为她写作的那些诗句被广为传颂,还曾在情人桥头为她高声朗诵情诗。
阿波利奈尔不止写情诗给她,还不遗余力写了很多关于她的画作的精彩评论文章。阿波利奈尔还鼓励她坚持这种画风不必动摇,做她自己就好,不必人云亦云,使得她从头彻尾地做一个梦幻的女人。1914年一战爆发,玛丽·罗兰珊与阿波利奈尔持续了六年的情人关系结束,她嫁给了一位德国男爵,所以自动放弃了法国籍而拥有德国籍。但后来的逃亡生活里,玛丽·罗兰珊的画作丝毫没有表现出战火带来的残酷与忧伤,而是至始至终的梦幻与美丽,这不得不说她优雅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何等顽强坚毅的美丽芳心!
玛丽·罗兰珊的艺术才华,同时也体现在她的版画创作和插画艺术上。从德国回到法国后这段时期,她创作了不少版画作品,大家一直认为她的版画艺术文学价值很高。她去世后,许多当时创作的绘本都收藏在法国的博物馆。除了创作版画外,为了生计还从事服装设计和为名著文学作品——大仲马的《茶花女》插图、设计封面。有人介绍她为演员名星画肖像的活儿,她也揽下来做。后来她又开始画神话故事里的传说,画美丽的戴安娜女神及跟随女神的身边牝鹿,她把女神、牝鹿与画面处理成朦胧梦幻的色调。并且在她的画作里,始终贯穿着一股来自东方的神韵,仿若东方的朦胧生动的水墨画,可能这也是日本人后来如此喜爱她的的画作,并且大肆收购她的画作的原因及动机。
一战与二战期间,玛丽·罗兰珊画了很多优雅的贵妇人,并且在各种聚会里来去自如。当时的法国巴黎是世界艺术之都,也是时尚之都,来自世界各国的名媛淑女、才子佳人纷纷聚集于此。每当夜幕降临,夜总会、酒巴、歌舞厅、私人派对、舞会,以及各种文学艺术沙龙讲座、聚会一应俱全,歌舞升平好不热闹。作为专画淑女名媛及青春少女的玛丽·罗兰珊来说,随手拾来的模特对像素材比比皆是。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有《吻》、《茶花女》、《香奈儿》、《优雅的舞会》。《吻》这幅画,表现的闺中密友的无比亲密无间,她们互相分担快乐与忧愁。这幅作品已经脱离了之前立体主义时期的影子,完全拥有了自己的美学观,在她的自画像或别人的画像里,女性完全美丽朦胧、柔弱优雅。女性跟女性互相依靠爱慕,但并非是肉体的欲望,更像是女性与伴侣的独自美丽。
这个时期也是玛丽·罗兰珊个人风格的建立与形成时期,她的画作里有东方艺术的含蓄与写意,营造的宝石蓝、宝石灰的色调,朦胧至极。此时玛丽·罗兰珊笔下的女性永远带着优雅、青春可爱,她的画作里的男性已经消失,统统构成了自己主宰的女性世界。20世纪30年代,她的画作风格又开始改变,画作里的颜色亮度开始提高,如同东方明亮的艳黄。
晚年的玛丽·罗兰珊绘画风格又开始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此时她接受作家大仲马的邀请,为其即将出版小说《茶花女》作插图。或许是被小说中主人翁茶花女的情感所动,她反复地画了很多不同装扮,不同妆容的茶花女形象,仿佛在诉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的,她是私生女,有着跟茶花女一样悲惨的童年:母亲冷漠,父亲缺失,受尽他人冷眼。在这样的缺少爱的家庭中长大,玛丽·罗兰珊心底总有一份孤独,因此在她画作中少女气息之中,总有抹不掉的淡淡哀伤,柔美而忧愁,诗意而清幽。
玛丽·罗兰珊是20世纪巴黎画坛风格独树一帜的女性画家,画风柔美梦幻。有人把她比喻为游离于潮流之外的美丽牝鹿,并且对她的生活经历和作品进行梳理,从题材、色彩、造型等方面探究其绘画作品中的诗意。罗兰珊的出身奠定了其后作品中女性视角的基调,早年受到野兽派和立体派的影响,作品形成了平面化、程式化的造型特征,与诗人阿波利奈儿无疾而终的爱情和战乱时的颠沛流离为玛丽·罗兰珊蒙上了一层浪漫而忧郁的色彩。
虽然从现代艺术思潮中吸收养分,但玛丽·罗兰珊有意识地探索革新,游离于当时的艺术之外,最终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诗意绘画语言及风格。玛丽·罗兰珊的绘画作品女性气息浓郁,充满了女性情怀,即便在四十多岁时所画的自画像中,眼神也一如少女般纯真。她描绘的对象多为美丽的少女、芭蕾舞者,人物形态非常优雅,喜欢用饱和度和对比度较低的粉色和蓝色来描绘人物的着装,这种柔和的色调和明亮的灰色是其用色的主要特征,画面仿佛蒙上了一层梦幻且神秘的面纱,浪漫中又带有一丝忧郁。
玛丽·罗兰珊的成长经历或许奠定了其后作品中唯美又忧郁的基调。她的生母波里·罗兰珊是一个乡村铁匠的女儿,父亲安德烈·杜雷则是巴黎的一名政府官员,这段不相称的感情注定是不被看好的。玛丽·罗兰珊是私生女,只能随母姓,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擅长缝纫和刺绣,将罗兰珊的一切布置得柔美华丽,两人一起生活中在没有任何男性化因素的女性世界中,这对玛丽·罗兰珊日后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作品中充满了如发带、丝巾、蝴蝶结等女性化符号。
由于无法接受女儿不光彩的出生,母亲在玛丽·罗兰珊儿时对她十分冷漠,使得罗兰珊的童年充满孤独与忧郁。直到她成为少女时,母女二人的关系才有所改善。虽然罗兰珊是一名私生女,但幸运的是他的生父给予了她充足的经济支持,这使得玛丽·罗兰珊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受到文学、艺术、诗歌、音乐的熏陶,为她日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根据绘画风格的不同,可将玛丽·罗兰珊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学院派古典风格的求学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对野兽派和立体派的模仿时期;第三个时期,是个人风格成熟期。虽然罗兰珊的画风经历了几次转变,但野兽派和立体派对她的影响颇为深远,她的作品中始终保有平面化的特点:很少用素描和阴影来塑造人物和环境,而主要是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
1902年,19岁的她先是在塞夫勒学习陶瓷画,次年转到巴黎的安贝尔学院学习传统绘画,接受传统素描训练,那是的作品受教育影响呈现出古典学院派的写实风格。1905年,玛丽·罗兰珊在安贝尔学院结识了后来成为立体主义绘画大师的乔治·勃拉克,勃拉克当时己对被官方画展排斥在外的野兽派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次年,在勃拉克的引介下,玛丽·罗兰珊结识了毕加索,成为了“洗衣船”社交圈的一员。洗衣船位于巴黎蒙马特一座由舞厅和钢琴厂房改造的简陋建筑,因为租金低廉的原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吸引了当时许多生活贫困的艺术家租住,其中就包括刚来不久从西班牙投奔法国巴黎的青年毕加索。
玛丽·罗兰珊在这里开始接触到最前沿的艺术思潮,受到社团中立体派和野兽派的影响,她在这个时期开始尝试粗黑线条与饱和的色块,并有意识地简化自己的绘画造型,将背景及人物的服饰都作简化处理,仅用极少的线条刻画人物的姿态及动势。其中她的杰作《优雅的舞会》的线条和构图中可以看出毕加索《亚威农少女》的影子,线条将画面切割成不同的空间,但是不同于毕加索的画面以直线为主,玛丽·罗兰珊的画作中却把直线与曲线相结合,更具有音乐的韵律感和诗一般的意境。诗人兼评论家让·谷克多曾这么评论“洗衣船”时期玛丽·罗兰珊的绘画特点:“夹在野兽派和立体派之间,小牝鹿呀,落入了两者的圈套。”
1909年,卢梭为玛丽·罗兰珊和著名诗人阿波利奈尔画了一幅肖像画,画名为《给诗人以灵感的缪斯》,“缪斯”指的是罗兰珊,她与阿波利奈尔曾有过一段炙热的恋情。阿波利奈尔不仅是一名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艺术评论家,他对罗兰珊的作品推崇备至,认为罗兰珊和毕加索、卢梭是三位“最上乘的肖像画家”。阿波利奈尔把罗兰珊引荐给许多前卫艺术家,对罗兰珊作品风格的完善与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段美好的感情在1913年破裂,阿波利奈尔以一首《米拉波桥》表达对失去爱情的缅怀,此诗成了阿波利奈尔最负盛名的一首情诗,现已被镌刻在巴黎米拉波桥头的石碑上,供游人瞻仰参观。
1914年,玛丽·罗兰珊与一位德国男爵结婚,后来于1920年离婚。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兰珊与丈夫流亡西班牙,而阿波利奈尔应征入伍加入法国军队。在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中,离开了巴黎的罗兰珊变得忧郁而消沉,阿波利奈尔则在1918年前线负伤离世的消息更是让她悲伤不已。虽然罗兰珊于1921年重返巴黎,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忧郁似乎渗入了她的绘画作品,她不再使用明快鲜艳的色彩,偏爱清淡柔和的色调,特别是灰色,同时更加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所绘的模特眉眼间总有一抹淡淡的哀愁。
由于受到了立体派和野兽派等现代艺术思潮的熏陶和滋养,加之又经历了爱情的失落和战乱,玛丽·罗兰珊的个人风格逐渐成熟,她自成一格独立于当时的艺术潮流之外,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她成熟期的作品往往有着笼罩在灰色下的柔和色块,平面化及程式化的造型、水墨意味的线条和抒情诗般的意境。
玛丽·罗兰珊在20世纪20年代初重返巴黎,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年代,海明威曾称那时的巴黎聚集了全世界最有才华的艺术家、文学家、剧作家、音乐舞蹈家、设计师和艺术赞助者,并盛赞巴黎的艺术家群体为一场“流动的盛宴”。这些大师、巨匠们聚集在一起碰撞出了美妙的火花,无数伟大的绘画、文学、戏剧作品在这个时期诞生。
而玛丽·罗兰珊是20年代巴黎一朵独特的柔美绽放之玫瑰,她的绘画引起了当时人们的关注,她成了巴黎社交界令人瞩目的画家,许多名流纷纷邀请她来为自己画像,还有许多剧团邀请她来为演出剧本设计舞台背景及服饰。牝鹿是玛丽·罗兰珊的标志性符号,她曾在1923年为芭蕾舞剧《牝鹿》设计舞台及服装,之后她的许多作品中都绘有一只黑色的雌鹿。在罗兰珊为《牝鹿》所绘的设计稿中,娴静温婉的少女们和牝鹿在一起载歌载舞,仿佛不染世俗的乌托邦,正如罗兰珊的艺术一般遗世独立。罗兰珊就像牝鹿一般精灵而优雅不被艺术潮流所束缚,在巴黎那个黄金年代绽放女性独特的美丽,这是其他女性画家难以拥有和羡慕的。
年轻时的玛丽·罗兰珊
今天夏奈尔 罗兰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夏奈尔罗兰图片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hjw/5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