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魏征进谏图的扩展:
古代名画《魏征进谏图》的作者是? 你好,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画的
李世民要杀魏征,魏征在金銮殿上直谏了些什么,让唐太宗如此生气
李世民是唐朝时期著名的明君,他与魏征的故事也妇孺皆知,可是有一次,李世民居然气得要下令斩了魏征,所幸被皇后劝阻才作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杰出的帝王之一,他是大唐王朝的缔造者,也是华夏盛世的开拓者,强大的帝国在他的掌舵下,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其高度都足以令外国人瞻仰。历史存在一条规律,凡是开国前几代的君主,几乎都是明君,李世民不仅是明君,更是一位文修武备的贤德良主。
李世民是李渊的二公子,其为人大度且颇有才干,在隋末起兵时,曾为父亲南征北讨,打下大片江山。后经玄武门之变,他顺利成为帝王,并从此施行仁政,治理庞大的帝国。当然,帝王的权威不可触犯,尤其是如李世民一般的“马背君王”,更是无人敢触其逆鳞。可在臣子之中,有一人却敢正面与李世民“硬怼”,此人正是魏征。
唐太宗曾会心地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句中的“人”正是魏征。魏征任宰相之时,曾是一个“多嘴多舌”之人,他秉性耿直,敢于忠心直谏,说出别人不敢说出的话语。可面对魏征“不知好歹”的进言,李世民往往都会虚心纳谏,从不敢在公众场合对其发怒,甚至在决策国家大事时还要征询魏征的意见。二十年间,君臣之间总是会发生激烈的争辩,但争论的结果却往往以魏征的胜利而告终。
据北宋名臣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记载称,魏征与唐太宗君臣相处的二十年中,魏征为李世民提出近二百多条的建议,二百多项建议中分别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甚至连唐太宗的私生活也多有参与,令皇帝本人的生活十分尴尬。
魏征的建议都有哪些?其中两项最令人感到哭笑不得,分别是不许无事出游,也不准随意豢养宠物。一次,魏征从外面回来时,看到太宗皇帝已经将车驾齐备,似乎是要出门,可当他见到魏征后,却突然又下命令将车马驱回。魏征不解随机问道: “听人说陛下要驾幸南山,为何准备完毕之后会就此作罢呢?” 太宗皇帝立马说道: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意思是,我本来却是要去南山的,可是怕你嗔怪于我,故此便中途放弃了。
还有一次,手下人为太宗皇帝贡献一只特殊的鹞鹰,太宗皇帝十分喜欢,终日将其放在手中把玩。正当他玩得高兴的时候,远远望见魏征走来,便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岂料魏征奏起事来滔滔不绝,致使太宗皇帝动也不敢动。当魏征告辞之后,便急忙从怀中掏出鹞鹰,结果可怜的鸟儿早早憋死于帝王的怀中。
对于李世民而言,魏征的确是一位诤臣,可诤臣也都是在“刀尖上跳舞”之人,魏征也曾惹怒过李世民。史书记载称,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日罢朝后宫时,居然自顾自地嘀咕:“应该杀掉这个田舍汉!”
唐太宗为何会生气,因为面对魏征一次次惹恼他,让他心里怨气没法发泄,最后堆积成了一个充满恨意的大疙瘩,唐太宗是皇帝,他再英明,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面对魏征的忠心直谏,他也觉得没面子,当天也许心情不好,就生气了。
魏征并不是哪一件事让李世民特别生气,而是魏征200多次忠心直谏,让李世民没面子,故此,他才彻底生气了。
太宗说:“魏征此人实在是太过分,他总是在朝廷上跟我争论,羞辱我,令我心里十分不痛快。”皇后听罢回到后宫,穿戴了朝见的礼服并站在厅堂上 。太宗觉得十分奇怪,就问,“皇后为什么这样子?”长孙皇后回答道:“妾听说,主上圣明,则臣子就会忠良。正是因为如今的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能直言不讳,如此好事,妾身怎会不来恭祝陛下呢?”
俗话说“泥人也有三分土性”,更何况是一位皇帝,唐太宗在听到魏征的谏言之后会生气,其实也在情理之中,而他能忍常人之不能忍之事,更加说明他的不凡,其胸怀之大度,完全称得上是后代君王之典范。
参考资料:《新唐书》 欧阳修著 中华书局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首页【QQ秒回】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说明来源于"聚上美",本文地址:https://yfnsxy.cn/shjw/20087.html