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佛教七月十五是什么节的扩展:
请问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什么节日?有什么说法和来历? 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两大节日,盂兰盆节和佛欢喜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 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佛欢喜日 一. 佛欢喜的原因 佛出世间以利生为本怀,凡有所作,皆想带给众生安乐,拔除众生痛苦,所以,若见众生,舍恶向善,转迷成悟,返妄归真,离苦得乐即畅佛出世本怀故佛欢喜。 二. 七月十五日称佛欢喜日的意义? 自恣法后,能令佛欢喜有三义: 1. 十方诸佛因见僧众能安居精进修行圆满,故生欢喜。 2. 解夏自恣法后,僧众能自我反省检讨,及大众互相检举,使於九十日中有犯过者,均能发露忏悔回复清净故令佛欢喜。 3. 佛闻解夏后僧众报告或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畅佛所愿,故令佛欢喜。
时光相册 | 年味记忆:灯节
视频加载中...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叫灯节。元宵观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灯彩,相传始于西汉,各地民间艺人利用竹、木、藤、麦稭等材料制成各色花灯,“张灯结彩”是这个节日的最大特色。这一天,伴着农历新年的第一个圆月,家家户户吃元宵,火树银花“闹”花灯的场景,是最和美的一幅生活画卷。
据历史学家介绍,正月十五元宵节源于汉代。道教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节。汉武帝崇拜“太一神”,上元昼夜燃灯,称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泛称正月节。东汉时佛教传入,正月十五庙中众僧观佛舍利、燃灯,以示对佛的尊重。随着蜡烛和灯笼成为方便的移动光源,这些宗教仪轨流入民间后很快世俗化,元宵燃灯演变为群众性娱乐活动。
时至今日,元宵灯会依然很兴旺。每年元宵节前后,举国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城镇无论大小,乡村无论远近,都要张灯结彩,争放异彩。人们逛灯、赏灯、猜灯谜。各处庙会的宫灯、纱灯、鱼灯、龙灯、鸭子灯、楼船灯、走马灯、蒺藜灯,光彩夺目。静的、动的,令人目不暇接。
灯火不仅是一份光明
还是温暖、希望和如意的象征
元宵赏灯
代表着人们对农历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与祝福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万家灯火时
期盼着
华灯初上,车水马龙
人语喧闹,又闹元宵
看那
红烛高照,灯花笑靥
云锦皓月,冬花迎春
策划:王建华 李尕
统筹:费茂华 周大庆
本期主持:周大庆
海报、视频:周大庆、尹栋逊、康亦斐(实习)
视觉设计:康亦斐(实习)
图片:鱼澜 黄必贤 郑震孙
徐义根 于澄建 李石磊 韩旭
肖艺九 鞠焕宗 程敏
编辑:侯俊 周大庆 邵泽东 郝建伟
老照片工作室
新华社摄影部
往期链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hjw/4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