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上美聚上美

分享生活见闻
领略世界奇闻怪事、体验民间趣事

小白杨事件 小白杨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

关于小白杨事件✅的问题,下面有几个最新小白杨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的观点,这里聚上美网站生活见闻小编希望能帮您找到想要的小白杨事件答案,了解更多小白杨哥哥是谁,右二哥哥又是谁?的相关详细知识。
相关小白杨事件的扩展:
小白杨哥哥是谁,右二哥哥又是谁? 展开全部小白杨哥哥是某版友MM发贴,贴出其在九寨沟旅游时拍摄到的一组照片,主角为一名站岗值勤的武警战士,英姿飒爽、俊朗不凡,且天然无雕饰,直逼当下诸多选秀明星、高丽偶像。一时间跟贴者趋之若骛,短短数日分11页。因照片背景、人物身份及著名军旅歌曲《一棵小白杨》之间的微妙联系,该武警战士被广大版友称为“小白杨”,该贴被称为“小白杨楼/贴”,长期在八卦首页屹立不倒,风头压过了一度走红的“宝蓝之争”贴和若干“穿越雷文”贴,风光一时无两。甚至出现了一批小白杨粉。右二哥哥是随着火炬传递迅速走红。奥运圣火正在世界各地传递,圣火护卫队队员也被人们关注着。其中一位常常在火炬手右边第二位的位置上护跑的队员,因为其帅气阳光的形象,吸引了最多目光,因为不知道这位队员的名字,所以网民们昵称他为“右二哥哥”。
《小白杨》是个真实故事:除了送树苗的妈妈,还有1位妈妈牺牲了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今天,很多人都会唱这首被传唱了数十年的军旅经典歌曲,甚至在K歌房里也会唱的。但是,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一直是鲜为人知的,不仅是代代军人戍边的情感史,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的历史。

小白杨事件 小白杨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图1)

小白杨哨所是中哈边界中国新疆境内塔城裕民县塔斯提边防哨所,在巴尔鲁克山的一处无名高地。据说,“塔斯堤”在哈萨克语里的意思是“石头堆”,这个哨所是名副其实的“石头堆”,四周全是光秃秃的石山,方圆10公里范围寸草不生,更不见树木。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军人曾经连生活用水都要从几公里外的小河里去取,艰苦的条件可想而知。

上世纪80年代初,哨所一名伊犁籍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家探亲,把边防哨所的故事讲给母亲听。如果不了解小白杨哨所的历史,就会想当然地认为,陈福森讲给母亲的哨所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飞鸟的艰苦生活条件。其实不是,陈福森讲给母亲的是另一个母亲的故事,她怀孕六个月时,牺牲在了边防线上,是没有被歌曲《小白杨》直接唱起的妈妈。

小白杨事件 小白杨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图2)

另一个妈妈的名字叫孙龙珍,1940年出生在江苏省泰县,1959年支边来疆,1960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69年6月10日在祖国的边防线上英勇牺牲。她的故事是这样的:

孙龙珍进疆后,最先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化工厂干熬硝炉、砸矿石的工作。经常在40℃左右的艰苦条件下工作,但她埋头苦干,毫无怨言,月月被评为红旗手,是厂里的骨干,有名的“铁姑娘”。那时候的边防不像我们现在充满了和平,总会有一些时不时的小摩擦。

小白杨事件 小白杨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图3)

1962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兵团动员一部分人到边境从事生产建设。孙龙珍得知此事后,连夜找到厂领导,坚决要求到边境第一线去工作,经工厂领导批准来到巴尔鲁克山西部地区农九师一六一团十二连牧一队做牧工。

同年,孙龙珍的丈夫于志林也从家乡来到山区,从事放牧工作,两人由此组成了一家扎根边防了。孙龙珍干一行、爱一行,由于细心钻研,短时间内便掌握了放牧技术。山区气候变化无常,时而冰雹、时而风雪,为了看管好羊群,她自己经常受冻挨饿,哪里工作最艰苦,哪里就有她的身影。牧队的工作,牛羊群分散在满山遍野,常常需要收拢整群,为此,队里特选了身强力壮的男同志做这个工作。但孙龙珍坚决要求参加,她和男同志一样爬高山、过河流,收拢羊群,让青春的足迹在牧区里灿烂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孙龙珍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

小白杨事件 小白杨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图4)

1969年6月10日傍晚,牧民张成山在赶着羊群返回牧业一队的途中,突然看到18名苏联骑兵侵入我国境内,这些骑兵不但抢走了羊只,还把张成山押至装甲车与羊只一起拉走了。牧一队领导发现情况后,及时带领40名牧工手持各种工具,奔赴出事现场。当时,身怀六甲的孙龙珍,不顾亲人劝阻,也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小姑子于志兰说对她:“嫂子,你有身孕,不能去!”她说:“我不能去,谁能去?我是民兵!”但在大家一起穿过野草丛生的坡沟时,她不幸中弹牺牲。

当时,子弹打中了孙龙珍的腹部,也打中她腹中还没来及出生的孩子。她的遗体被抬回,家人们无不悲痛欲绝。同年8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予孙龙珍“革命烈士”称号,人在美丽的巴尔鲁克山脚下为她树了纪念碑,成为了戍边军人的精神象征,边疆的妈妈,被一茬茬地边防战士铭记。

小白杨事件 小白杨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图5)

陈福森讲给自己母亲的正是这个故事,母亲为此落泪了。在陈福森归队时,母亲为他送了10棵小白杨树苗,要他和战友们一起种在哨所里,守好祖国的边疆。这就有了歌曲《小白杨》唱的:“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我们无法在想象中描述妈妈送树苗时的感人一幕,全我们知道,伊犁籍锡伯族战士陈福森的身上还有着这样的历史背景:

锡伯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先后平定准噶尔政权和大小和卓之乱,统一新疆。为加强西北边防,清朝政府于1762年至1766年间,陆续从热河(今河北承德)、凉州(今甘肃武威)、黑龙江、张家口等地调满洲、蒙古官兵万余人进驻伊犁。

小白杨事件 小白杨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图6)

由于伊犁地区地处祖国边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虽有万余名清军驻守,仍感兵力不足。所以,清朝政府又决定,从盛京(今沈阳)各城,再调锡伯族官兵1020名携带眷属调往伊犁。1764年4月,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共4030余人,扶老携幼,赶着牛车,分两批离开盛京,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跋涉,终于在第二年7月20日、22日先后抵达目的地,胜利完成西迁的艰难历程。

据史料记载,“有清一代,边患之大,莫过于新疆”。这支锡伯人就是为了祖国的边疆而来,开始在开始在伊犁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为开拓和发展北疆的屯垦戌边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陈福森身上流动着的正是这支锡伯人的血液。边疆不分朝代,也不分民族。妈妈送来的树苗中,当然有着代代边防军人前赴后继守好边疆的美好希冀。

小白杨事件 小白杨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图7)

小白杨树苗被栽在了哨所的营房边。由于哨所干旱缺水,战士们每天用洗脸刷牙节省下来的水精心浇灌它。尽管如此,小白杨仍然难以忍受干旱、风沙、严寒的肆虐,相继枯死,10棵小白杨中只有1棵顽强地活了下来。这棵小白杨在战士们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日夜伴随着守卫边疆的战士们。

后来的事情,大家可能都很清楚:1983年夏,著名诗人、词作家梁上泉来新疆边防部队采风,为小白杨事迹所感动,谱写了歌曲《小白杨》,1984年“八一”建军节那天,阎维文在庆“八一”文艺晚会上,第一次将《小白杨》唱了出来,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从此,塔斯提哨所被称为小白杨哨所,小白杨就成了戍边军人的象征,小白杨哨所则成了边关将士的精神家园。

小白杨事件 小白杨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图8)

小白杨就这样被人格化了,今天,走近塔斯堤门外一行大字“卫国戍边无私奉献”非常醒目,哨所营房在后院种着那颗著名的白杨树,高大的树干上抒写着:“小白杨守边防”几个红色大字。我们想要说的是,那棵白杨树虽然不会同战士们一样会唱歌曲《小白杨》,但它沙沙响的绿叶却呼唤着这样两个字:妈妈。(文/路生)

今天小白杨事件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后,是否找到相关小白杨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的答案,想了解更多,请关注www.yfnsxy.cn聚上美世界奇闻怪事网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hjw/22396.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聚上美 » 小白杨事件 小白杨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